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络蠲痹汤治疗与分娩相关身痛临床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3760 日期:2025-08-30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和络蠲痹汤;分娩相关身痛;中医疗法

  临床上,一些患者在分娩或流产(包括自然流产、人工流产、药物流产)后,出现肌肉、关节酸楚疼痛,畏寒,或有麻木感,但症状出现的时间超出产褥期,临床检查血沉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询问病史均与分娩(流产)有关。因其发病时间超出产褥期,病程较长,暂名之为“与分娩相关身痛”。笔者根据久痛必入络的理念,取和络蠲痹之法,以和络蠲痹汤治疗收到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①有分娩或流产史,分娩前无类似身痛病史;②发病时间在产后3~12个月内,病程为5~15个月;③具有躯干、四肢肌肉及关节疼痛、畏寒、乏力等症状;④化验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沉在正常范围内,抗链“O”阴性,类风湿因子阴性;⑤除外其他自身免疫病。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本院中医科门诊就诊的与分娩相关身痛患者32例。年龄25~39岁,平均29.7岁;出现症状时间:分娩后3~12个月,中位数6个月。病程:5~15个月,中位数9个月。
  
  临床表现为肌肉、关节酸楚疼痛,畏寒,或有麻木感。辨证为肾气虚8例,肝肾亏虚5例,脾肾两虚4例,脾虚湿盛2例,气血两虚8例,气血两虚兼湿5例。其中肾气虚、肝肾亏虚、脾肾两虚均涉及肾虚,占全部病例的53.1%;脾肾两虚、脾虚湿盛、气血两虚、气血两虚兼湿均涉及脾虚,占全部病例的59.4%。

  1.3 治疗方法
  
  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治疗药物,单纯口服和络蠲痹汤(当归10 g,黄芪15 g,白芍15 g,熟地黄15 g,阿胶珠10 g,桑寄生15 g,续断15 g,川芎10 g,香附10 g,鹿角片8 g,白芥子8 g,甘草6 g),上肢痛甚加羌活、片姜黄;腰以下痛甚加独活、牛膝;麻木重者重用黄芪、香附;疼痛明显者酌加乳香、没药;畏寒明显者酌加桂枝、肉桂、补骨脂。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连服6周。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腰、肩、腕、指、足跟等部位疼痛、麻木及畏寒情况。疼痛程度测量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 scale,VAS)[1]。麻木及畏寒程度评定借鉴VAS评分法:0分为无症状,10分为自觉最严重或不可忍受。患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感觉在治疗前后分别打分。

  1.5 疗效标准
  
  根据治疗前后症状的VAS评分情况,计算其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VAS评分-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VAS评分]×100%。显效:疗效指数≥60%;有效:疗效指数≥30%,但<60%;无效:疗效指数<3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疼痛VAS评分,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进行自身前后比较。麻木和畏寒评分,经Lilliefors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因此采用非参数符号秩次检验(Wilcoxon检验),进行自身前后比较。

  2 结果

  2.1 疼痛疗效
  
  治疗前疼痛评分为(6.38±1.20)分,治疗后为(3.22±0.70)分,经配对t检验,P<0.01;疗效统计:显效5例,有效2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8%。

  2.2 治疗前后畏寒、麻木评分变化
  
  32例患者治疗前均有畏寒症状,畏寒评分2.0~8.2分,治疗后畏寒评分0~4.3分,应用Wilcoxon检验,Z=-4.94,P<0.01;疗效统计:显效11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100%。32名患者中,出现麻木症状者21例,麻木评分治疗前1.0~5.3分,治疗后0~3.2分,应用Wilcoxon检验,Z=-4.02,P<0.01;疗效统计:显效3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1.0%。详见表1。表1 32例与分娩相关身痛患者治疗前后畏寒、麻木评分变化(略)

  2.3 证型与疗效的关系(见表2)表2 32例与分娩相关身痛患者不同证型临床疗效统计(略)

  3 讨论
  
  产后身痛发生于产褥期内,肢体关节酸楚疼痛,或麻木沉重,其发生有时间性、季节性、地域性、突发性等特点,而我们观察到的病例,除发病时间超出产褥期、起病较缓之外,其余特点基本符合产后身痛。故暂名之为“与分娩相关身痛”。
  
  分娩(或流产)直接损伤胞宫胞络,并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气血伤耗,络损气血失和,风寒湿诸邪易于侵及,发为疼痛、畏寒、麻木等。络脉空虚,气血运行滞涩,过于劳累亦可出现上述症状。虚络受邪,袭于渐而留羁难除,为邪气入络的特点之一[2],故本病发病较晚,超出产褥期且病程较长。
  
  本病主要症状有疼痛、麻木和畏寒。其疼痛特点为绵绵隐隐,喜温喜按,劳则加重,休息缓解,此属络虚疼痛,如叶天士所云:“下焦空虚,脉络不宣,所谓络虚则痛。”麻木亦称为“不仁”,麻者多为气血不足,脉络失养,木者多由气血滞涩或痰瘀阻络,总之是气血不畅之象。气附血而行,血络涩滞,脏腑阳气不充,四末阳气不达,则见畏寒肢冷。络虚当补,络滞当通,通补之间,以和为法。“奇脉之结实者……必用苦辛,和芳香,以通脉络;其虚者,必辛甘温补佐以流行脉络,务在气血调和……今产后体虚,兼瘀而痛,法当益体攻病”(《临证指南医案》)。故治疗从和络入手,扶正祛邪。
  
  和法为八法之一,用以疏通调和之剂驱除病邪,调和脏腑气血。临床应用广泛,和络蠲痹汤亦宗此意。方中四物汤、阿胶珠养血活血、和络止痛;黄芪益气固表;桑寄生、续断、鹿角片补肝肾、壮腰膝、益奇经;鹿角片、白芥子相配,温阳祛痰通络;香附行气通行十二经,甘草配白芍缓急,助黄芪补气,又能调和诸药。上肢痛甚加羌活、片姜黄引药上行,祛风湿止痛;腰以下痛甚加独活、牛膝引药下行,祛风湿、益肝肾、强腰膝;麻木重者重用黄芪、香附益气行气;疼痛明显者酌加乳香、没药化瘀止痛;畏寒明显者酌加桂枝、肉桂、补骨脂温补肾阳通络。全方益气活血、养络和络,使肝、脾、肾等脏腑气血调和,阳气来复,则疼痛、畏寒、麻木诸症缓解。
  
  本组观察病例中辨证涉及肾虚与脾虚,和络蠲痹汤对涉及脾虚证型总体疗效较好。分析原因:脾属中焦,是气血生化之源,所伤相对较浅;肝肾属下焦,为精血汇藏之所,所伤相对较深。和络蠲痹汤气血双补并配以香附行气,鹿角片温通,有利于气血化生,起到益气养血和络止痛的作用。本次临床研究观察时间较短,对络伤痛久,肝肾受病者,非短期可愈,宜坚持治疗。

参考文献


  [1] 徐建国.疼痛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9.

  [2] 吴以岭.络病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