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松解术治疗跟痛症104例临床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3795 日期:2025-08-30 来源:论文网

    作者:贠明东,熊娜,郭明阳,张俊

【关键词】 跟痛症;小针刀松解术;局部封闭

  跟痛症是指人体足跟部涉及各个侧面的疼痛,多发的有跖腱起点筋膜炎、跟骨下滑囊炎、跟骨脂肪垫炎、跟后滑囊炎、跟腱止点撕裂伤、跟骨骨骺炎等多种疾病[1]。2006年2月-2008年6月,笔者采用小针刀松解术治疗跟痛症104例,并与局部封闭疗法进行比较,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5例跟痛症患者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中医科门诊病例。按就诊顺序编号,运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完全随机分组。针刀组104例,男79例,女25例;年龄19~69岁,平均45.7岁;单侧发病84例(左侧32例、右侧52例),双侧20例;病程最短10 d,最长12年,平均18个月。封闭组91例,男71例,女20例:年龄21~70岁,平均44.5岁;单侧发病73例(左侧31例、右侧42例),双侧18例;病程最短6 d,最长10年,平均16个月。2组间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足跟下疼痛,晨起或休息后刚开始走路着地时较重,行走片刻后反而减轻,X光片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跟骨骨刺。排除跟骨结核以及由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肌腱端病和痛风所致的跟痛症;并同时排除伴有严重心、肺疾病、重症糖尿病、足部皮肤感染、发热患者以及不能配合治疗者[2]。

  1.3 治疗方法

  1.3.1 针刀组

  患者俯卧治疗床上,足跟朝上,踝关节前缘垫一软枕,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于压痛最明显处用1%利多卡因2 mL作局麻后,右手持4号“汉章”牌针刀(针刀与足底的水平面呈60°)快速刺入,达骨刺尖部,将附着于骨刺部的韧带和腱膜割切分离3~5次,出针刀后,挤出少许血液后贴上创可贴即可。小针刀松解后辅以手法对抗牵拉。方法:用拇指压住痛点,用力弹拨,然后一手握足跟部,另一手握足趾部,向相反方向用力使足背向上翘,进一步松解韧带,反复4~6次。术后48 h保持局部清洁干燥,1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3]。同时采用天月公司ZM-C中频治疗仪行物理治疗,每次20 min,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2 封闭组
 
  体位及准备步骤同前,取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7 mg,用1%利多卡因2 mL稀释后,于压痛最明显处快速刺入做局部封闭,每周1次,连续治疗3次。同时采用天月公司ZM-C中频治疗仪行物理治疗,同针刀组。

  1.4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拟定。①近期疗效(末次治疗后第1周):足跟部疼痛消失,晨起或行走正常为治愈;足跟部疼痛明显减轻,晨起行走稍痛,但行走接近正常为好转;足跟部疼痛较治疗前稍减轻或无改善为无效。②远期疗效(末次治疗后第24周):足部疼痛未见复发,X线复查未见新增骨刺为治愈;足部稍有疼痛,晨起明显,行走后可缓解,X线复查未见新增骨刺为好转;跟部红肿疼痛,或X线查见新增骨刺为无效。

【关键词】 跟痛症;小针刀松解术;局部封闭

  跟痛症是指人体足跟部涉及各个侧面的疼痛,多发的有跖腱起点筋膜炎、跟骨下滑囊炎、跟骨脂肪垫炎、跟后滑囊炎、跟腱止点撕裂伤、跟骨骨骺炎等多种疾病[1]。2006年2月-2008年6月,笔者采用小针刀松解术治疗跟痛症104例,并与局部封闭疗法进行比较,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5例跟痛症患者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中医科门诊病例。按就诊顺序编号,运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完全随机分组。针刀组104例,男79例,女25例;年龄19~69岁,平均45.7岁;单侧发病84例(左侧32例、右侧52例),双侧20例;病程最短10 d,最长12年,平均18个月。封闭组91例,男71例,女20例:年龄21~70岁,平均44.5岁;单侧发病73例(左侧31例、右侧42例),双侧18例;病程最短6 d,最长10年,平均16个月。2组间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足跟下疼痛,晨起或休息后刚开始走路着地时较重,行走片刻后反而减轻,X光片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跟骨骨刺。排除跟骨结核以及由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肌腱端病和痛风所致的跟痛症;并同时排除伴有严重心、肺疾病、重症糖尿病、足部皮肤感染、发热患者以及不能配合治疗者[2]。

