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品康从痰论治顽固复发性天疱疮验案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3762 日期:2025-08-30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名医经验;魏品康;从痰论治;天疱疮

 魏品康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从事中医事业30余年,擅长并且对疑难杂症治疗颇有造诣。笔者时常随魏师诊治疑难杂症,获益匪浅。现将魏师治疗天疱疮经验整理并报道如下。

  1 典型病例

  患者,男,55岁。患者2005年11月底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及躯干部散在红斑,后出现全身大片红斑,且红斑上突然发生水疱。11月28日于某医院皮肤科门诊诊断为“天疱疮”,予以强的松、开瑞坦等口服及复松霜等外用。2006年2月12日在该医院行皮肤活组织病理检查示:“角质层下脓疱,请结合临床”。3月13日至本院皮肤科门诊求治,诊断“天疱疮”收入院治疗,予以阿拓莫兰、丹参注射液、强的松等,好转出院。3个月后患者再次出现全身红斑、大疱,部分破溃伴少量渗液,门诊再次以“天疱疮”收入院治疗。入院后,详细询问病史及既往史,患者否认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手术史,且预防接种史按计划进行,予以报病重、一级护理。临床检验示总蛋白、白蛋白轻度下降,血常规、自身免疫、肿瘤免疫未见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电轴左偏。

  治疗经过:入院后皮肤科给予强的松、甲紫溶液、皮肤霜Ⅱ号及局部雷夫奴尔湿敷、补充蛋白支持治疗,2周后予以甲强龙1000 mg静滴,连续3 d冲击治疗,以防新发皮疹和水疱;另以免疫球蛋白20 g静滴冲击治疗连续7 d后,患者出现胸背部散在脓疱,血常规多次复查示中性粒细胞在70.0%~85.6%之间波动。血培养示耐药金黄色葡萄菌感染,药敏试验示对去甲万古霉素敏感,予以去甲万古霉素。脓液及咽拭子培养未见菌丝。内科会诊后同意皮肤科处理,无特殊处理,为进一步加强治疗,巩固疗效,请魏师会诊。

  中医四诊所见:会诊时见患者全身及面部、头顶多处红斑水疱,水疱有陈旧有新发,有破溃、糜烂,伴有渗液,无明显脓性分泌物,伴有全身多处大片结痂形成鳞片状,为其生活方便,予以拱形镂空罩,罩于全身之上,再于拱形镂空钢制罩上加盖被子,因用甲紫溶液全身多处大片紫色;床边可闻及“酸”味,小便量少,需用速尿剂,大便偏干,双下肢呈凹陷性水肿,舌质淡红,苔薄白而腻,脉滑数。中医辨证为痰湿壅遏,兼挟皮风。治以消痰祛湿兼祛风为主。拟方:制胆南星15 g,制半夏15 g,防风9 g,薏苡仁15 g,全蝎3 g,蜈蚣2条,壁虎、地龙各9 g,乌梢蛇15 g,黄芪30 g,土茯苓30 g,败酱草30 g,五加皮15 g,连翘30 g,鬼箭羽30 g,制大黄9 g,炒枳实、炒枳壳各15 g,甘草梢6 g。水煎服,每日1剂。

  服用2周后,患者皮肤结痂鳞片状物基本脱落完全,仅剩少量散在结痂贴于皮肤上,改一级护理为二级护理,取消拱形镂空罩,被子直接覆盖皮肤无明显不适,未有新的大疱出现,红斑情况已有明显好转。原方继服14剂后,身上鳞片全部消失,双下肢有轻度浮肿,余无明显不适出院。中医门诊随诊2个月。电话随访至2008年9月,未再复发。

  2 讨论

  天疱疮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大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皮肤及黏膜,是严重的易致死性疾病[1]。临床上极易复发,目前治疗多以对症和激素为主。迄今对本病自身免疫病因的研究较多,大多认为与病毒感染、紫外线照射、某些药物(如青霉胺等)刺激,使棘细胞层间的粘合物质成为自身抗原而诱发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为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查,发现患者血清中有抗表皮棘细胞间物质的特异抗体(又称“天疱疮抗体”)主要是IgG,血清中天疱疮抗体滴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平行。天疱疮抗体的反应部位病理组织学上是天疱疮的发病部位,本抗体作用在表皮细胞间的结合部。

  目前治疗主要包括:①支持疗法。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或由静脉补充,全身衰竭者须少量多次输血。②肾上腺皮质激素。泼尼松的起始量为120~180 mg/d或60~100 mg/d,起始用量至无新的损害出现1~2周即可递减,每次递减5 mg,1~2周减1次,低于30 mg/d后减量应慎重,直到每日10~15 mg为维持量。对于严重天疱疮患者,可以选用冲击疗法和间歇给药法。即大剂量给肾上腺皮质激素至病情稳定(约需10周),逐渐减量至泼尼松30 mg/d后,采用隔天给药或给3 d药、休息4 d的治疗。③抗生素。加用抗生素以防止并发感染。④局部用药等。

  本案患者诊断明确,且多次复发,病情较重,刚入院时予以一级护理,出现大疱、渗液、胸背部出现脓液、血培养出现耐药金黄色葡萄菌感染,治疗颇为棘手,给予大量激素冲击疗法、抗生素等,但病情不能明显改善。天疱疮属于中医学“天疱疮”、“火赤疮”范畴。《外科大成》认为:“天疱疮者,初来白色燎浆水泡,小如芡实,大如棋子,延及遍身,疼痛难忍。”《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火赤疮记载:“初起小如芡实,大如棋子,燎浆水疱,色赤者为火赤疮;若顶白根赤,名天疱疮。俱延及遍身,焮热疼痛,未破不坚,疱破毒水,津烂不臭。”魏师认为,本病病机根本在“痰”。中医学认为,痰是机体一切体液代谢障碍的总称。天疱疮易出现肌肤发疱、渗液,且顽固不易愈合,反复发作等,与痰的特性有关;发病过程中出现水疱、渗液、结痂鳞片状、有痛而痒为皮肤有风,均为体内痰湿本质表现于肌肤之外,即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而红斑多发、舌质红,为病久热毒内蕴。因此,魏师谨守病机,从痰论治,兼顾风证。方中制胆南星、制半夏化痰燥湿,治病求本,共为君药;薏苡仁、土茯苓、败酱草、五加皮祛痰湿利水;全蝎、蜈蚣、壁虎、地龙、乌梢蛇、鬼箭羽破血通经,通则不痛;防风味辛发散,引诸药入肌表直达病所,共奏化痰祛风止痒之效;连翘可清泄六腑之热;制大黄、炒枳实、炒枳壳通腑;黄芪益气利水;甘草梢清利小便,使邪有出路。全方使痰邪得消,热毒得清,邪气得出。“痰”无留身之处,故机体内环境得以改善,使顽疾2年时间未再复发。

参考文献


 [1] 徐辉欢,周曾同.国外有关天疱疮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7,23(8):502-504.

上一篇:常见伪劣中药的鉴别
下一篇:返回列表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