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君国治疗冠心病经验采撷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3777 日期:2025-08-30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名医经验;谢君国;冠心病;中医疗法

 谢君国主任医师系全国第二、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从医近40年,擅长医治中医内科疑难杂症。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受益颇多,现将谢师治疗冠心病经验介绍如下。

  1 治疗勿忘补肾

  谢师认为,冠心病症状繁多、病机复杂,辨证不外乎虚实两大类,虚指阴阳气血不足,实为气滞、血瘀、痰浊等为患。究其本质,病在血脉,根在五脏,而以心、肾为主。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障碍,气血亏虚,痰瘀内生,血脉痹阻而发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素问·上古真天论》曰:“……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说明人体衰老是肾精不断亏虚的过程。因冠心病多发于中老年人,所以冠心病患者多肾虚。而心、肾两脏中,肾为先天,为真阴真阳之所在,又是精神所舍和六气所系之脏。肾阳充足则心阳振,命门火衰则心阳不振。心阳不振,心气不足,则气滞、血瘀、痰凝必生,故补肾即补心。常用药物有:桑椹、墨旱莲、桑寄生、杜仲、牛膝、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火麻仁等。

  2 活血勿忘益气

  活血化瘀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临床应用常行之有效。谢师反复告诫,“气为血之帅”、“气行血乃行”,生理上气旺则血行顺畅,病理上气虚推动无力则瘀血形成;加之冠心病多发于中老年或久病体衰者,若不加辨证,一味活血化瘀,大量用芎、丹、桃,则必然愈通而气愈耗,血愈亏;但一味补气,单用参、芪,则愈补而气愈滞,血愈壅。因此,治疗应活血与益气并用,寓补于通,寓通于补,通补并用,才能“气行血乃行”,瘀去脉通气旺。临证孰重孰轻,尚须具体辨证。

  3 辨证须分寒热

  临床上,冠心病虽以寒证多见,但也有热证。谢师指出,历代医家多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中“阳微阴弦”观点出发而重视补阳,但五志过极、气滞、血瘀、痰浊等皆可化火,因此,临证应具体分析,不可受此局限。遇到热证时,适当选用黄连、栀子、龙胆类以清热,多可事半而功倍。

  4 治疗勿忘调畅情志

  谢师认为,冠心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因病程较长,一般存在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故治疗勿忘调畅情志,用药时佐以疏肝理气之品常获良效;若出现抑郁、焦虑等,进行精神调护则效更佳。

  5 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男,67岁,2006年2月10日初诊。主诉:胸闷、胸痛反复发作3年,加重3 d。刻诊:胸闷胸痛,动则气喘,腰膝酸软,夜尿多,发枯齿摇,舌淡,苔白,脉细涩。心电图示:心肌缺血。血压130/80 mm Hg。西医诊断:冠心病。中医诊断:胸痹,辨证为肾气亏虚、心脉痹阻。治以补益心肾、温通心脉。处方:淫羊藿15 g,杜仲20 g,益智仁12 g,桂枝12 g,炙甘草8 g,黄芪30 g,太子参15 g,党参15 g,丹参20 g,桃仁12 g,红花10 g,降香8 g,檀香8 g。每日1剂,水煎服。服14剂后,患者胸闷、胸痛、动则气喘、夜尿多明显改善。上方去益智仁、党参,加砂仁12 g、生山楂20 g,继服14剂后症状消失,心电图正常。

  案例2:患者,男,56岁,于2006年2月8日初诊。患者1年前自感心悸气短、乏力汗出,曾在当地某医院查心电图示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心肌缺血,诊断为冠心病,但未系统治疗。由于两昼夜连续玩麻将,并与人争吵而自感病情加重,头晕胸痛,胸闷气憋,面红耳赤,烦躁不安,舌淡,苔厚腻,脉弦滑。西医诊断:冠心病。中医诊断:胸痹,证属痰瘀阻络。治以益气活血通脉、清热化痰除烦。处方:瓜蒌15 g,法半夏12 g,龙胆8 g,黄连8 g,郁金15 g,丹参20 g,川芎10 g,红花10 g,黄芪30 g,茯苓15 g,炒酸枣仁20 g,夜交藤20 g,香附15 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7剂后,患者头晕、烦躁不安、面红耳赤消失,心悸气短、胸痛胸闷、气憋减轻。上方减龙胆、黄连、郁金,加降香8 g、砂仁12 g、陈皮8 g、炙甘草8 g,继服14剂,症状消失。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