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育平,胡元会,张振鹏,房玉涛
【关键词】 心肾综合征;心肾不交;交通心肾
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 syndrome,CRS)是指慢性心力衰竭终末期引起的进行性肾功能衰竭,主要表现为难以纠正的心衰,患者喘憋不能平卧、尿量显著减少、顽固的水肿,内分泌的失调还会造成周身烦热、不欲衣被,甚至频饮冰水,由于恐惧和不适感患者还会出现焦虑、烦躁、失眠等情绪改变。从临床特点看,CRS属中医“心水”、“喘证”、“水肿”等范畴。大多数医家认为,心衰发展到终末期与心肾两脏关系最为紧密。依据心肾两脏的相关性可以认为,CRS是心肾相交理论在临床中最为直接的证据,交通心肾、交济水火是治疗的重要方法。
1 心肾相交理论的内涵和外延
心肾相交理论源于《周易》中有关既济卦、未济卦、泰卦和否卦的阐释,《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这种自然界上下交感、相维相生表现在心肾两脏关系上,就是心居上为阳、属火,肾居下为阴、属水,位于下者,以升为顺,位于上者以降为常,阴阳互根互用,相互制约。周慎斋《慎斋遗书》说:“盖因水中有真阳,故水亦随阳而升至于心。盖因火中有真阴,故火亦随阴而降至于肾……升降者水火,其所以使之升降者,水火中之真阴真阳也。”在生理情况下,心火在其内所寓真阴的牵掣下,下助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在其内所寓真阳的鼓动下,上济心阴,使心火不亢。因此,心肾相交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心、肾两脏平衡的一种生理状态,是阴阳水火相互制约、互根互用的共同结果。随着历代医家认识的不断深入,心肾两脏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吴氏[1]将其概括为心火肾水相互制约、心肾精血同源互化、心神肾精相互为用、君火命火相得益彰、元气与心血相互为助。
心肾交通除依赖自身气化功能,后世医家提出心肾相交由脾所主持的观点。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说:“脾上交于心,下交于肾……道家交媾心肾,以脾为黄婆者,即此意。”清代李用梓《证治汇补》曰:“五脏之精华,悉运于脾,脾旺则心肾相交。”通过中宫的转枢,在肝升肺降的协同作用下,完成心肾两脏交汇。可见,广义范围的心肾相交体现的是以心肾两脏的阴阳平衡为基础,对五脏生克制化生理功能相互影响的高度概括。
2 心肾不交的证候与转归
严用和首次提出心肾不交的病理术语,他从水火立论,认为“心火炎上而不息,肾水散漫而无归,上下不得交养,心肾受病”。广义而言,心肾两脏阴阳水火气血改变,气化功能不相协调均可导致本证的发生。狭义而言,肾阴虚无水上济,肾阳虚无力蒸腾,心阳虚无火下降,心阴虚心火独亢,造成了水火逆乱,两走其偏,上热下寒之心肾不交之证,表现为心主神明、主血脉及肾主温煦、主水液代谢功能的异常。
后世医家多将心肾不交归为一类病证群,涉猎广泛。如《世医得效方》云:“肾水枯竭,不能上润,心火上炎,不能既济。煎熬而生,心烦躁渴,小便频数,白浊,阴痿弱。”《问斋医案》曰:“肾水下亏,心阳上亢,阳跷脉满,不成寐。”对于本病的预后,《冯氏锦囊秘录·调护水火论》指出:“水火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火性炎上而宜使之下,水性就下而宜使之上,水上火下名之曰交,交则既济,不交则为不济,交者生之象,不交者死之征也。”可见,本证危重凶险,远非一般失眠、心悸、遗精等病症。3 心肾不交与心肾综合征的形成
目前,大部分医家认为心气虚是心衰的始动因素,这一阶段相当于心功能不全的代偿期,仅表现为气短乏力等症。气损及阳,主要是心肾阳虚,阳虚水停,凌心射肺,这一阶段相当于心功能不全的失代偿阶段,表现出水肿、喘憋。患者一旦复感外邪、劳倦太过、情志刺激等诱发加重,就会出现肾水泛滥,心火独亢,心肾不交,提示病变进入终末期,很快将表现出阴阳离决之象。这与CRS患者在严重水肿、喘憋基础上出现烦热不安、频频喜冷,表明病情危重,药物的敏感性下降,预后不佳。
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发展到心肾不交,出现CRS的临床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水火不济,阴阳不交。心肾两脏、一阴一阳,络脉相连,维持阴阳平衡,协调脏腑功能。心藏神,主血脉,掌管一身循环系统。心气虚发展为心阳虚,心阳式微,不能藏归、温养于肾,肾阴必寒凝而无生化之机,寒水泛滥,以致肿、喘;心阳不振,不能助肾阳蒸腾气化,肾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亢盛,胸中炽热,心神不宁。②心阳肾阳,君相不生。心为君主之官,阳中之太阳,心阳又称“君火”,具温煦推动作用。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又称“相火”,主水,促进津液气化和转输。君相相互养育温化,水液代谢正常。柯韵伯指出:“若君火不足,则肾液之输于心下者,不能入心为汗,又不能下输膀胱,所以心下有水气也。”提示心阳不足,肾阳亏虚,则开阖失常、主水无权而发为水肿。③心血肾精,互不化生。心居上焦,“藏血脉之气”,是营运气血的动力源泉,肾位下焦,藏精,内寓真阴真阳。血液总统于心,施泄于肾,血可生精,精可化血,肾精充足,肾阳气化有力。故心主血可养肾精,充肾阳而主水。心血不足则终致肾精亏虚,肾阳虚衰,水液代谢异常,不能制约心火,心火独亢。④浊阴不降,清气不升。水湿为患,性属阴邪,喜客脾土。脾上交于心,下交于肾,脾旺则心肾相交。邪气来客,中阳不振,气化无权,浊阴不降,清气不升,心肾不交,水火不济。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肾两脏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是CRS发病机理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心力衰竭发生时心脏可以分泌心钠素、脑钠肽等循环激素,这些物质直接作用于肾脏,发挥利尿、利钠作用;同时,由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肾脏灌注不足,肾功能恶化,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抗利尿激素过度分泌,使心功能进一步恶化[2]。
