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子午流注学说临床治验2则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3519 日期:2025-08-27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子午流注;自汗;心悸;痞证

子午流注学说是专门研究人体气血流注按时间推移、有规律地循行于脏腑经脉的理论,这种学说从总体来看,认识到人体经脉气血变化受到自然界日、时变异的一定影响,对临床诊断治疗疾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笔者近来临证运用该理论,推断病因病机,治愈2例疑难病证,现介绍如下。

  1 自汗、心悸

  案例1:患者,男,58岁,2008年3月19日初诊。患者半年来因工作劳累,每近中午出现气短、心悸,尤其午饭时大汗淋漓,汗后微恶寒,午后减轻,傍晚几近于常人。在外院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曾服用过谷维素、复合维生素、更年安等药物,疗效不明显。诊见:患者面色白,倦怠乏力,口干,舌淡红,薄白苔,脉细微数。诊断:自汗、心悸,证属心气阴两虚、虚热内扰。治以补益气阴、清热止汗。拟方:浮小麦50 g,大枣3枚,太子参20 g,麦冬10 g,五味子5 g,生牡蛎(先下)20 g,白芍10 g,莲须10 g,乌梅10 g,柏子仁12 g,天冬10 g,百合30 g,竹叶10 g,黄精12 g。每日1剂,分2次煎煮,饭后分服。二诊:患者服7剂药后,中午气短、心悸已明显减轻,汗出稍减,仍有汗出微恶寒,以上方加桑叶20 g、防风10 g、煅龙骨(先下)20 g,继服10剂。三诊:诸症基本痊愈,嘱患者守方继服14剂,每隔3~5 d服1剂,遇到劳累时再加服,1年后追访,未见复发。

  按:本例患者每日都在近午时出现气短、心悸,尤其是午饭时大汗淋漓。按子午流注的规律,此时为午时,是心经主令时间,因汗为心液,汗出过多,损伤心经,疲劳过度,产生虚火,虚火内扰,迫津外泄。该患者因劳累过度,产生虚火,汗出过多损伤心经,故虚象在心主令午时表现明显。笔者临证采用甘麦大枣汤合生脉饮加减补益心气、养阴止汗,以达扶正益心之目的;加柏子仁、百合、天冬、黄精、竹叶养心阴、退虚热;并用乌梅、白芍、莲须、生牡蛎、煅龙骨收敛汗液。二诊时患者汗后微恶寒,故以前方加桑叶、防风固表祛风止汗之品。诸药合用,切中病机,故疗效明显。

  2 痞证

  案例2:患者,女,26岁,2008年4月3日初诊。自述1个多月来,每到傍晚6-7时,胃脘部胀满,似潮水般凶猛,并伴有肠鸣声,胸憋,曾在外院治疗(药物不详),效果欠佳。诊见:腹部微满,腰酸痛,舌淡红,苔微腻,脉沉细。诊断:痞证,证属脾肾两虚、水湿壅盛。治以温补脾肾、健脾利水。拟方:菟丝子15 g,巴戟天10 g,乌药10 g,补骨脂10 g,山茱萸10 g,鹿角霜10 g,女贞子10 g,陈皮10 g,清半夏10 g,茯苓15 g,莪术8 g,炒麦芽15 g,木香6 g,车前子(包)12 g,玫瑰花10 g,焦白术10 g。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患者服上方药后,肠鸣消失,腹部微胀,纳增,守方继服7剂。3个月后在医院偶遇患者,告之病已痊愈。

  按:《素问·水热穴论》云:“肾何以主水?岐伯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故其本在肾……皆积水也。又云:肾何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该患者每日傍晚出现胃脘胀满的时间正是酉时,为肾脏主令时间,说明该患者平时劳伤肾气,导致肾阳之气化功能失常,关口不利,水道不通,气不化水,水不行,则聚水为肿满,出现胃脘胀满益甚。其本在肾,其标在脾。肾虚,开合失常,无力化水,不能排泻湿浊;脾虚运化失权,难以输布水液,致关门闭塞,水道不通,水湿聚于脘腑。故采用温补脾肾、健脾渗湿除满之法。方中菟丝子、巴戟天、补骨脂、山茱萸、鹿角霜、女贞子、陈皮、清半夏、茯苓通利中焦;莪术、焦白术、乌药、木香、炒麦芽、玫瑰花行气健脾除胀;车前子利水消满。全方具有补肾健脾、利水除胀之功,临床治疗胃脘部水满肿胀有较好的作用。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