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伍蓉梅,温元强,魏红,安钰兰
【关键词】 穴位注射;家庭康复护理;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是指由出生前至新生儿期之间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引起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与姿势异常为主的综合征,是目前引起儿童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现代康复疗法和传统医学疗法的密切结合为脑瘫患儿最大限度的康复带来了希望。有研究指出,脑瘫患儿除了综合性康复治疗外,还必须对其进行康复护理[1],而家庭康复护理作为一种贯穿患儿日常生活中的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康复效果,明显促进患儿康复[2]。本院儿童康复中心自开展穴位注射结合家庭康复护理治疗脑瘫患儿运动功能以来,收到一定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4月-2009年4月本院儿童康复中心脑瘫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小10个月,最大4岁,平均年龄(1.5±0.8)岁。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小9月,最大4岁,平均年龄(1.6±0.6)岁。2组患儿性别、年龄、病型、病情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3]: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症状在婴儿期出现;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运动发育迟缓。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能坚持完成疗程;②年龄0.5~4岁;③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受试者。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脑瘫诊断条件;②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疾病的脑瘫患儿;③合并严重癫痫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组患儿均进行相同的基础治疗,在其基础上,观察组同时进行穴位注射及家庭康复护理。
2.1.1 基础治疗 在门诊由专业康复医师针对患儿不同病情及分型,制定其个性化治疗、护理方案,并固定训练师,实施详细康复治疗计划。康复治疗方案以目前公认的Bobath和Vojta疗法为基础拟定,每日1次,每次40 min,每周5次,2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1.2 穴位注射 根据患儿功能障碍辨证取穴。头部穴:运动区、平衡区、风池;四肢穴:曲池、手三里、通里、髀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殷门、承山、悬钟。以上腧穴可交替使用,头部穴位与四肢穴位宜配合使用,一般每次选取注射2个穴位(均取双侧)。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以2 mL无菌空针抽吸脑活素注射液(奥地利依比威大药厂生产,批号82645804),后更换4号半皮试针头,将注射针头按照毫针刺法的角度和方向,快速刺入皮下或肌层的一定深度;进针后可根据情况行小幅度提插手法,使其得气,此时若回抽无血,即可将药物注入,每穴0.5 mL,拔针后用棉球压迫针孔防止出血和药液渗出。每日注射1次,每周5次,2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2.1.3 家庭康复护理 治疗师根据患儿院内康复训练情况制定每周家庭康复护理计划,以书面形式发放到家长手里,并当面教会操作方法。家庭康复护理计划也是在Bobath和Vojta疗法基础上,按照患儿运动发育规律,选取适合家庭的康复护理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其内容有正确的抱姿、卧姿、抬头、翻身、坐位、爬行、站立、行走等护理方法,同时兼顾精细动作、语言、智力、日常生活、社交活动等。每月组织脑瘫知识讲座,传授家庭康复护理操作。对于障碍程度较重患儿家长给与个别培训,指导家长制作一些简单辅助器具(吊床、夹板、悬吊绳等);有踝、腕、肘关节挛缩及肌张力增高者,可使用家庭简便物理疗法(浴缸、浴桶热水浸浴、热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护理:教会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根据患儿情况进行喂食、穿衣、入厕等自理能力的护理。鼓励患儿家长坚持每日院内治疗后进行家庭康复护理,以增强疗效。
2.2 观察指标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GMFM量表(66项版本)[4]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表[5]进行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评估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对2组组内均数及组间均数进行比较。
3 结果
3个疗程后,2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各项观察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表1 2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GMFM、ADL评分比较(—(—比)±s,分)
4 讨论
脑瘫患儿活动受限主要是由于运动发育障碍引起,尤其以粗大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更为显著,且粗大运动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因此,应把粗大运动功能训练作为脑瘫康复的主要训练项目[6]。
穴位注射疗法具有针刺和药物双重作用,通过经络腧穴,营养神经肌肉组织,从而调整和改善机体机能与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使机体内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7]。有研究表明,穴位注射可使外周血管扩张,局部组织血供充分,肌肉软化,具有使异常增高的肌张力下降、平衡肌力等作用,从而为康复护理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8]。而注射药物脑活素为脑蛋白水解物,可直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神经细胞,促进神经细胞蛋白质合成,使已损伤但未变性的神经细胞恢复功能;同时可加速葡萄糖通过血脑屏障的运转速度,改善脑能量供应,增加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有利于脑细胞记忆功能的恢复。有研究指出,通过药物穴位注射,药物可经过经络直接营养衰弱的脑神经,又可加强经穴的刺激作用,延续治疗疗效[9]。
家庭康复护理是一种有效、简便、经济的方法,能将家庭康复与医院康复相结合,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10]。家庭康复护理通过家庭中的景观环境(亲情、家庭氛围),使院内治疗泛化到日常生活中,达到强化康复效果的作用。患儿每日在医院接受大约4 h的康复训练,远不能满足长期康复的治疗需求,故应将院内治疗延续至院外,并贯穿于患儿的日常生活中,以增强康复效果,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笔者正是基于此观点,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介入了以穴位注射治疗,尤其是加强了系统的规范的家庭康复护理,以期使患儿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得以较大幅度的提高。从临床观察结果中可以看出,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但观察组的观察指标均较对照组提高明显。提示对于脑瘫患儿的治疗,要取得更好的康复效果,仅靠医院的力量是不够的,家庭的积极参与对于脑瘫患儿的康复也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脑瘫的治疗仍是一个难题。多年临床实践表明,单一方法不能完全解决脑瘫患儿存在的多功能损害,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兼顾家庭康复护理,是获得满意疗效的最佳途径[11]。而穴位注射结合家庭康复护理正是中西医结合兼顾家庭康复护理的有效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1] 鲍秀芹,许洪伟,崔广利.小儿脑性瘫痪65例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康复,2004,8(21):4352.
[2] 魏玉英.家庭康复护理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2,6(23):3603.
[3] 林 庆.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89,27(3):162.
[4 ] Russell D, Rosenbaum PL, Avery LM, et a1.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66&& GMFM-88) user’s manual[M]. London:Mac Keith, 2002.30-123.
[5] 励建安,王 彤.康复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84.
[6] 陈冬冬,徐东浩,杨 红,等.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4):361-363.
[7] 郝桂锋,陈华德.小儿脑瘫的中医治疗思路[J].针灸临床杂志,2006, 22(11):42-43.
[8] 施炳培,李 惠,卜怀娣,等.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精细运动功能障碍57例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2):105-106.
[9] 纪战尚,柳 燕,于 清,等.针刺、穴位注射为主配合功能锻炼治小儿脑瘫12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药学报,1997,12(4):27.
[10] 高永嘉,钱莹莹,孙玉琴,等.家庭康复和医院康复治疗小儿脑瘫疗效比较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5):355.
[11] 刘 文.中西医结合——家庭康复模式综合治疗小儿脑瘫96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08,19(6):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