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文献的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3515 日期:2025-08-27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脑性瘫痪;儿童;中医证型;回顾性研究

脑性瘫痪为现代医学病名,中医学中并没有此病名,但对其症状的描述,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早有论述。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1]中载有“齿不生候”、“数岁不能行候”、“头发不生候”及“四五岁不能语候”等;至清代《医宗金鉴》[2],将古代分述的各类迟证归纳在一起,并冠“五迟”之名加以概括。“五软”之名首见于元·曾世荣《活幼新书》[3]:“头、颈、手、足、身软,是名五软”。“五硬”是以头项、口、手、足、肌肉等部位硬紧而言,其临床特征恰与五软相反。明·徐春甫《古今医统·五软五硬》中述:“五硬证,头硬不能俯视,气壅胸膈,手足心冷如冰而硬,名曰五硬。”根据古代文献相关记载,结合小儿脑瘫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五迟、五软、五硬”范畴。目前,小儿脑瘫的中医诊治方面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小儿脑性瘫痪的中医证型规范有待建立,中医证候标准尚需统一,以此为基础建立完善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因此,对于小儿脑性瘫痪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十分必要。为此,笔者对小儿脑性瘫痪的现代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①文献发表年限在1994年1月1日-2008年5月31日之间(共15年);②临床干预因素包括:中医疗法、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疗法;③以临床疗效观察为主要目的且有明确中医辨证分型的汉语类文献。

  1.2 文献排除标准

  排除综述类、流行病学研究类、临床检验指标研究类、影像学研究类、并发症研究类、动物模型研究类及中国大陆地区以外的文献。

  1.3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络版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QVIP)。检索策略:以脑瘫、脑性瘫痪为检索词,并组合成不同检索式进行检索。手工检索辽宁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现存儿科教材15种、儿科专著77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做频数分布统计。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检索到相关小儿脑性瘫痪现代文献3 205篇,其中符合纳入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的文献计51篇;历年来15种各层次的中医儿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材,其中10部提及“脑性瘫痪”、“五迟”、“五软”中医证型;77部儿科专著中32部提及“脑性瘫痪”、“五迟”、“五软”的中医证型。

  2.2 期刊文献中涉及的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51篇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名称合计73种,出现频数总计223次,出现频数≥2的共39种(见表1)。其余34个中医证型出现频数均为1。表1 51篇文献中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排序从表1中可以看出:文献中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命名以脏腑辨证为主,气血津液辨证为辅;排名前10位的中医证型出现频数总计109次,约占总频数的50%,为各类文献应用的主要中医证型;但文献中报道的中医证型命名混乱,无统一标准。

  2.3 儿科学教材中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10部中医儿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材中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名称计18种,出现频数总计38次,出现频数≥2的中医证型共8种(见表2)。其余10个证型出现频数均为1,包括瘀血阻络、心肾不足、心脾两亏、痰瘀阻络、肾虚肝旺、气血两虚、脾肾两虚、脾气虚弱、肝肾亏虚、肝强脾弱。表2 儿科学教材中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排序从表2中可见,国家统编各版本教材中小儿脑性瘫痪的中医证型命名也不规范,仍然存在较多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相同但称谓不同的证名。

  2.4 儿科专著中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2部儿科专著中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名称计30种,出现频数总计50次,出现频数≥2的中医证型见表3。表3 儿科专著中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排序表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种儿科专著中对小儿脑性瘫痪依然采用不同分型方法,出现频数为1的中医证型有20种之多,针对小儿脑性瘫痪的相同病位,各部专著中中医证型命名的表述亦不相同。

