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配合放血疗法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3733 日期:2025-08-30 来源:论文网

    作者:燕军,蒋素英,孟江,文秀清,黄金良,梁宁燕

【关键词】 偏头痛;穴位埋线;放血疗法

偏头痛是一类周期性发作疾病,发病时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WHO将其列为非致残性最强的慢性疾病之一。笔者采用穴位埋线及放血疗法治疗偏头痛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纳入标准

  参照“偏头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意见”[1]拟定:①反复发作性血管性头痛,每次发作的性质和过程相似,至少发作5次以上,发作间歇期正常;②发作前可伴或不伴有先兆症状;③发作性头痛至少有下列各项中的2项,即位于一侧、搏动性、中等严重程度、登楼梯或相似的日常体力活动有所加重;④头痛时出现恶心、呕吐、畏光、畏声中1项或以上;⑤头痛发作持续在4~72 h;⑥血小板聚集实验升高。

  1.2 排除标准

  ①合并高血压、低血压、贫血等患者;②颅内器质性病变如颅内肿瘤、脑血管意外等患者;③丛集性头痛、外伤性头痛及颈椎病、感染性疾病、五官疾病或其他原因所致头痛患者;④语言及智能障碍患者;⑤严重抑郁或近1个月内有服用抗抑郁药者;⑥糖尿病、高热及孕妇等埋线及放血疗法禁忌症患者。

  1.3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2007-2009年本院康复科和内科门诊患者,共6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9例,女21例,平均年龄(35.63±9.72)岁,平均病程(5.87±3.42)年;对照组30例,男8例,女22例,平均年龄(37.97±10.55)岁,平均病程(6.72±3.86)年。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治疗组 ①选取风池、三阳络,常规皮肤消毒,选取一次性使用麻醉用针,剪取1 cm长1号羊肠线(使用前浸泡于75%酒精中),从针尖逆行放入肠线,再将线注入穴位下肌层,随后出针,针孔用碘伏再次消毒,贴创可贴。每10日1次,3次为1个疗程。②四神聪、太阳穴常规皮肤消毒,三棱针点刺放血,每次每穴约1 mL,每5日1次,6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10 d。

  2.1.2 对照组 口服盐酸氟桂利嗪,每次10 mg,每日1次,睡前服,疗程同治疗组。

  2.2 疗效标准

  参照“偏头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意见”[1],采用计分法,对头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进行计分,根据治疗后减分率判定疗效。基本痊愈:疗程结束无发作性偏头痛症状,随访1个月不发病;显效:治疗后积分减少50%以上;有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0%以上;无效:治疗后积分减少不足20%。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设定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33.3%,对照组治愈率为10.0%,2组比较,χ2=4.8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2组比较,χ2=5.4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1 2组偏头痛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4 讨论

  偏头痛中医病因病机复杂。从中医经络循行看,该病属少阳头痛,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取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三阳络、足少阳胆经风池以熄风清热降火、通畅气血止痛。研究表明,风池对脑血管的收缩与舒张存在双向调节作用[2]。穴位埋线能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促进病灶部位血管床增加,血管新生,血流量增大,血管通透性和血液循环得到改善[3];羊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的生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20 d或更长,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而疗效难巩固的缺点[4]。《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说明由于情志不调,气机不舒,初病气分,延久及血,血凝成瘀。临床常可见到偏头痛患者因情志急愤而致病者,多与瘀血凝滞,阻滞脑窍有关。《素问·针解》云:“苑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即指放血以排除血脉中郁结已久的病邪。四神聪位于巅顶,为诸阳气聚会之处,能调节一身之阳气,阳气实则阴阳平衡;又四神聪以其特殊的位置,可醒脑健脑、通督补髓,可治元神之疾。太阳穴位于颞部,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为治疗头痛要穴;太阳穴深层组织结构中有颞神经分布,还有颞浅动脉、静脉经过,其深面还有脑膜中动脉及其分支经过。四神聪、太阳穴放血,调整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使血氧含量增加,微循环得以改善,从而能及时控制偏头痛的发作,并能获得长期的镇痛效果[5]。

参考文献


  [1] 孙增华,杨玉金.偏头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意见[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12(2):110.

  [2] 袁晓军,郝喜书,赖仲平,等.针刺风池穴对脑血流的影响[J].中医杂志, 1996,37(5):285.

  [3] 徐三文.谈外治法中的穴位埋线疗法[J].中医外治杂志,2002,11(5):38-39.

  [4] 任晓艳.穴位埋线的源流及其机理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2004, 19(12):757-759.

  [5] 吴 峻,沈晓柔.刺血治疗前后微循环变化33例对照观察[J].中国针灸, 2001,21(9):553-554.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