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法治疗慢性肝病临床体会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3783 日期:2025-08-30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温法;胆汁淤积性肝炎;顽固性腹水;慢性重型肝炎;中医疗法

  笔者临床采用中医温法治疗难治性肝病,获得满意疗效,现举3则验案介绍如下。

  1 胆汁淤积性肝炎
  
  案例1:患者,女,37岁,2006年8月5日初诊。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5年,4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身、目黄染,黄色晦黯不泽,右胁胀闷不适,倦怠,纳差,皮肤中度瘙痒,舌淡红,苔白腻,脉细缓。于当地医院就诊,经静滴茵栀黄注射液、甘利欣注射液等治疗,无效。2006年6月22日查肝功能示:总胆红素(TBIL)346.3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208.4 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65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79 U/L,谷氨酰转移酶(GGT)16 U/L,血清总蛋白(TP)66.5 g/L,白蛋白(A)39.1 g/L。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测定:HBsAg、HBeAg、HBcAb均为阳性,HBV-DNA 4.76×108 IU/mL,甲、戊、丙肝抗体阴性。B超示:肝实质回声不均、胆囊缩小、壁厚毛糙。予静滴思美泰、茵栀黄、甘利欣、促肝细胞生长素、丹参、硫酸镁、谷胱甘肽,并口服拉米夫定片等治疗2个月,黄疸进一步加深。2006年8月5日查肝功能示:TBIL 680.2 μmol/L, DBIL 350.4 μmol/L,ALT 57.5 U/L,AST 107.5 U/L,GGT 121 U/L, TP 67.8 g/L、A 43.1 g/L。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淤胆型。治以温化寒湿、疏肝健脾、活血化痰。拟方:酒大黄10 g,制附片(先煎)15 g,茯苓15 g,柴胡10 g,干姜10 g,薏苡仁30 g,郁金20 g,茵陈15 g,厚朴10 g,桃仁10 g,红花10 g,山药30 g,白术30 g。每日1剂,水煎服,7剂。
  
  二诊:患者服用上方后精神、食欲好转,身、目、尿黄染无明显减轻,仍有明显皮肤瘙痒,舌质黯红,苔白腻,脉弦滑。嘱继续口服拉米夫定片,中药守上方继服10剂。
  
  三诊:诸症好转,身目黄染稍减轻,精神好,纳可,倦怠感消失,皮肤瘙痒减轻。复查肝功能示:TBIL 410.9 μmol/L,DBIL 221.5 μmol/L,ALT 30.9 U/L,AST 65.6 U/L,GGT 24.7 U/L,TP 57.7 g/L,A 32.5 g/L。HBV-DNA<4.2×102 IU/mL。守上方,白术减为15 g,加生地黄20 g。继服15剂。
  
  四诊:黄疸明显消退,精神、食欲好,无皮肤瘙痒。查肝功能示:TBIL 60.5 μmol/L,DBIL 29.6 μmol/L,ALT 20.4 U/L,AST 48.2 U/L,GGT 17.7 U/L,TP 80.6 g/L,A 40.3 g/L。中药守上方,制附片减为5 g,干姜减为5 g。继服10剂后,患者诸症尽去,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胆汁淤积型肝炎多属中医黄疸中之阴黄。《景岳全书》云:“凡病黄疸而绝无阳证阳脉者,便是阴黄。”且“阴黄症,则全非湿热。”肝为刚脏,主疏泄、主升、主动,是调畅全身气机的重要脏器。黄疸病邪为湿、热、寒,但以湿为主。湿性粘滞,缠绵难愈,为阴邪,最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不化是黄疸久羁不退的主要原因。茵陈术附汤出自《医学心悟》,是治疗阴黄证的代表方剂,原文指出:“阴黄之症,身冷,脉沉细,乃太阴经中寒湿,身如熏黄,不若阳黄之明如橘子色也……小便自利,茵陈术附汤主之”。方中茵陈、制附子并用,以温化寒湿退黄;丹参活血化瘀退黄。全方配伍,共奏温阳化湿、利胆退黄、健脾疏肝之效。适当应用温阳之品,以振奋中阳,助脾化湿,况且寒热并用可防止寒凉药损伤脾阳。

  2 顽固性腹水
  
  案例2:患者,男,46岁,2009年6月12日初诊。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胀大10个月,腹部胀痛,进餐后尤甚,纳差,倦怠乏力,口干苦,尿少,舌质稍黯,苔白厚,脉弦细。曾行腹水超滤,静滴白蛋白、新鲜血浆,并服用“速尿片”、“安体舒通片”、“心得安片”及抗感染等治疗,疗效不佳。2002年,患者被确诊为肝炎肝硬化,乙型,活动性,肝功能失代偿期,已口服阿德福韦酯片2年。2009年6月10日查肝功能示:TBIL 26 μmol/L,DBIL 6 μmol/L,ALT 32 U/L,AST 68 U/L,GGT 19 U/L, TP 60 g/L,A 33 g/L。肾功能示:尿素氮(BUN)4.8 mmol/L,肌酐(Cr)80 μmol/L。B超示:肝硬化腹水(中等量)、胆囊内异常回声(可疑息肉)。辨证为寒湿内停、脾虚湿困。治以温化寒湿、疏肝健脾。拟方:柴胡8 g,生白术20 g,厚朴15 g,干姜10 g,桔梗6 g,山药15 g,生地黄20 g,党参15 g,炒谷芽、炒麦芽各15 g,丹参20 g,茯苓20 g,薏苡仁30 g,制附片(先煎)15 g,木香15 g。水煎服,每日1剂,7剂。

