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骨髓移植后综合征;辨证施治;医案;中医疗法
骨髓移植为许多血液疾病患者带来福音,但其后移植物对宿主的排斥反应也随之增多。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反应,涉及消化、心血管、呼吸、免疫等多系统,临床表现为纳差、腹胀、腹疼、腹泻、消瘦、易感冒、心慌、胸闷、血压升高、咳嗽、蛋白尿、腰痛、关节疼、发热、口腔溃疡、皮肤黏膜溃疡、头痛、失眠等,这一系列症状统称为骨髓移植后综合征。笔者曾辨治1例骨髓移植后综合征患者,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 典型病例
患者,男,47岁,2008年3月5日初诊。患者3个月前行骨髓移植术,术后2个月出现口腔溃疡,全身继发性溃烂,有皮损、红斑、破溃、流水,伴瘙痒,低热,纳差,腹胀,腹泻,每日大便12~15次,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数。辨证为脾阳受损,运化失常,升降失职。治以温中祛寒、补益脾胃为法。方拟理中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5 g,黄芪15 g,陈皮10 g,山药20 g,芡实30 g,白术10 g,升麻6 g,醋柴胡5 g,炙甘草10 g,炮姜5 g,焦三仙各10 g,炒薏苡仁30 g,紫苏叶10 g,黄连10 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患者服上方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最多每日10次,一般7~8次左右,舌质嫩红,苔薄白,脉沉细数。守方加葛根30 g,继服7剂。
三诊:患者服上方后大便每日5~6次,饮食好转,无低热,口腔溃疡仍有疼痛,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上方加黄柏10 g、砂仁10 g、玄参10 g、生地黄10 g,继服7剂。
四诊:患者大便已基本成形,每日2~4次,口腔溃疡和皮肤溃烂好转,纳可,舌红,苔薄黄,脉沉细数。辨证为阴虚火旺,相火不藏,治以补土伏火之法。以三才封髓丹加味治之:党参15 g,黄芪15 g,生地黄10 g,天冬10 g,黄柏10 g,砂仁10 g,炙甘草10 g,知母10 g,白鲜皮30 g,蒺藜10 g,山药30 g,芡实30 g,五倍子10 g,玄参15 g,葛根30 g,焦三仙各10 g。继服7剂。
五诊:患者腹泻已愈,口腔溃疡缓解,全身皮肤破溃已消失,体重增加,但时有纳差,疲乏无力,腹胀,口干,皮肤瘙痒,便溏,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细。拟方:黄芪15 g,当归15 g,川芎6 g,茯苓20 g,焦三仙各10 g,白芍10 g,生地黄10 g,黄柏10 g,刺蒺藜10 g,山药30 g,芡实30 g,砂仁6 g,炙甘草10 g,葛根30 g,陈皮10 g。继服7剂后病情平稳。后以该方调养为治,共服中药100余剂,患者症状全部消失。
2 讨论
按:中医无“骨髓移植后综合征”的名称,但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本案可归属于中医学“泄泻”范畴。《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本案患者由于病损脾阳,致脾阳虚衰,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不能腐熟水谷,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去大肠而致泄泻。既然病属虚寒,则非补而虚证不去,非温则寒湿不除,故以温补之法而收功效。笔者认为,患者的口腔溃疡为骨髓移植术后引起的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属中医狐惑病,《金匮要略》已有记载,并以甘草泻心汤、苦参汤为治。但本案患者病机乃阴虚火旺,相火不藏,故选用《卫生宝鉴》中三才封髓丹加味,临床获良效,笔者称之为“补土伏火法”;结合清热利湿、燥湿止痒,使患者的口腔溃疡及皮肤溃疡得到很好地控制,且体重增加,后以健脾和胃、养血活血收功。
参考文献
[1] 石忠峰,陈蔚文,李茹柳,等.白术黄芪汤及其有效部位组方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7,18(2):87-90.
[2] 卢林,杨景云,李丹红.健脾渗湿汤对脾虚湿盛泄泻患者肠道微生态及舌部菌群影响的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7,19(5):439-441.
[3] 叶富强,陈蔚文.四君子汤对胃肠道作用的药理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05,16(1):73-74.
[4]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2009)[J].中国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527-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