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产后抑郁;针刺;汉密尔顿量表
产后抑郁是指发生在产褥期的抑郁,多于产后6周内起病,症状以落泪、悲伤、情绪不稳定、罪恶感、厌食、睡眠障碍、记忆困难、疲乏、易激动等为特征。产后抑郁不仅影响产妇的健康、婚姻和家庭,还造成母婴交流障碍,对婴幼儿智力及行为发育产生不利的影响。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治疗产后抑郁症收到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0月在本院针灸科抑郁专台门诊就诊的产后抑郁患者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26例。治疗组初产妇21例,经产妇5例;年龄24~34岁,平均27.8岁;病程1~6个月,平均4.9个月。对照组初产妇22例,经产妇4例;年龄22~33岁,平均26.7岁;病程1~6个月,平均4.5个月。2组患者在年龄及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Ⅲ)[1],汉密尔顿量表(HAMD)[2]评分≥17分,≤30分。排除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及青光眼、癫痫患者;排除患有器质性精神障碍及酒药依赖者;排除具有明显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患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治疗组
主穴:百会、四神聪、内关、合谷、太冲、三阴交、足三里。针具:华佗牌针灸针规格为25 mm×0.35 mm。患者平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四神聪以针尖向百会方向平刺,其余穴位常规进针,平补平泻,以局部酸胀舒适感为度,每次留针30 min,每周5次,共治疗6周。
2.1.2 对照组
口服盐酸氟西汀20 mg,每日1次,共治疗6周。
2.2 疗效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及治疗后HAMD减分率评定疗效。痊愈:精神症状消失,HAMD积分降至7分以下;显效:精神症状基本消失,HAMD积分较疗前减少50%以上;有效:精神症状减轻,HAMD积分较疗前减少25%~50%;无效:HAMD积分减少不足25%。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资)±s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3 结果
3.1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表1 2组产后抑郁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
3.2 2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及减分率比较(见表2)表2 2组产后抑郁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及减分率比较(略)
将治疗组与对照组的2、4、6周的分值差及减分率作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P值均>0.0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3 不良反应
对照组服用盐酸氟西汀不良反应有:恶心4例、头晕2例、食欲减退4例;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4 讨论
产后抑郁属中医“郁证”、“脏躁”范畴。其产生有三方面的因素,即个人素质、五脏气血虚实盛衰变化、内外环境的刺激[3]。这些因素都可以使人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增高、耐受性下降,造成七情过度,出现情志变化。《千金要方》中载:“疗产后暴苦,心悸不定,言语错乱,恍惚,皆有心虚所致。”《济阴纲目》曰:“夫生神者气,养心者血,故气血盛则神明旺而思虑精,其血虚则神明衰而思虑少。”本病病位在心,心血虚,心神失养为其主要病机,并涉及脾、肝、肾三脏。产时产后气血俱伤,脏腑皆虚,则易挟瘀、挟痰,邪郁化火,则为正虚邪实,本虚标实,气血俱虚为本,挟瘀、挟痰、挟火为标。头为诸阳之会,神明之府,故在治疗时取百会、四神聪醒脑解郁、宁神定志;四关穴中合谷为大肠经原穴、太冲为肝经原穴,两穴相配,一阴一阳,一上一下,调一身之气血,理阴阳之失调,具有疏肝理气、开窍定志之功;内关为心包之络穴,可调养心气、镇静安神;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汇穴,能调理肝、脾、肾三经气血;足三里可补益胃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诸穴合用,虚可补,瘀可去,标本兼治,共奏疏肝理气、醒脑定志、宁心安神之功效。
氟西汀是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目前治疗抑郁症的一线药物。本研究采用氟西汀作为对照治疗,结果显示针刺治疗与氟西汀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小,提示针刺治疗可做为临床治疗产后抑郁症有效方法之一。
本研究样本量偏小,且并未进行辨证分型及各型之间疗效比较,这有待于今后大样本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出版社,2001.87-88.
[2] 汪向东,王希林,马 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00-223.
[3] 高娅娟,高科侠,张晓峰.浅谈产后抑郁症中医病因病机及调护[J].陕西中医,2006,25(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