  二诊:患者服上方后,腹胀减轻,复查B超示腹水无明显减少。守方继服10剂。
  
  三诊:患者已无腹胀,复查B超示腹水明显减少。守方加减治疗半月,腹水完全消退。
  
  按:关于肝硬化腹水的形成,普遍认为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的结果。《内经》明确指出“虚则补之”,故肝病“用辛补之”当指虚证的治疗法则。然辛温之品多不具生津润燥之效,却有劫阴之弊,这不符合肝脏体阴用阳的生理特点;不过,辛味药具有“开腠理,通津液”的作用。本案患者因素有湿毒,内蕴中焦,致肝脾失调,湿毒之邪从阳化热,湿热熏蒸肝胆,疏泄不利,病久及肾,气滞不畅,血行受阻,开阖不利,致使气、血、水互结,遂成鼓胀。从肾治疗,助肾化气,滋阴涵阳。一是乙癸同源,精血互生,荣枯共存;二是肝疏泄不及,肾之气化受阻,疏泄太过,则子盗母气,或肝实肾虚,或肝肾俱虚;三是脾肾两旺,则气血丰盈,增强抗邪能力。从肾而治,主要是调阴补阳,恢复机体阴平阳秘之阴阳动态平衡。肝脾肾在生理上密切相关,肝脾病变必然累及于肾。脾虚不运,肾精衰减,而导致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命门火衰,脾肾阳虚,水湿潴留更甚。辨证为寒湿内停、脾虚湿困。故治以温化寒湿、疏肝健脾。临床终获良效。

  3 慢性重型肝炎
  
  案例3:患者,男,46岁,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6年,2009年5月1日初诊。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身、目黄染,右胁隐痛,休息后无减轻,倦怠乏力,口干苦,餐后胃脘部饱胀感明显,恶心厌油,轻度皮肤瘙痒,身、目黄染进行性加深,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2009年4月22日肝功能示:TBIL 365 μmol/L,DBIL 199 μmol/L,ALT 593.7 U/L,AST 268.4 U/L,GGT 118.9 U/L,TP 61.8 g/L,A 35.8 g/L。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21.4 s,血浆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45,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36 s。B超示:肝实质不均、胆囊壁增厚。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型。予静滴茵栀黄、甘草酸二铵、促肝细胞生长素、门冬氨酸钾镁、肌苷、维生素K1、维生素C等;并予中药清热利湿、凉血活血、疏肝健脾。拟方:茵陈15 g,虎杖10 g,栀子15 g,柴胡8 g,白花蛇舌草30 g,茯苓20 g,白术15 g,薏苡仁30 g,砂仁(后下)10 g,制附片15 g,生姜10 g,葛根2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09年5月9日二诊:复查肝功能示:TBIL 295 μmol/L, DBIL 109 μmol/L,ALT 490.7 U/L,AST 168.6 U/L,GGT 138.2 U/L, TP 65.6 g/L,A 38.8 g/L。PT 18.4 s,INR 1.25,APTT 30 s。中药守上方继服10剂。
  
  2009年5月19日三诊:复查肝功能示:TBIL 66.2 μmol/L, DBIL26.4 μmol/L,ALT 32 U/L,AST 37.9 U/L,GGT 106.8 U/L,TP 63.1 g/L,A 37.5 g/L。肾功能示:BUN 2.99 mmol/L、Cr 99.7 μmol/L、尿酸(UA)179.4 μmol/L。甲胎蛋白(AFP)20.3 ng/mL。HBV-DNA<1.00×103 copies/mL。中药以上方加减继服10剂。
  
  2009年5月29日四诊:肝功能好转,继服上方10剂巩固治疗。1个月后随访,患者黄疸尽去。
  
  按:重型肝炎属于中医“急黄”、“瘟黄”范畴,为湿浊疫毒所致,其属性与中阳偏盛或偏衰密切相关。临床上,阴黄、阳黄有时不易区分。本病病情多变,兼证较多,必须坚持辨证论治。中医对于重型肝炎的治疗基本原则是清热化湿、凉血活血、扶正固本。对于黄疸之治,古人曾概言“阳黄者,栀子与大黄;阴黄者,附子与干姜”。
  
  而茵陈则为治黄所必用。临床上,阴黄患者同时伴有便溏、腹泻、腹痛肠鸣、四肢不温,甚至出现双下肢浮肿等一系列脾阳虚衰证候时,适当加入附子、干姜、肉桂等温阳之药是适宜的。黄疸日久,与痰、湿、瘀等因素有关。慢性重型肝炎由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发展而来,有“久病入络”的特点。《张氏医通》云:“黄疸虽属湿热,然经脉久病,无不瘀血者也。”《医学心悟·伤寒兼证》曰:“祛瘀生新,而黄自退矣。”《临证指南》认为:“气血不行则发黄。”黄疸是血分受病,适当应用温阳之品,以振奋中阳,可以缩短病程,取得良效。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