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聂容荣,黄春华,李芳,付勇,李汉阳,符文彬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针灸疗法;热敏灸;按摩
原发性痛经系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严重者可影响日常生活。笔者在临床中通过热敏灸感探查的方法,可在患者少腹部、小腿内侧等部位寻找到热敏腧穴,并进行热敏艾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满意。为进一步明确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笔者对10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了单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主要来源于2008年5月-2009年12月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学生,部分为江西省中医院与广东省中医院门诊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患者采用单盲(即医者知情,受试者不知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查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热敏灸组(观察组)和针刺配合循经按摩组(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末剔除2例,脱落5例,实际统计病例共93例。其中观察组47例,年龄17~26岁,平均(19.25±4.03)岁,病程2年以内13例,2~4年22例,4年以上12例,平均病程(3.02±1.38)年;对照组46例,年龄16~25岁,平均(19.24±3.76)岁,病程2年内12例,2~4年25例,4年以上9例,平均病程(2.93±1.27)年。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参照《妇产科学》[1]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月经期下腹坠痛,妇检无阳性体征,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等引起的继发性痛经。
1.2.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患者志愿受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 排除标准 ①未按规定治疗,或同时接受其他治疗而无法判定疗效者;②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③晕针者或对针灸排斥者。
1.2.4 剔除病例标准 ①虽符合纳入标准而纳入后未曾治疗,或疗程未满而停止试验者;②虽符合纳入标准而纳入后自行接受其他治疗者。
1.2.5 脱落病例标准 ①发生不良事件、并发症,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者;②试验过程中自行退出者;③因其他各种原因导致疗程未结束而退出试验、失访的病例;④资料记录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2.1.1 热敏穴选取 选择合适体位,充分暴露腹部及小腿内侧部位,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上述部位距离皮肤3 cm左右施行温和灸,在艾热的刺激下,施灸部位会产生6种灸感[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其他非热感觉],当患者感受到1种或1种以上灸感就表明该部位已发生热敏化,即为热敏穴位。原发性痛经的患者通常在腹部关元、中极穴区出现透热、扩热等热敏现象,在小腿部三阴交穴区出现传热等热敏现象。
2.1.2 热敏灸治疗 分别在探查到的每个热敏穴上按下述步骤分别依序进行回旋、雀啄、往返、温和灸四步法施灸操作。先行回旋灸2 min温热局部气血,继以雀啄灸1 min加强敏化,循经往返灸2 min激发经气,再施以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施行温和灸直至热敏现象消失为一次施灸剂量。对完成1次治疗的施灸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从10~120 min不等,标准为热敏穴的热敏现象消失为度,每日1次。从月经前10 d开始治疗,连续治疗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
2.2 对照组
2.2.1 辨证针刺治疗 参照全国统编教材第七版《针灸治疗学》进行辨证选穴针刺治疗。主穴:关元、中极、十七椎、三阴交(双);配穴:水道(双)、地机(双)、血海(双)等。针刺手法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每日1次。
2.2.2 循经按摩治疗 取针后按摩足三阴经,手法轻柔为宜,主要采用揉法、推法、点法等适宜手法,每次10 min,每日1次。从月经前10 d开始治疗,连续治疗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
3 疗效观察
3.1 症状计分标准
根据《妇科疾病诊断标准》[2]中痛经症状评分标准计分。经期及其前后小腹疼痛5分(基础分)。腹痛难忍1分,腹痛明显0.5分,坐卧不宁1分,休克2分,面色白0.5分,冷汗淋漓1分,四肢厥冷1分,需卧床休息1分,影响工作学习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不缓解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疼痛暂缓0.5分,伴腰部酸痛0.5分,伴恶心呕吐0.5分,伴肛门坠胀0.5分,疼痛在1 d以内0.5分,疼痛每增加1 d加0.5分。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标准。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治愈:治疗后总积分下降100%,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停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显效:治疗后总积分降低到治疗前积分的50%~75%,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好转;有效:治疗后积分降低到治疗前积分的25%~49%,腹痛减轻,其余症状改善;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者。
3.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资)±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2组治疗前后变化值比较用成组t检验;2组疗效比较采用Ridit检验。所有统计计算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4.1 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2组治疗前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P&>0.05),说明2组具有可比性;2组各自治疗前后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观察组=15.05,t对照组=11.60,P&<0.05),说明2组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均有疗效;2组治疗后积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P&<0.05),提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表1 2组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表2 2组原发性痛经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5 讨论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较西医疗法有一定的临床优势[4],但我们查阅文献发现,现代针灸治疗此病多以腧穴针刺治疗,包括体针[5-6]、耳针[7]等,疗效均可,而临床单以艾灸[8],包括隔物灸等[9-10]疗法的报道甚少,且在灸治过程中,艾灸穴位的选取、灸量制定多以传统艾灸理论为参考标准。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训“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即针灸临床疗效的核心在于得气,在于激发经气感传,气至病所。运用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通过灸感探查确定热敏穴的位置,并在热敏穴上施与相应的灸法操作,患者极易感觉到腹部出现扩热或透热,小腿部也易出现传热等热敏现象,这表明经气在发生感传,气至病所,从而“通则不痛”。治疗后患者感觉舒适,临床症状极大缓解,故疗效显著,可见“灸之要,同样气至而有效”[11]。热敏灸疗法是基于腧穴热敏化的艾灸新疗法[12],腧穴热敏化现象在临床表现为: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其他非热感觉这6种现象。只要出现热敏现象的病症就是热敏灸的适应症,辨敏施灸疗效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同时,观察每次热敏灸治疗以灸至患者热敏现象消失作为一次施灸时间,时间一般从10~120 min不等,这是最佳剂量和最足剂量,施灸剂量真正体现了治疗个体化[13]。本观察结果显示,在相同疗程中热敏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可靠,临床显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整个治疗过程中,点燃的艾条不接触人体,无创无痛,患者在舒适的过程中完成一次治疗,此疗法尤适宜于临床畏针人群,运用此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患者,尚未发现晕灸现象。另外,在确定热敏穴位的基础上,患者完全可自行在家操作施治。
参考文献
[1] 乐 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7-348.
[2] 来佩琍.妇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3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S]. 1993.263-266.
[4] 杨建花,李 沛.近年来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概况与思考[J].中国针灸,2004,24(5):364-366.
[5] 李成宏,王玉中,郭新侠.针四关穴为主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8,28(3):187-190.
[6] 潘时忠.针刺神阙穴为主治疗原发性痛经30例[J].中国针灸,2007, 27(6):411.
[7] 吴仁定,张划代,林凌峰.耳穴贴压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11):815-817.
[8] 王兆静.艾灸地机穴治疗原发性痛经[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6):48.
[9] 李文丽,刘 丽,孙立虹.隔物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疗效分析[J].中国针灸,2006,26(7):481-482.
[10] 王松梅,李兴国,张立群,等.隔药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5,25(11):773-775.
[11] 陈日新,康明非.灸之要,气至而有效[J].中国针灸,2008,28(1):44-46.
[12] 陈日新,康明非.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1.
[13] 陈日新,康明非.腧穴热敏化的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2007,27(3):19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