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血脂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 对1 230名随机体检者进行中医辨证后,按证型、年龄段、性别分组,观察各组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分析各证对血脂的影响。结果 五脏证中肝证、脾证、肾证与血脂关系密切;阴虚证、血虚证、水湿证对血脂有影响。心证、肾证、热证、气滞证、气虚证、阳虚证与血脂异常有明显联系。结论 血脂异常可能在心证、脾证、肾证、水湿证、热证、气滞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发生较多。
【关键词】 血脂;中医证候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 lipid and TCM syndrome. Method By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n 1 230 random people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observing the total cholesterol, triglyceride,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low-density lipoprotein and other indicators in each group that pided by syndromes, age and sex, the influence of these syndromes on the lipid was analyzed. Result Liver syndrome, spleen syndrome, kidney syndrome in the five viscera syndromes have close connection to lipid. Yin deficiency syndrome, blood deficiency syndrome and dampness syndrome can influence lipid. Heart syndrome, kidney syndrome, heat syndrome, qi stagnant syndrome, qi deficiency syndrome, yang deficiency syndrome are in touch with dyslipidemia. Conclusion What dyslipidemia in heart syndrome, kidney syndrome, heat syndrome, qi stagnant syndrome, qi deficiency syndrome and yang deficiency syndrome often happens is the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blood lipid;TCM syndrome
血脂异常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脑血管疾患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血脂异常的患病率正在急剧上升,从而使我国心脑血管病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30年来持续上升[1]。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疗疾病的特长和优势,血脂异常可以通过加强证候研究,找出其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探索出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候特征,为规范有效地辨证治疗血脂异常提供依据[2]。本研究拟通过对人群中各血脂指标的中医证候分析,发现血脂异常与证候特征的关系,为防治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源于2007年11月-2008年3月本院健康体检者,共1 230名。其中男性743名,占60.4%;女性487名,占39.6%。年龄18~92岁,平均46.04岁。其中60岁及以上者151名,占12.3%。对体检者在同日内进行血脂项目的化验和中医辨证。体检者为随机纳入,不受患病与否等限制,并已将少数无证可辨者排除。
1.2 观察项目与标准
记录体检者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并记录体检者在同日内进行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检验结果以及经中医辨证得出的证。血脂中各项的正常值分别为:TG 0.6~1.7 mmol/L, TC 3.10~5.70 mmol/L,HDL-C 0.91~1.81 mmol/L,LDL-C 1.03~3.60 mmol/L。中医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脏腑辨证内容[3],并将证候归纳入五脏各系统证、各种虚证、各种实证以及寒证、热证等不同组,分析每组中血脂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判断血脂变化与中医各证的联系。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卡方检验等分析。拟通过统计学方法判断血脂与五脏证、虚、实、寒、热各证型的联系。
2 结果
2.1 血脂各项指标与五脏证的关系
分别用肝证、心证、脾证、肺证、肾证的发生情况将血脂各个指标分组后,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均数差异。见表1。表1 血脂指标在五脏证中的差异(略)
2.2 血脂各项指标与各虚证的关系
将虚证分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精虚证。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探讨各证间血脂的差异。见表2。表2 血脂指标在各虚证中的差异(略)
2.3 血脂各项指标与各实证的关系
将实证分为气滞证、血瘀证、水湿证、痰证、风证、食证、燥证。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分析血脂在各证间的差别。见表3。表3 血脂指标在各实证中的差异(略)
2.4 血脂各项指标与寒证、热证的关系
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分析血脂在寒证和热证中分布的差别,结果在寒证和热证中P值均大于0.05。见表4。表4 血脂指标在寒证和热证中的差异(略)
2.5 血脂各项指标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中的分布特点