  2.5 会议、行业标准中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1989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1]将小儿脑性瘫痪辨证分为阴急阳缓型、阳急阴缓型、阴阳俱虚型3型。51篇文献中有2篇完全采用此分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1998年制定的《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2]将小儿脑性瘫痪辨证分为肝肾不足、脾肾两虚、心血不足、寒凝血滞4型,其中前3型被多篇文献引用,寒凝血滞型未被引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将小儿脑性瘫痪辨证分为肝肾阴虚证、气虚血瘀证、脾虚痰阻证。此分型标准在51篇文献中未被完全引用,但3种分型散见于多篇文献中。

  2.6 异名归类

  鉴于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庞杂繁多,我们将文献、儿科教材、专著及儿科会议、行业标准中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相同但称谓不同的中医证型加以归类,按出现频数进行排序,并按照中医证型出现频数计算小儿脑性瘫痪各中医证型的构成比,结果见表4。表4 文献、教材、专著、儿科会议、行业标准中小儿脑性瘫痪主要中医证型从表4中可以看出:肝肾亏虚、脾肾两亏、肾虚髓亏是小儿脑性瘫痪的常见证型,三者合计占总体构成的46.89%。痰瘀阻络、阴虚风动、肝强脾弱三型在临床上亦不少见,在辨证治疗中应加强关注。

  3 讨论

  自1861年国际上出现第1篇公开发表的小儿脑性瘫痪论文,现代康复医学对脑性瘫痪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认识小儿脑性瘫痪,并引入现代康复理念与技术,虽起步较晚,但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对本病的研究不断深入。中医学认为,脑为髓海,脑主神明;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升清,主四肢肌肉,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肝为疲极之本,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心为君主之官,主神志;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养,可致精血、髓海化生不足,进而影响心肝功能,发为脑性瘫痪。针对不同辨证分型,采用传统中医康复手法:如针刺、灸疗、推拿按摩、中药内服、外用熏洗等综合疗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因脑性瘫痪患儿中医证候表现多样,证候规范尚未建立,影响了中医药临床疗效的评价。因此,本研究对小儿脑性瘫痪现代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尽快建立分型标准,指导临床辨证施治。

  51篇纳入文献中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合计73种,出现频数总计223次。对其中病因、病机、 病位、病性相同但称谓不同的中医证名加以归类后,其中医证型分布主要集中于肝肾不足、脾肾两亏、阴虚风动、肾虚髓亏、肝强脾弱等,频数分别为37、32、26、21、16。从以上结果不难看出: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为多脏器多因素复合证型,可能与脑瘫患儿发病原因复杂、病程较长、累及脏腑较多有关;各文献辨证分型标准不统一,可能与患儿病因、病机复杂,病程长,四诊信息难以收集全面,不利于临床辨证分型相关;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中虚证主要以肝肾、脾肾两亏为主,还包括肾、脾、心等的气血及精血的亏虚。随着对脑瘫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在临床上也观察到一些虚实夹杂证,主要包括肝强脾弱、痰瘀阻络、阴虚风动、血虚风乘等证。这在文献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命名以脏腑辨证为主,气血津液辨证为辅,虽然名目繁多,但从归纳后结果(表4)中可以看出,其病位主要涉及肾、肝、脾、心,病变部位在脑,其病性以虚证、虚实夹杂证为主,单纯实证少见。而《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中寒凝血滞分型,现普遍认为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新生儿硬肿症,而非小儿脑性瘫痪,故在文献、教材及专著中此分型标准未被采用。

  中医证名、中医证候的规范化是中医辨证标准化的基础,随着对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认识的不断深入,其中医辨证分型差异与分歧日异明显,导致文献中中医证型混乱,因此,亟需制定中医证型命名规范及中医证候规范。只有中医证型、中医证候规范统一,有关研究才有可重复性,相应的疗效评价体系才有可信度。因此,亟待建立代表小儿脑性瘫痪复杂病机、符合临床实际的中医辨证规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重点专病协作组正在对小儿脑性瘫痪的主攻病种诊疗方案进行梳理、验证,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出台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候规范、中医证型标准及客观、全面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林 庆.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89,27(3):16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43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7.2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