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现状与防控对策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8167 日期:2025-10-14 来源:论文网

【摘要】 自2009年3月墨西哥和美国等北美国家先后出现新型甲型H1N1流感流行以来,其疫情已在全世界多数国家迅速蔓延,目前已有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正式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世界卫生组织于2009年4月和6月分别将全球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从4级提升到5级和6级。伴随着本次疫情的发展和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人们对这一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传染力、毒力等有了更多的认识,从而逐步修改和完善防控对策与措施,以期减少此次疫情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笔者试图通过对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特征、国内外流行现状及防控对策进行综述,为人们全面深入地正确认识此次疫情提供帮助。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  流行 预防控制 文献综述

  自2009年3月18日在墨西哥和美国等国家先后出现甲型H1N1流感流行以来,甲型H1N1流感已经在世界各国迅速蔓延。4月29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宣布,将全球流感大流行警戒级别从4级调整到5级,这意味着同一类型流感病毒已在同一地区至少两个国家人际间传播,并造成持续性疫情。同时WHO专家提醒人们,这一疫情极有可能发展为大流行[12]。仅仅过了1个多月,6月11日,WHO宣布把甲型H1N1流感警戒级别提升至6级,意味着疫情已经发展为全球性“流感大流行”。需要正确理解的是流感大流行6级警告的含义主要是指病毒的持续人际间传播范围超出北美,已在其他地区许多国家发生疫情,流感病毒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但这并非指病毒的毒力和致死人数,即与疫情本身的严重程度无关[3]。因此,人们不必过度恐慌,但积极防控则是必须的。随着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发展以及对其传播、临床表现及诊疗的深入认识,各类防控策略与措施也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笔者试图通过对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特征、国内外流行现状及防控对策进行综述,为人们全面深入地正确认识此次疫情提供帮助。
  
  1 甲型H1N1流感的病原体

  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和基质蛋白抗原性的不同而分成甲(A)、乙(B)、丙(C)3种类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是引起人类、家畜及禽类流感流行的主要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抗原性的不同可分成若干亚型,已发现的HA有16个亚型(H1~H16),NA有9个亚型(N1~N9)。曾导致人类流感大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主要有:1918年开始的由猪型(Hsw1N1)流感病毒引起的西班牙流感,该病毒株被命名为A/South Carolina/1/18(H1N1),又称甲1型;1957年开始的由A/Asian/57(h3N2)所致的“亚洲流感”,又称甲2型;1968年出现的由H3N2所致的“香港流感”,又称甲3型或香港型;还有1977年发生的由新甲1型流感病毒(H1N1)所致的“俄罗斯流感”。其中H3N2型和新H1N1型同时存在并流行至今,是主要的季节性流感病毒。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最先研究证实,此次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新型变异病毒,是人流感病毒、北美洲禽流感病毒以及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猪流感病毒的混合体,这种病毒能在人际间传播[4]。从抗原上看,它与北美猪流感(H1N1)更接近,而与人类季节性流感(H1N1)相距较远[5]。甲型H1N1流感病毒仍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约为13.6kb,由大小不等的8个独立片段组成。有6个基因节段与三重重配猪甲型H1N1病毒相似,分别是聚合酶(PB2、PB1、PA)、HA、核蛋白(NP)和非结构蛋白(NS)基因,其余2个基因节段(NA和M蛋白)不同于三重重配猪甲型H1N1 病毒,但因二者与1979年在欧洲猪中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毒株相似,因而又被称为欧亚大陆株系,而HA、NP和NS均为经典北美株系。在上述8个基因节段中,HA、NP、NS、NA 和M是猪源株系,PB2和PA是禽源北美株系,而PB1是唯一的人源株系(季节性流感病毒H3N2),病毒演变示意图如图1[6]。

  世界各地曾有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不同病毒株的报道,但并没有出现大规模流行。如1976年美国约500人感染了甲型H1N1亚型流感病毒,与当时从猪体内分离的病毒相同,并首次证实了在自然条件下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从猪传播给人。

  2 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特征与现状

  2.1 基本流行特征[7]

  2.1.1 传染源 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者,包括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是人际间传播的主要传染源;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动物如猪,虽已从猪体内分
离到H1N1病毒,但在对现有感染者的调查研究中,尚无明确的证据证明猪为真正的传染源。

  2.1.2 传播途径

  甲型H1N1流感主要为呼吸道传播,其传染途径与季节性流感相似,多数是通过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形成含病毒的空气飞沫,以近距离的传播为主。此外,通过污染的手可实现接触传播,也是不可忽视的传播途径之一。

  2.1.3 易感人群

  由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原性与以往流行的H1N1病毒抗原性差别很大,因此人群对该病毒缺乏免疫力,普遍易感。但国外有研究显示,年龄可能是本次流感的一个危险因素,青壮年更易发病[8]。

  2.1.4 与季节性流感的比较

  

参考文献

[9],有删改,见表1。表1 甲型H1N1流感与季节性流感比较(略)

