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名医经验;李斯文;葛根芩连汤;肠癌;腹泻
导师李斯文教授是云南省名中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师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小深受父辈影响,从事中医、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数十年,谨遵《内经》,推崇仲景,博采众长,经验丰富,临证擅长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立足中西医双重诊断,谨守病机,审因论治,重视脾胃功能的恢复和重建;对现代肿瘤疾病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具有较深的研究。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常常因为多种原因出现腹泻,每日数次至数十次,有的患者甚至不能离开卫生间,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李师运用葛根芩连汤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腹泻疗效奇佳,现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关于肠癌,《景岳全书·积聚》认为“凡脾肾不足、产后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外科正宗·脏毒论》则强调“生平性情暴急,纵食膏粱,或兼补术,蕴毒结于脏腑,火热流注肛门,结而为肿”等,从情志、饮食等方面阐明了肠癌的病因病机。
大肠属于阳明经,与肺相表里,“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为六腑之一,“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大肠对水谷的传化,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是个虚实更迭、动而不居的过程,宜通而不宜滞。李师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饮食不节、感受外邪、忧思抑郁、久泻久痢、劳倦体虚、湿毒蕴结等因素引起。寒温失节,或久坐湿地,寒气客于肠内,或饮食不节, 恣食肥甘,醇酒厚味等,损伤脾胃,运化失司,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湿热内生,热毒蕴结,流注大肠,瘀毒结于脏腑,火热注于肛门,结而为癌肿;或因素体正亏,脏腑功能失调,脾气虚弱则运化失调,致湿热邪毒蕴结,浸淫肠道,气滞血瘀,湿毒瘀滞凝结而成肿瘤。
另外,李师认为,生理状态下,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健旺,则消化吸收功能正常。肠癌患者接受手术及化疗导致脾胃功能失常,“脾失运化”、“中气不足”,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大肠失去统摄,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而成泄泻。脾喜燥而恶湿,湿邪最能引起泄泻,故有“湿多成五泄”和“无湿不成泻”之说。所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运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
2 治法用药
李师认为,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出现腹泻的根本原因在于正气虚弱,脾胃功能衰退,以至于出现脾胃虚弱、脾肾阳虚、气血亏虚、肝脾两虚证候,湿热内蕴、寒湿蕴结、瘀毒内阻、湿瘀互结为其标,总体为本虚标实之证。故治疗以扶正祛邪为原则,重视脾胃功能的恢复和重建,早期偏重于清热利湿、散寒化湿、化瘀解毒、利湿化瘀,后期以益气健脾、健脾补肾、补益气血、滋补肝脾为主。对于较为常见的脾胃虚弱、湿热内蕴型腹泻,李师常以葛根芩连汤为基础方进行治疗。方中君以葛根,大剂量使用黄芩、黄连以为臣。纳少加薏苡仁、厚朴、鸡内金健脾除湿;便脓血者加地榆、槐花、白头翁清热止血;湿盛者加虎杖、马齿苋清热利湿;里急后重者加枳实破气除胀;腹痛者加香附子、瓜蒌皮、延胡索行气止痛;腹泻次数多者加芡实、莲子、罂粟壳利湿止泻;汗出甚者加生晒参、糯稻根、麻黄根、生牡蛎益气健脾止汗。同时应注意饮食、心理及局部清洁护理,注意适度劳逸。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58岁,2008年12月5日初诊。1年前因大便干、带血到某医院行肠镜及病理检查后诊断为结肠腺癌,即行手术切除及化疗(具体用药不详),此后出现大便频数,近来逐渐加重。