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分析血脂在老年人(年龄≥60岁者)中和不同性别人群中的分布。见表5.表5 血脂指标在不同年龄及性别中的差异(略)
2.6 血脂异常与中医证候的关系
将血脂中各项指标按其正常值范围划分为正常和异常者。仅探讨高胆固醇血症(TC>5.70 mmol/L)、高三酰甘油血症(TG>1.7 mmol/L)、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LDL-C>3.60 mmol/L)以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HDL-C<0.91 mmol/L)者,将以上视为异常,其余均视为正常者。计:高胆固醇血症者274人,高三酰甘油血症者412人,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者190人,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者54人。分别以中医各种证候将血脂异常者分组,应用配对卡方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见表6。表6 血脂指标与各证分组的卡方值(略)
3 讨论
血脂异常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对其进行早期干预是很重要的。在血脂异常的防治过程中,中医学可以发挥其优势。有学者研究发现,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能增强疗效,并易于推广[4]。中医学有未病先防和辨证论治的特点,如何更好地应用中医理论防治血脂异常是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目前,血脂异常的中医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如辨证需要规范,科研水平需要提高等[5]。本研究主要探讨中医证候与血脂各个指标变化的关系,其结论可以给临床的诊治带来帮助,同时尚能为与血脂异常有关的中医证的规范提供依据。采用较大样本量的研究对象,拟更好地排除误差。部分研究并不将血脂指标人为划分为异常和正常,这样可以观察到更客观的血脂分布,其分析的结果也使得预防血脂异常的相关因素更具意义。
通过血脂各指标在人群中的分布可以看出,老年人和男性中血脂更倾向于高脂血症,在男性中,HDL-C较女性尚有偏低的趋势。这说明要做好血脂异常的防治工作,首先要关注老年和男性人群,因为他们发生血脂异常的风险更高。在五脏证与血脂的关系中可以看到,肝证中TG、LDL-C较低,而HDL-C较高;脾证中HDL-C较低;肾证中TC和LDL-C较高。因此在预防和治疗中,应该更重视对脾和肾的调节。肝证与血脂的关系不易解释,是否可结合现代医学中肝脏参与脂类物质合成的功能,尚需进一步证实。在虚证、实证、寒证、热证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血虚证中TG降低、HDL-C升高;阴虚证中TC和LDL-C升高;水湿证对血脂的影响较多,其中TC、TG、LDL-C升高,HDL-C降低;寒证和热证对血脂的影响不明显。由此可见,治疗水湿证对血脂可能有全面的调节作用;不同的虚证可以引起血脂的升高或降低,在预防中可能意义并不突出。此研究的结论与一些学者的观点有不同之处,如痰瘀互结浸淫血脉是高脂血症的病理特征[6]。关于证候规律的不同,可能有样本量、辨证方法的原因,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对血脂异常者与各证进行配对卡方检验,目的是探索患者的某血脂指标与何证关系更密切。这种密切的关系是指某一证一旦发生,便有血脂某指标产生异常的关系;同时,若此证不发生,即不发生此血脂指标的异常。这种关系可以为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候分类提供依据,也可以成为证候标准化的一个佐证。从结果中看出,肾证、热证、气滞证对于判断高胆固醇血症有意义;气虚证可以协助判断高三酰甘油血症;阳虚证可以判断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心证的发生对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有意义。可以发现,此结论与前述样本的t检验有些出入,这可能是由于样本的使用方法不同和统计学方法差异造成的,研究中多介入一些不同的统计方法,可能会对结论相互印证或者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本研究尚不乏有一些不足和缺点,需要进一步完善。①样本的局限性。研究对象是体检人员,这些人员的来源、工作性质、年龄等分布可能与随机人群存在差异。②中医辨证有主观性,中医的证候信息有其模糊的特点[7]。③本研究中血脂异常的标准,是仅按北京医院血脂化验的正常值判定的,且只检验1次,与国内外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可能存在一定差别,使结果受影响。但此研究在探讨中医各证中血脂变化的趋势时,并不需要将患者与非患者严格区分开。这样,结论可能不会过多的被干扰。
重视血脂的变化对于防治心、脑血管疾患,提高生活质量很有帮助。中医药诊治血脂异常有一定的特色,加强对与血脂相关的证的认识,可以更好地规范思路、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陈秋雯,周建新,赵炜磊.上海城乡结合部60岁以上居民的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现况调查(附11 220例报告)[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9, 25(2):125-128.
[2] 倪进军.血脂异常中医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 24(6):761-764.
[3] GB/T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S].
[4] 曾健.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9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9, 41(7):35-36.
[5] 倪进军.高脂血症中医研究误区之评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8):1293-1295.
[6] 闻莉,刘松林,梅国强.高脂血症的中医临床证型分布及辨证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3):220-221.
[7] 孟庆刚,郭书文,王建明.中医学证候研究的新思路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