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药外洗;中药外敷;芩柏软膏;血栓性浅静脉炎;中医外治法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位于人体体表可视静脉发生血栓性炎症,临床表现为沿浅静脉走行部位红、肿、热、痛,有条索状物或硬结节,触痛明显,是临床上常见疾病。笔者应用中药外洗加外敷芩柏软膏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属脉络湿热证者40例,并与外用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治疗的40例对照,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来源于2006年6月-2008年6月本院周围血管病科住院或门诊患者,共80例。年龄28~81岁,病程1~21 d,发病部位均在小腿,其中发于大隐静脉68例,发于小隐静脉12例,均为静脉曲张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根据计算机软件包产生的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0.2±2.2)岁,平均病程(8.14±2.33)d;对照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2.2±2.3)岁,平均病程(8.24±2.35)d。2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部位、病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实用中医周围血管病学》[1]血栓性浅静脉炎诊断标准: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在下肢,多见沿静脉走行红、肿、热、痛,红肿渐消时,颜色变为褐色,其下可触及条索。
1.3 辨证分型标准
依据《实用中医周围血管病学》[1]中青蛇毒的证候分类标准。脉络湿热证:沿浅静脉走行或静脉曲张团突然出现疼痛、色红、肿胀、灼热,可摸到硬结节或索条状物,以下肢多见,可伴有全身不适、发热症状,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或濡数。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治疗组
病变部位中药外洗。药物组成:金银花、败酱草、苍术、黄柏、茜草、紫草、桃仁、夏枯草各20 g。药物由本院统一采购,煎药室煎制。将药液按1∶50兑水(每200 mL兑10 L水)于清洁的容器中,水温调节38~40 ℃。每次浸泡20 min,日1次。外洗后外敷芩柏软膏(黄芩、黄柏,本院制剂,京药制字Z20063137),范围以稍大于病变大小为宜,日1次。
2.1.2 对照组
病变部位用50%硫酸镁溶液(本院制剂,京药制字h30073026)湿热敷。30 min/次,每日3次。
2.2 观察方法
4周后观察2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并评定疗效,观察不良反应情况。主要症状与体征包括疼痛、硬结肿胀和皮色变化,按轻、中、重度3级计分,每级计1分,计分越高表示病情越重。①疼痛:轻度为偶有疼痛,按压局部时有痛感,但能耐受,不用止痛剂;中度为经常疼痛,按压局部时痛感明显,偶尔服用一般止痛剂;重度为疼痛感明显,按压局部时痛感较剧烈甚至拒按,经常服用止痛剂。②硬结肿胀:轻度为外观无明显硬结,但触摸时有条索状硬物感;中度为可见局部有条索状结节,触摸时硬结较硬,轻度高于皮肤;重度为局部有条索状硬结,或结节成团,明显高于皮肤或局部有索状硬结萎缩凹陷。③局部皮色变化:轻度为局部皮色浅红或轻度色素沉着;中度为局部皮色发红或明显色素沉着;重度为局部皮色紫黑或局部有瘀血。
2.3 疗效标准
参照《周围血管疾病中西医诊疗学》[2]有关标准。痊愈:局部红肿热痛及硬索状物完全消失,组织恢复正常,体温及白细胞恢复正常,1年内无复发;显效:肿痛消失,索状物尚未完全吸收,半年内无复发;有效:肿痛减轻,但未完全消失,索条状物存在;无效:以上症状、体征无改变,或反复发作。
2.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资)±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临床疗效(见表1、表2)
表1 2组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略)
表2 2组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
3.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1例在用药3 d后局部出现皮疹、瘙痒,停止治疗,予对症治疗2 d后皮疹、瘙痒消失,本病例脱失。余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4 讨论
血栓性浅静脉炎属中医学“青蛇毒”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是湿热之邪外侵,或外伤、染毒,或经脉创伤,致气血瘀滞,湿热互结,瘀血积于脉络,恶血内留,积聚不散而成。故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药用金银花、败酱草清热解毒;夏枯草泻火散结;紫草、茜草清热凉血行瘀;桃仁活血祛瘀;苍术、黄柏清热燥湿。水煎外洗可使药液直接渗入病变部位,加速静脉血液回流,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消除局部炎症,达到治疗目的。加之局部外敷芩柏软膏清热燥湿功效更强,且药效持续。本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局部皮肤颜色、疼痛好转较快,尤其是局部条索和硬结可在短期内消退。值得注意的是,中药外洗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药液温度应低于40 ℃,浸泡时间应控制在20 min以内,否则会使局部静脉扩张,加重肢体瘀血,从而影响疗效。
参考文献
[1] 陈淑长.实用中医周围血管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78.
[2] 陈柏楠,侯玉芬,周涛.周围血管疾病中西医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26-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