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影像学诊断要点与鉴别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4972 日期:2025-09-11 来源:论文网

       作者:贾洪升 宋春燕 毕万利

【摘要】 目的 研究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鉴别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特征,超声(US)、CT影像学表现特点。 结果13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发病年龄7-71岁,30岁以下女性多见,CT表现:多为巨大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为等低密度,囊性部分内有点片状略高密度灶,呈“水溶冰”状表现,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及包膜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以后呈持续明显强化,无胰管扩张,包膜完整。US可见肿块呈孤立性、囊实性结构,边界清楚,有包膜回声。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影像学表现较具有特征性,结合临床特征对术前诊断及确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胰腺肿瘤;实性假乳头状 瘤;X线计算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是一种特别少见的胰腺上皮性肿瘤,是一种生物学未定或具有交界性恶性潜能的胰腺肿瘤。该病名称较多,1996年WHO将其统一命名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TP在组织病理学、临床表现尤其是影像学表现,具有与其他胰腺肿瘤不同的特点,本文通过回顾2001-2008年我们收集诊治的13例患者资料,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鉴别能力。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3例STP病人中,女性12例(96.3%),男性1例(7.7%),年龄7-71岁,平均年龄29.8岁,13例病人中,查体发现4例(30.8%),无痛性包块3例(23.1%),隐痛并腹部包快5例(38.4%),急性腹痛就诊的1例(7.7%)。实验室检查:AFP、CEA、CA199均在正常范围,血、尿淀粉酶及血糖均正常。

  2.检查方法 2.1 超声检查 STP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形态规则,边界清楚的囊、实性混合回声,常有低回声的包膜,根据病灶囊、实性结构的大小及范围不同,分为实质均匀型、囊实混合型及类囊肿型,本组实质均匀型1例,囊实混合型10例,类囊肿型2例,超声诊断准确率为60.5%。

  2.2 CT检查 CT平扫,10例为囊实混杂密度类圆形肿块,囊性部分呈均匀低密度,CT值为10-27Hu,实行部分为等或略低密度,在囊性低密度区内可见点状、结节状、云絮状略高密度影,形成典型的“溶冰状”表现,CT值为25-48Hu,1例为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团块,边缘清楚,形态尚规则,CT值38-44Hu,2例为囊性低密度团块,CT值16-20Hu,周围有略高密度的包膜,其中一例在包膜上有一软组织密度结节附着。增强扫描:11例肿瘤实质部分动脉期呈轻度强化,CT值30-50Hu,1例囊性壁结节也轻度强化;静脉期实性部分均呈明显强化,CT值在45-88Hu;肿瘤内囊性部分,无论是动脉期还是静脉期均未见强化表现,壁结节明显强化,壁可有环形条状钙化,本组病例尚未见到。无论肿瘤位于胰腺的哪个部位,均未见胆总管及胰管扩张。

  讨 论

  SPT是一种非常少见的交界性恶性潜能的肿瘤,发病率占胰腺肿瘤的1%~2%[1],由FRANTZ[2]于1959 年首次报道。1996年前SPT有多个临床病理学名称,如胰腺乳头状上皮肿瘤、胰腺乳头状囊性肿瘤、囊实性腺泡细胞瘤、胰腺实性乳头状上皮性肿瘤、胰腺囊实性肿瘤等,这些命名从不同角度描述了该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病理学特征。WHO于1996年正式将该病命名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本组资料显示,SPT好发于30岁左右的年轻女性(96.6%),平均发病年龄29.8岁,其中最小者为1例7岁少年女性,也可发生于男性(1例,占7.7%),与刘巍等[1]报道的结果相符。本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考虑与其为潜在低度恶性肿瘤,生长缓慢有关,因此多无症状,在体检时发现或以腹部无痛性包块为首发症状就诊,当肿瘤逐渐增大时可出现压迫症状及胃肠道不适症状,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体质下降等,但也可表现为肿瘤破裂所致急腹症,与师杰等[6]报道一致。实验室检查AFP、CEA、CA199均在正常范围,血、尿淀粉酶及血糖均正常。

  B超和CT对SPT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在实际应用中,SPT的B超影像虽有一定的特征,如圆形、椭圆形,边缘清楚,内部回声多为囊实性,未见主胰管和胆管扩张等表现。但由于胰腺属于半腹膜后器官,位置较深,前方有肠管及胃等空腔脏器内气体的影响,诊断受到一定的限制,胰腺尾部易误诊为临近器官肿瘤。

  CT不受胃肠腔内气体影响,并具有独特的影像特点,对SPT的诊断较B超更有优势,结合本组病例及有关文献报道,我们总结以下几点:1)SPT根据囊实性比例分为实质型、囊实混合型、和囊性型,但以囊实混合型最多见。2)发病部位以胰腺体尾部多见。3)CT平扫肿瘤内实性部分呈等或低密度。4)囊性部分内常有点片状略高密度影,形成典型的“水溶冰”状表现。5)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门静脉期以后呈明显强化为又一特点,囊性部分内的点片状略高密度影也随之强化。6)囊性部分在强化前后均为低密度,不强化。7)无论哪型SPT,多有完整的包膜,增强后包膜强化明显,与周围组织分界多较清楚,可有钙化。8)女性多发,临床症状轻微。

  SPT应与胰腺假性囊肿、无功能胰岛细胞瘤及胰腺癌鉴别。

  胰腺假囊肿有胰腺炎病史,囊壁薄,无壁结节,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胰岛细胞瘤,多为实质型,平扫为等或略低密度实性肿块,动态增强,动脉期与胰腺实质相比明显强化。无女性好发趋势。胰腺癌,腹痛明显,呈浸润性生长,边缘不清,胰头区肿瘤常有胰管扩张,AKP升高。

参考文献


1. 刘巍,曹荣,李玉军.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7,43(1):48 52.

  2. 徐钟慧,姜玉新,欧阳云淑,等.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超声表现[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7,16(3):233235.

  3. 胡震,代文杰.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7,27(5):418420.

  4. 缪飞,展颖,王晓颖,等.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3, 37:417421.

  5. SOLCIA E, CAPELLA C, KLOPPEL G. Tumors of the pancreas[M]// LEWIN K J, APPELMAN H D. Atlas of Tumor Pathology. 3rd. Fascicle 20. Washington, DC, USA: US Armed Forces Institute of Pathology, 1997:120144.

  6. 师杰,崔全才.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J].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5,12(2):149151.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