  甲型H1N1流感季节性流感传染源与传播途径该病毒活跃,人际传播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与季节性流感相似,主要以患者咳嗽与打喷嚏时排出病毒经空气飞沫传播或经污染手传播人际传播,空气飞沫传播为主,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发病后1~7 d有传染性,病初2~3 d传染性最强。临床症状最初出现流感样症状,并有明显的体温升高和肌肉酸痛,或伴随眩晕、头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季节性流感与甲型H1N1流感的症状相似潜伏期不甚明确,初步认为是1~7 d。调查提示该病毒可能在人体潜伏7 d后表现病症1~4 d,平均为2 d病死率甲型H1N1流感的病死率比一般的季节性流感高,但死亡病例多为有较严重慢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可致死,但病死率较低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前期报道以青壮年为主,患者多数年龄在25~45岁之间,但目前已出现青少年的聚集性感染。老年人;患有肝、肾、心脏等慢性病的人群;经常接触流感病人的医护人员;儿童防治疫苗已有新研制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目前主要在高危人群及重点人群中使用,其预防效果及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观察评价已研制出可预防季节性流感的疫苗,接种时间多为每年10~11月份中旬,每年接种1次2.2 国外流行现状[10]

  从2009年7月开始,WHO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态势及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程度,将疫情日报改为周报。截至2009年9月13日,WHO公布的全球病例数在296471例以上,死亡3486例。其中美洲地区124126例,死亡2625例;西太平洋地区76348例,死亡337例;欧洲地区超过52000例,死亡140例;东南亚地区25339例,死亡283例;地中海东部地区10533例,死亡61例;非洲8125例,死亡40例。

  截至2009年9月13日,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流感仍保持着较大的可变性。在北美,美国报告流感样病例的增加超过了季节性流感发病水平,其南部、东南部及东北部的部分地区尤为显著;加拿大的流感处于低水平流行,欧洲和中亚的流行水平与之相似,但法国报告流感样病例的增加已超过季节性流行临界水平。日本的流感活动持续增长并超过季节性流行临界水平,其中增长最明显的是冲绳岛南部。在美洲和亚洲的热带地区,流感的传播较为活跃,流感流行遍及南亚和东南亚各地域,其中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呼吸道疾病呈增长趋势。在南半球的温带地区,大多数国家的流感已处于持续下降或回复至季节性流行的基线水平。澳大利亚较晚受本次疫情影响的地区,其流感样病例的报告呈下降趋势。而南非的流感活动目前呈现第2个流行峰(第1峰由季节性流感病毒H3N2引起,第2峰则由2009甲型H1N1病毒引起)。
  
  专家预测,夏季后,随着季节性流感的增加,有可能出现更大规模的流感大流行[11]。

  2.3 国内流行现状

  我国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初期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第1个阶段是5月10日我国出现首发确诊病例且之后输入性确诊病例不断增多;第2个阶段是5月29日我国出现了由输入性病例引发的2代病例,并呈现出2代病例不断增多的趋势;第3个阶段是我国出现了个别感染来源不清楚的本土病例并引发2代病例。散在的本土病例使社区范围内持续传播的风险日益增加[12]。

  进入8月下旬,随着各类学校的开学和学生人群的大量流动与聚集,全国各地均出现了规模不同的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疫情,且本土病例持续增多。截至9月7日,我国内地已发生128起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发病。
  
  随着北半球秋冬季的来临,甲型H1N1流感发生大规模流行的风险显著增加。与此同时季节性流感高峰也逐渐来临,但甲型H1N1流感病毒传播力明显大于季节性流感。

  卫生部通报,截至10月12日,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报告23766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已治愈21342例,重症16例,死亡1例。目前我国内地每日新增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数百例,其中绝大多数为境内感染病例[13]。


  
  3 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对策

  随着本次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发展以及对其危害性的认识,全球及国内的各项防控对策与措施也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

  疫情发生初期,为减少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国际性扩散,延缓甲型H1N1流感传入无疫情国家的时间,WHO建议各国应确保在降低公众危险与避免对国际交通和贸易形成不必要的影响之间达到最理想的平衡;在避免对国际旅行造成不必要影响的同时,能确保所有努力给公众带来最大的健康利益。针对当时我国以输入性病例为主的实际情况,加强国境检疫,开展登机检疫、体温检测、健康申报,并对病例及密切接触者实行严格的隔离医学观察,这是我国最主要的防控手段,同时积极加强对公众的健康宣传教育,并开始了疫苗的研制。

   随着疫情的迅速全球化,国内逐渐出现本土病例,并呈持续增长趋势,总的流行强度超过季节性流感流行水平。就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而言,本次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近距离飞沫及手污染接触传播的传染性较强,但其毒力相对较弱。对此,防控对策与措施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如对密切接触者不再集中隔离,而采用居家隔离。

  根据当前疫情发展的特点、趋势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目前的防控对策主要是坚持和完善各项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使之规范化、程序化,并与免疫接种等预防手段相结合,严控社区传播,加强重症者救治,全力减少疫情危害。

  3.1 政府及企业机构方面
  
  (1) 加强重点时期和重点地区的防控工作。制订和完善针对人员密集流动情况下的铁路、民航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急预案,加强应急值守、卫生应急队伍和技术准备、应急物资调用等工作,搞好国庆节前后的疫情防控则是重中之重。

