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连夏消痞汤;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疗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症状群,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尤其是上腹饱胀,餐后加重,并伴有早饱、嗳气、烧心、食欲不振、恶心、大便不畅等症状。目前现代医学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以吗丁啉、西沙比利等促胃动力药物治疗为主。笔者采用自拟连夏消痞汤治疗寒热错杂型FD取得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70例患者为2007年9月-2009年12月就诊于本院消化科确诊为寒热错杂型FD患者。应用SAS软件包实现2组随机。治疗组90例,男41例,女49例;平均年龄(38.29±10.96)岁;平均病程(4.65±2.23)年;病情轻度11例、中度50例、重度29例。对照组80例,男40例,女40例;平均年龄(44.65±13.34)岁;平均病程(5.07±2.56)年;病情轻度10例、中度47例、重度23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等情况经统计学分析(t检验和秩和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疾病诊断标准 采用国际通用的《功能性胃肠障碍的新诊断标准》(罗马Ⅲ)[1],必须包括以下1项或多项: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并且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排除合并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寒热错杂证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主症:①脘腹胀满;②嗳气;③纳少。次症:①胃脘喜暖;②口干;③口苦;④胃脘疼痛;⑤大便不畅。舌脉:舌质红或淡,苔白或黄,脉滑或弦。主症①必备,②、③中的任1项;次症①、②必备,参照舌脉即可辨证。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连夏消痞汤(清半夏12 g,干姜9 g,黄连9 g,黄芩12 g,党参12 g,木香12 g,甘草6 g,大枣3枚),每日1剂,水煎300 mL,分早晚餐前30 min服用,治疗4周。
对照组:多潘立酮片(商品名:吗丁啉,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7082148),10 mg/次,3次/d,口服,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观察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草案)”[3],将本病治疗前后所有症状分为轻(症状轻微,不影响工作、生活,可以忍受)、中(症状较重,已影响工作、生活,尚能忍受)、重(症状严重,妨碍工作、生活,难以忍受)3级,主症分别计2、4、6分,次症分别计1、2、3分,无症状记0分。
1.5 疗效标准
根据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情况计算其疗效指数,以疗效指数来评价指标。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100%。临床痊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疗效指数≥60%,但&<90%;有效:主要症状减轻,疗效指数≥30%,但&<60%;无效:主要症状未减轻,疗效指数&<3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2组资料的同质性比较,计量资料采用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采用秩和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表1 2组FD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FD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调查显示,普通人群中FD患病率为23.29%,与国外20%~40%的报道相似[4]。本病的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与胃肠动力障碍、胃敏感性增高、胃电解质紊乱、胃近端容受性障碍、幽门螺杆菌感染、脑肠相互作用、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正是由于FD发病机理的不确定性,其治疗措施和范围很广,疗效一直不满意。
本病属中医学“反胃”、“嘈杂”、“呕吐”、“胃脘痛”等范畴,多由过食肥甘,湿热内生;或食滞不化伤胃;或受寒邪、或过食生冷、或表证误下,寒积于中,运化失调;或劳倦伤脾,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或情志不遂,气郁伤肝,肝木失于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郁滞,均可导致胃脘痞满、疼痛,嗳气,烧心等。病初多表现为单纯的实证,以肝气郁滞、肝胃不和为主,日久病情反复常常转化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证。笔者针对其基本病机,以和胃开痞、调节寒热为基本治则,自拟连夏消痞汤治疗收到较好疗效。连夏消痞汤由半夏泻心汤以党参代人参,加木香而成。方中半夏为君药散结开痞、降逆止呕;臣药干姜温胃止呕,并助半夏辛开散结;黄连、黄芩之苦寒,泄热降逆,与半夏、干姜之辛温共奏辛升苦降之效,使相互结聚的寒热得以散开、下降,则痞满可除,呕吐可止;佐人参、木香、甘草、大枣健脾益气理气,可使脾气得升,运化得健,肠鸣下利得止。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能显著增强FD大鼠的胃排空[5];党参和大枣对胃运动张力具有显著的增加作用;干姜和黄芩则对运动张力具有显著的减小作用,对胃肠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6];木香有明显的促进小肠运动作用和胆囊收缩、抗消化性溃疡、抗腹泻和抗炎等作用[7-9]。诸药合用,清上温下、和胃开痞、调节寒热,其重点在于调和胃肠,升降复,肠胃和,则痞自除矣。
参考文献
[1] 张万岱.功能性胃肠病罗马标准的简介和解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8,16(2):120-124.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61.
[3] 张声生,汪红兵,李乾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草案)[J].中国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4):194.
[4] 刘之武,谢 蓓,牛秀英,等.天津市部分居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情况[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3):191-192.
[5] 祝 捷,李宇航.半夏泻心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排空及血浆胃动素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6):35-37.
[6] 张 胜,史国兵,吴春福.半夏泻心汤对正常大鼠胃底条运动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11):866-868.
[7] 陈大舜,易法银,邓常青,等.健脾消导中药对消化道功能影响的初步筛选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6,16(2):41.
[8] 陈少夫,潘丽丽,李 岩,等.木香对犬的胃酸及血清胃泌素、血浆生长抑素浓度的影响[J].中医药研究,1998,14(5):46.
[9] 张明发,沈雅琴,朱自平,等.木香的抗腹泻和抗炎作用[J].中国药业, 1999,8(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