4 交通心肾治法的确立
慢性心力衰竭一旦发展到CRS往往病情危重,随着肾功能恶化,心衰死亡危险性显著增加[3-4],因此,肾功能不全作为慢性心力衰竭一个独立预后指标越来越受到重视。现阶段治疗心衰的药物,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在出现肾功能不全时疗效下降,不良反应增加,有些药物和方法甚至成为禁忌,处理非常棘手[5-6]。中医有关CRS的研究甚少,文献仅有小样本量的报道[7],因此,探索CRS的病机和治法具有临床意义。
如前所述,心肾不交是CRS的发病关键,故交通心肾法为治疗CRS的基本治法。针对心肾两脏不相交通,《伤寒论》载有肾阴虚、心火旺,用黄连阿胶汤;《韩氏医通》载有肾阳虚、心火旺,用交泰丸;《医法圆通》载有肾阳虚、心阳虚,用补坎益离丹;《辨证录》载有肾气虚、心气虚,用心肾两交通汤主之等。其中交泰丸清心降火、温肾助阳、引火归元,与CRS病机相符,是临床治疗中的常用方剂。交泰即天阳地阴之气相交和,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交变谐和,生生不息。方由黄连、肉桂二味组成,一寒一热,一阴一阳。肉桂辛热入肾,助肾之气化,蒸腾阴精,上济心火,引火归元;黄连苦寒入心,下交肾水,合调阴阳,能使心肾水火阴阳二气相交。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交泰丸显著延长耐缺氧能力下的存活时间,降低血压,增加离体心脏冠脉血流量[8],提高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及一氧化氮水平,减少肾组织醛糖还原酶活性与基因表达[9],对心肾功能有保护作用。
在脏腑气化过程中,心肾虽然重要,但与脾、胃、肝、肺之间相互牵制,共同完成阴阳水火的正常运行。清代陈士铎认为交通心肾包括直接和间接两法,前者是从心、肾入手,而后者是从脾、肝、胃入手,以达到交通心肾的目的。朱丹溪《格致余论》也指出,健运脾胃运化“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交泰”。同时病理产物集聚,也可使水火升降受阻,因此,在方药中加入除邪开塞之半夏、菖蒲、远志等也可促进心肾交通。
总之,CRS是慢性心力衰竭终末期主要表现,现代医学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心肾不交是发病的核心,水火不济、心肾阳虚、心火独亢、精血不足是主要病机特点,水湿内停是主要病理产物,因此,交通心肾法为防治终末期心衰一种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吴同玉.心肾相交理论依据及内涵探微[J].中医函授通讯,2000,19(6):15-16.
[2] 蒋梅先,彭 鹏,唐静芬,等.“心肾同病”等病机与充血性心力衰竭循环激素的关系[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4(1):27-29.
[3] Dries DL, Exner DV, Domanski MJ, et al. The prognostic implications of renal insufficiency in asymptomatic and 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J]. J Am Coll Cardiol,
2000,35(3):681-689.
[4] Hillege HL, Girbes AR, Kam PJ, et al. Renal function, neurohormonal activation, an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J]. Circulation,2000,102(2):203-210.
[5] Shlipak MG, Massie BM. The clinical challenge of cardiorenal syndrome[J]. Circulation,2004,110(12):1514-1517.
[6] Ezekowitz J, McAlister FA, Humphries KH, et al. The association among renal insufficiency, pharmacotherapy, and outcomes in 6,427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J Am Coll Cardiol,2004,44(8):1587-1592.
[7] 仲兆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50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4):245-246.
[8] 许凤云,孙曙光,苗明三,等.交泰丸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J].河南中医,1992,12(6):266-268.
[9] 刘慰华,杨 冰,陶 莎,等.复方交泰丸对糖尿病大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7,23(4):559-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