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涂国卿,朱玉辉,何忠锅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热敏灸;中药;针刺;推拿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疾病,晚期致残率高,髋关节疼痛、功能障碍严重时,须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积极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股骨头血供,防止股骨头进一步缺血坏死具有重要意义。自2006年以来,笔者采用热敏灸并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本院就诊患者,其中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22~85岁,平均57.2岁;双侧28例,单侧72例;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年,平均10个月。采用简单随机、单盲、同期对照的试验设计方法,将受试者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分配到热敏灸配合中药治疗组(治疗组)和针刺推拿治疗组(对照组),每组5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依据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①有明显的髋部外伤史,或长期服用激素、过量饮酒史;②髋部疼痛以内收肌起点处为主,疼痛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可向下肢放射至膝关节;③行走困难,呈跛行,进行性加重;④髋关节功能障碍,以内旋外展受限为主;⑤X线片检查可见股骨头密度改变及中后期股骨头塌陷。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2.1.1 推拿治疗 ①首先用法放松患髋周围肌肉。②弹拨患髋痛点,进一步缓解患髋周围肌肉痉挛。③捏、揉、拿患髋周围肌肉,并配合髋部被动运动手法如摇法等,以松解髋部粘连。④击打患髋,并擦患髋痛点。⑤反复旋转、屈伸、内收、外展患髋,彻底松解粘连。⑥搓理患髋并结束手法治疗。以上手法每日1次,每次30 min。连续治疗2周后可休息3~5 d再继续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
2.1.2 针刺治疗 主穴:居髎、环跳、秩边、阳陵泉。配穴:殷门、风市、悬钟、三阴交。均为患侧。方法:将不锈钢毫针常规消毒,刺入上述腧穴,根据病情行补泻手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连续治疗2周后可休息3~5 d再继续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
2.2 治疗组
2.2.1 热敏灸疗法 选择舒适、充分暴露病位的体位,寻找热敏点[3]:用点燃的纯艾条,以患髋部附近的经穴、压痛点、皮下硬节等反应物部位为中心,在以3 cm为半径的范围内、距离皮肤2 cm 左右施行温和灸。根据腧穴热敏化现象,即当患者感受到该点“艾热”具有透热、扩热、传热等特征时,此点即为热敏点。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有的热敏点被探查出,分别在每个热敏点上施行温和灸,直至透热现象消失为一次施灸剂量。一次治疗剂量的施灸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从5~100 min不等。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后可休息3~5 d再继续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
2.2.2 内服中药 予股骨生胶囊(自拟方)内服。药物组成:全当归、丹参、骨补碎、地鳖虫、三七、全蝎、蜂房、鹿角胶、鳖甲、血竭等。将上药研磨成粉末,装入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用白开水或黄酒送服,3个月为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标准。治愈:行走无跛行,髋关节无疼痛,下肢无短缩,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X线片见股骨头死骨区塌陷、骨坏死及骨增生硬化现象基本消失;好转:症状减轻,髋关节活动功能改善,下肢短缩在1 cm左右,X线片见股骨头变大或扁平,但骨坏死及骨增生硬化现象有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X线片征象无改变。
3.2 结果
1个疗程结束后经Ridit检验,2组治愈率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表1 2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42岁。主诉右髋部疼痛,活动不利1年,加重1周,于2007年9月6日初诊。患者因工作需要经常出入烟酒场合,1年前患者出现右髋部疼痛,活动受限,步行后疼痛加重,经卧床休息后症状缓解,一直未进行系统诊治。1周前患者洗凉水澡后感右髋部疼痛症状加剧,有时向大腿和膝部放射,不能下蹲,跛行,卧床休息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前来求治。查体可见髋关节屈曲、外展、内旋受限,“4”字试验阳性。X线光片示:右侧股骨头密度不均匀,关节软骨下距关节面2 mm处可见一条透明区。诊断:右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予上述热敏灸配合中药内服治疗3次,疼痛明显减轻,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髋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正常,复查X线光片示:骨质均匀,关节软骨下透明区消失。
5 讨论
关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从中医角度,其病机关键是经络闭阻,气血不通。热敏灸作为一种无不良反应的自然疗法,能激发感传,气至病所,使闭阻的经络开通[4],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股骨生胶囊具有补肾强骨、破瘀生新、通络止痛功效。通过采用以热敏灸疗法为主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本病,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具有活血散瘀、通络止痛、祛风除湿、强筋健骨之功效,可以改善股骨头局部的血液循环与组织营养,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加强新陈代谢,促进死骨的吸收和新骨的形成,防止股骨头进一步坏死,缓解局部之疼痛,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本临床观察表明,本病发病时间越短,疗效越好,故必须尽早诊治,降低致残率。同时,治疗期间指导患者自我功能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促进疾病早期康复。
参考文献
[1] 邱贵兴,荣国威.骨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325-335.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4-145.
[3] 陈日新,康明非.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4.
[4] 陈日新,康明非.一种新类型的疾病反应点——热敏点及其临床意义[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1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