  1.3 治疗方法

  1.3.1 针刀组

  患者俯卧治疗床上,足跟朝上,踝关节前缘垫一软枕,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于压痛最明显处用1%利多卡因2 mL作局麻后,右手持4号“汉章”牌针刀(针刀与足底的水平面呈60°)快速刺入,达骨刺尖部,将附着于骨刺部的韧带和腱膜割切分离3~5次,出针刀后,挤出少许血液后贴上创可贴即可。小针刀松解后辅以手法对抗牵拉。方法:用拇指压住痛点,用力弹拨,然后一手握足跟部,另一手握足趾部,向相反方向用力使足背向上翘,进一步松解韧带,反复4~6次。术后48 h保持局部清洁干燥,1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3]。同时采用天月公司ZM-C中频治疗仪行物理治疗,每次20 min,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2 封闭组
 
  体位及准备步骤同前,取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7 mg,用1%利多卡因2 mL稀释后,于压痛最明显处快速刺入做局部封闭,每周1次,连续治疗3次。同时采用天月公司ZM-C中频治疗仪行物理治疗,同针刀组。

  1.4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拟定。①近期疗效(末次治疗后第1周):足跟部疼痛消失,晨起或行走正常为治愈;足跟部疼痛明显减轻,晨起行走稍痛,但行走接近正常为好转;足跟部疼痛较治疗前稍减轻或无改善为无效。②远期疗效(末次治疗后第24周):足部疼痛未见复发,X线复查未见新增骨刺为治愈;足部稍有疼痛,晨起明显,行走后可缓解,X线复查未见新增骨刺为好转;跟部红肿疼痛,或X线查见新增骨刺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结果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针刀组近期和远期治愈好转率分别为90.4%和84.6%,局部封闭组分别为91.2%和67.0%,经χ2检验,2组间近期痊愈显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远期治愈好转率显著高于封闭组(P<0.01)。各组内近期和远期疗效比较,针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封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表1 2组跟痛症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

  3 讨论
  
  跟痛症多见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其病因与劳损和退化有密切关系,多系跟骨结节周围慢性劳损所引起的疼痛,其起病隐袭,病程较长。由于长期站立行走、剧烈活动,致足跟部的脂肪垫、滑囊、腱膜、韧带受到牵拉损伤,局部充血水肿,产生无菌性炎症,日久产生瘢痕、挛缩,局部应力改变,引起跟骨附着点处不断钙化、骨化,形成骨刺。其次,人到中年以后组织退变萎缩,跟下脂肪垫的作用下降,使其减震缓冲能力降低,在长期行走、久站等诱因作用下,加之骨刺的存在,容易造成对跟骨骨膜、滑囊、腱膜的损伤从而导致局部充血、水肿、增生和发生无菌性炎症,继而产生疼痛症状。
  
  目前,临床治疗多采用药物局部封闭、口服药物、物理疗法及针灸推拿等治疗,但效果均不十分肯定。激素类药物局部封闭治疗虽可缓解急性期局部炎症反应,但对病变组织的慢性炎症改变无明显改善,故近期疗效尚可,而远期效果差,仅属治标,不能治本。因此,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跟骨增生形成骨刺和跖长韧带、跖腱膜粘连挛缩的病理改变,才能达到彻底治愈。小针刀微创松解术则针对上述的病理改变,有针对性地进入病变部位,对粘连组织进行切割、剥离、松解,解除高张力性持续牵引状态,消除肌、筋膜紧张痉挛,降低局部软组织的张力,恢复生物力学的平衡状态;同时辅以手法对抗牵拉,可使挛缩、粘连的组织得到进一步松解[4]。此外,小针刀松解术操作过程中人为造成的局部出血或充血,反而有改善局部血供、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炎症吸收的作用。
  
  该病属中医“痹证”范畴,乃风寒湿等外邪侵袭,加之劳损积累,气滞血瘀,络脉痹阻。小针刀疗法可疏通筋络,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本观察结果显示,采用小针刀治疗跟痛症,其近期疗效与局部封闭疗法未见明显差别,但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局部封闭组;小针刀疗法远期效果与近期效果相近,而局部封闭组远期疗效明显差于近期。提示小针刀松解治疗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跟痛症的症状改变。
  
  一点思考:各种治疗方案,即使是小针刀松解治疗,都有很多病例疗效不佳,或远期出现疼痛(本组11例),甚至有疼痛复发,X线提示有新增骨刺者(本组6例)。笔者临床观察发现,大部分患者合并有类风湿、肌腱端病、痛风等风湿性疾患,临床检验免疫球蛋白、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抗体等多有阳性诊断指征,配合内科治疗后,疗效较好。

参考文献


  [1]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075-1076.

  [2] 彭运国,钟丽霞.小针刀治疗足跟痛51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9, 25(2):55-56.

  [3] 黄开斌,胡贤荒.中国针刀学[M].北京:世界医药出版社,2000.407-408.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8-79.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