刻诊:大便每日30~40次,水泻,腹痛,便随尿出,里急后重,口干苦,口臭,汗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体重从65 kg下降至46 kg,纳少,眠差,舌黯红,苔黄腻,脉细数。中医诊断:肠积。证属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治以益气健脾和胃、清热利湿止泻。方以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40 g,炒黄芩40 g,炒黄连40 g,厚朴15 g,炒枳实20 g,香附15 g,白芍20 g,延胡索20 g,白头翁30 g,虎杖15 g,炙瓜蒌皮10 g,半枝莲10 g,红藤20 g,鸡内金15 g,木香10 g,甘草5 g。每日1剂,水煎服,6剂。嘱:避风寒,忌劳累,调畅情志;软食,饮食忌生冷、油腻,忌牛羊肉、辛辣香燥之品及发物。2008年12月12日二诊:大便每日20~30次,水泻,腹痛、口干苦减轻,仍便随尿出,里急后重,口臭,汗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少,眠差,舌黯红,苔黄腻,脉细数。上方去虎杖、炙瓜蒌皮,加芡实20 g、莲子20 g、薏苡仁20 g、罂粟壳6 g以增强健脾止泻之功效,继服6剂。2008年12月19日三诊:大便每日10~20次,腹痛、里急后重、口干苦减轻,口臭消失,汗出减轻,精神好转,纳食增加,睡眠改善,舌黯红,苔黄,脉细数。二诊方加马齿苋30 g以增强清热利湿之功效,继服6剂。2009年1月5日四诊:大便每日10余次,余症改善,仍神疲乏力,舌黯红,苔薄黄,脉细数。三诊方加生晒参20 g、糯稻根30 g、麻黄根12 g、生牡蛎30 g以增强益气健脾止汗之功效,续服7剂。2009年1月23日五诊:大便每日7~8余次,无腹痛,里急后重减轻,口干苦不明显,口臭消失,汗出减少,精神好转,纳食增加,睡眠改善,舌黯红,苔薄黄,脉细。续服四诊方7剂。2009年2月16日六诊:大便每日4~5次,诸症改善,体重增加,舌黯红,苔薄黄,脉细。四诊方减芡实、莲子,加石菖蒲10 g、槐花20 g以增强清热化湿之功,续服7剂。2009年3月13日八诊:大便每日2~3次,病情已好转,体重增加至63 kg,舌黯红,苔薄黄,脉细。续服六诊方10剂以善其后。
4 小结
肠癌患者早期出现腹泻症状较为少见,但在接受手术及放化疗后往往易于并发腹泻症状。其原因多为手术切除大部分肠段后,造成肠道功能改变,肠黏膜损害,肠黏膜吸收面积减少;或因术后因腹腔内脏经受手术处理,植物神经功能发生紊乱,肠胃蠕动失去原有的规律而致腹泻;或手术切除使大肠变短,导致大肠吸收肠内容物水分的功能下降,使腹泻时有发生;或因低位直肠癌手术行保肛时,低位吻合需充分暴露手术视野,充分的扩肛导致括约肌损伤,术后早期短时间肛门括约肌功能尚未恢复,也可致腹泻;或因肠道手术后常规联合应用多种抗生素,使肠道对抗生素敏感的正常菌群受到抑制,某些抗药菌株及有害菌群得以大量繁殖,引起菌群失调;或因大肠癌根治术后均需常规化疗,而这些化疗药物对肠壁可产生直接的毒性作用,干扰肠壁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引起肠壁细胞坏死及肠壁广泛炎症,造成吸收障碍等。
葛根芩连汤本为表里双解之剂,“太阳病表未解,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葛根芩连汤主之”,治疗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心下痞,胸脘烦热,喘而汗出,口干而渴,苔黄,脉数。清代医家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云:“其义重在芩、连肃清里热;虽以葛根为君,再为先煎,无非取其通阳明之津;佐以甘草缓阳明之气,使之鼓舞胃气而为承宣苦寒之使。清上则喘定,清下则利止,里热解而邪亦不能留恋于表矣。”程门雪认为:“此乃经腑同治之妙方也。葛根解表,芩、连清里,经腑同调……此利为热毒之利,故本方之芩、连尤为相当……葛根解肌清热,亦在所必用……葛根清热生津,《本经》所载也。”葛根芩连汤所治疗的腹泻,其病位在肠,其病性属热证,是由于湿热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发病。其临床表现以汗出、腹泻、口干、苔黄、脉数为特点。治疗的关键是要清除肠内湿热,恢复大肠的正常传导功能。本病以虚为本,以湿热为标,符合葛根芩连汤证。
李师认为,体内湿热之邪旺盛会引起腹泻;清阳下陷,清浊不分也会引起腹泻。其所用葛根芩连汤方中重用葛根为君,甘辛而凉,入脾胃经,既能解表退热,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治下利;以苦寒之黄连、黄芩为臣,清热燥湿、厚肠止利;加以薏苡仁健脾利水、清热渗湿;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为本方佐使。诸药相配共成清热燥湿、健脾止泻之剂,外疏内清,热利自愈。本案系一结肠癌患者术后所致一系列肠道刺激症状,就诊时十分痛苦,经服上方加减,症状得以控制,生活质量提高,体重恢复至术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