  (2) 做好学校等重点场所的疫情防控工作。一旦发生疫情,要科学合理地实施停课等措施,努力减少聚集性疫情发生。

  (3) 加强疫苗及抗病毒药物储备,积极稳妥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目前我国疫苗研发已通过专家评审,可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分批开始使用,重点加强高危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

  (4)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防工作。密切关注疫情变化,公开、透明、科学、客观地向公众介绍疫情发展情况,帮助公众了解、掌握防控知识,提高全社会的预防意识和能力。

  3.2 个人方面

  为减少疾病传播,降低疾病危险性,普通民众也应做好以下预防措施:

  (1) 保证充足睡眠和丰富营养,勤于锻炼,多喝水,保持身体健康。

  (2) 避免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尽量避免触碰可能沾染病毒的公共设施。

  (3) 咳嗽和打喷嚏时用手帕或纸巾遮挡口鼻,并将使用过的手帕和纸巾丢进垃圾桶。

  (4) 勤洗手,特别是在打喷嚏和咳嗽之后,应使用肥皂认真洗手,含乙醇的洗手液同样有效。美国CDC推荐使用温水、肥皂洗手15~20 s,在不方便流水洗手时,可使用含乙醇的湿巾擦拭。

  (5) 疑似者应尽量减少与人群接触,及时就诊,佩戴外科口罩。

  (6) 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

  3.3 特殊人群方面

  特殊人群包括学生、哺乳期妇女、慢性病患者等,除做好上述几点外,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特殊防治措施:

  (1) 校园健康中心应建立完整的疑似病例追踪体系,发现疫情必须及时准确上报,杜绝缓报、瞒报和漏报。

  (2) 哺乳期妇女不要对着婴儿的脸部咳嗽或打喷嚏,与婴儿接触前应使用肥皂洗手。不要停止母乳喂养,因为母亲可通过哺乳将保护性抗体传递给婴儿,抵抗感染。

  (3) 对于各类慢性病患者,尤其是心脑血管病患者,在流感流行和暴发时,其感染流感的风险将会增加,同时更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导致出现重症病例甚至死亡[14]。在疫苗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可考虑给这类重点高危人群接种疫苗。

   综上所述,甲型H1N1流感疫情仍在持续中,其流行强度虽已明显超过2003年的SARS和近年来的人禽流感,但其病死率显著低于SARS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随着秋冬季节的来临,原有的季节性流感也会逐渐增加。因此,对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及危害我们必须有清楚的认识,此病可防、可控、可治,不必恐慌,但也绝不可掉以轻心,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对于此次甲型H1N1流感的侵袭,人类也许应该再次提醒自己,作为一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各国政府必须加大应对力度,并且增强协调与互助;对于公众而言,除了保持清醒,用科学和理性来克服盲目的恐惧,还应当尽快改变我们的不良行为,以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病毒的进一步肆虐。加强国际间甲型H1N1流感疫情及病毒的监测和科研合作,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和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公众健康,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终将遏制此次疫情。

参考文献


  [1]COHEN J,ENSERINK M.Infectious diseases.As swine flu circles globe,scientists grapple with basic questions[J].Science,2009,324:572573.

  [2]CHARATAN F.UN warns that swine flu outbreak could turn into pandemic[J].BMJ,2009,338:b1751.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at is Phase 6? What about severity? [EB/OL].[20090611].http://www.who.int/csr/disease/swineflu/frequently_asked_questions/levels _pandemic_alert.

  [4]陶然,尚世强.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研究进展[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9,4(3):250252.

  [5]GARTEN R J,DAVIS C T,RUSSELL C A,et al.Antigenic and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swineorigin 2009 A(H1N1)influenza viruses circulating in humans[J].Science,2009,325:197201.

  [6]雷达,艾立新,邓红樱,等.流感大流行特征启示甲型H1N1 流感防控策略[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9,32(3):145150.

  [7]赵敏,李文刚.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与治疗[J].人民军医,2009,52(6):335336.

  [8]FRASER C,DONNELLY C A,CAUCHEMEZ S,et al.Pandemic potential of a strain of influenza A (H1N1): early findings [J].Science,2009,324:1557

  [9]汪华,李军.甲型H1N1流感防治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112.

  [10]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Pandemic (H1N1) 2009  update 66[EB/OL].[20090918].http://www.who.int/csr/don/2009_09_18/en/index.html.

  [11]WATSON R.Swine flu could come back in more virulent form after summer,european experts say[J].BMJ,2009,338:b1792.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我国出现感染来源不明本土甲型流感病例[N/OL].北京晚报,[20090613].http://news.sina.com.cn/c/20090613/172815784236s.shtml.

  [1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新闻办公室.2009年10月12日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信息通报[EB/OL].20091012].http://www.chinacdc.net.cn/n272442/n272530/ n273736/n273781/n4624704/n4624712/33251.html.

  [14]CISZEWSKI A,BILINSKA Z T,BRYDAK L B,et al.Influenza vaccination in secondary prevention from coronary is chaemic event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FLUCAD study [J].Eur Heart J,2008,29:13501358.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