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银屑病合并肾脏损害3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3540 日期:2025-08-28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银屑病;肾脏损害;中医疗法

银屑病是多基因遗传背景下、多环境因素刺激所诱导的以T细胞功能紊乱为主的免疫性疾病。有资料表明,与银屑病相关的疾病主要有高血压、乙型肝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缺铁性贫血等[1]。近年来,对银屑病伴发肾脏损害的报道也日渐增多,但其与肾脏病变的关系目前尚无定论。笔者近来连续收治了3例银屑病伴发肾脏损害的患者,其中2例经肾活检证实其肾脏病变,1例为药物所致肾脏损害,经中医药治疗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病例摘要

  案例1:患者,男,48岁,因全身皮肤散在红疹、鳞屑15年,加重伴双下肢水肿1年于2009年2月5日收入院。患者自1994年起间断出现皮肤散在红疹,受凉或情绪紧张则症状加重,曾予中药泡浴等治疗。1年前出现双下肢水肿,皮疹加重,查24 h尿蛋白定量为7.16 g,血白蛋白24.6 g/L,血肌酐115.8 μmol/L,肾活检示“膜性肾病”,予泼尼松60 mg/d及雷公藤多苷片等治疗后尿蛋白转阴。1个月前查血肌酐159.8 μmol/L,自觉腹胀、不思饮食。中医诊断:水肿,白疕。西医诊断:①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CKD) 3期;②银屑病。查肝功能、腹部B超等未见异常,继续予泼尼松12.5 mg/d及雷公藤多甙片治疗,同时加用中药补肾活血、渗利湿浊方(生黄芪30 g,党参15 g,白术10 g,山药10 g,郁金10 g,泽泻15 g,川芎10 g,牛膝15 g,蜀羊泉30 g,六月雪30 g,杜仲20 g,续断20 g,制大黄6 g,石韦15 g)。1个月后复查血肌酐111.4 μmol/L,半年后随访,复查24 h尿蛋白定量1.2 g,血肌酐103 μmol/L,皮疹、水肿未再发。

  案例2:患者,男,52岁,因皮肤散在红疹、鳞屑10个月,双下肢水肿1个月于2009年3月2日收入院。患者2008年5月出现皮肤散在红疹,少许脱屑,拟诊“银屑病”,予依巴斯汀及中药等治疗。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皮屑增多,入院后查:尿蛋白(Pro)(+++),尿隐血(BLD)(+++),红细胞(RBC)13/μL;24 h尿蛋白定量9.15 g;血白蛋白21.5 g/L;肝肾功能正常;肾活检示“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中医诊断:水肿,白疕。西医诊断:①肾病综合征、系膜增生性肾炎;②银屑病。予中药益肾清利、凉血祛风方[生黄芪20 g,生薏苡仁15 g,山药15 g,续断15 g,桑寄生15 g,泽兰15 g,泽泻15 g,车前子(包)20 g,石韦15 g,制僵蚕15 g,荆芥10 g,防风10 g,白茅根20 g,生地黄15 g,当归15 g,牡丹皮10 g,丹参10 g,水煎服,每日1剂],以及泼尼松60 mg/d、环磷酰胺(1.0 g/月)等治疗,2周后皮疹明显减轻,水肿消退,复查:Pro(++),BLD(+), RBC 11/μL,24 h尿蛋白定量8.2 g,血白蛋白23.6 g/L。出院后继续中药调治,激素缓慢撤减,环磷酰胺总量用达8.0 g后停药。1年后随访,Pro阴性,皮疹未再复发。

  案例3:患者,男,51岁,有银屑病病史20余年,皮疹反复发作,症状严重时主要以外用药治疗。2009年1月初因“皮肤红疹伴脱屑、瘙痒加重10 d”在外院予阿魏A胶囊、酮替芬等口服,其间出现双下肢水肿,伴胃纳不振,查:Pro(++),BLD(+++), RBC 482/μL,血肌酐214.5 μmol/L,于2009年1月22日入院。中医诊断:肾劳,白疕。西医诊断:①急性肾功能衰竭、药物性肾损害;②银屑病。治疗上停银屑病用药,予利尿消肿、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处理,以及中药凉血解毒、活血泄浊方(制苍术15 g,生薏苡仁20 g,茯苓15 g,白花蛇舌草15 g,半枝莲15 g,莪术15 g,牡丹皮15 g,丹参15 g,制僵蚕12 g,蝉蜕5 g,红花6 g,赤芍15 g,制大黄15 g,土茯苓15 g,小蓟15 g,沙参10 g,石斛15 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后患者水肿渐消退,复查尿常规:Pro(-),BLD(+),RBC 22/μL;血肌酐118 μmol/L。

  2 讨论

  银屑病患者伴肾脏损害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及肾小管功能受损为主,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可出现肾功能损害,终末期肾衰患者中银屑病占0.85%[2]。通常肾脏病发生在银屑病病程多年以后,其病情严重程度大多与病程长短、皮损面积具有一定相关性,并可随皮损的改善而好转。病理改变以IgA肾病及膜性肾病为多,也有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新月体肾炎、淀粉样变等的报道[3]。可能的发病机制有下述两方面:①免疫因素所介导。银屑病患者血清免疫复合物增高,补体C3下降,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脏及皮损处。如果IgA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则引起IgA肾病。此外,细胞免疫功能障碍,特别是T细胞亚群的功能系乱也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②药物导致肾脏损害。银屑病患者常服用类固醇抗炎药、环孢素A等药物,可出现药物性肾脏损害,如肾小管损伤、肾间质纤维化等。

  关于诊断,有人提出以下诊断条件:①先有银屑病史;②后出现肾脏损害表现,如浮肿、蛋白尿、血尿、肾功能损害等;③银屑病与肾脏病存在消长一致性;④排除原发或其他继发性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肾病、乙肝相关性肾炎[2]。

  治疗上,大部分患者对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反应良好,一般根据肾脏病变临床与病理表现确定药物具体使用方法。终末期肾病患者则采用肾脏替代治疗,有人观察无论是接受血液透析、或连续性非卧床性腹膜透析、或肾移植,患者均不再出现银屑病症状,这可能与透析时免疫功能低下及肾移植术后使用免疫抑制剂有关[2]。对于银屑病药物相关性肾损害,除停用导致肾脏损害的治疗银屑病相关药物外,利尿消肿、内环境稳定等对症治疗非常重要。对于银屑病的皮肤损害,严重者可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环孢素A、FK506等),合并感染者应用抗生素。上述药物不但有利于银屑病皮疹的控制,对银屑病所伴发的肾脏病变的治疗也十分有益。

  中医称银屑病为“白疕”、“松皮癣”、“干癣”及“白壳”。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外感六淫、情志及饮食内伤是主要病因,是由风、寒、湿、热、燥、毒之邪侵袭肌肤,伏于血分;或素体血热,复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最终化热化燥,伏于血分,外灼肌肤而发病。若风热相煽,或风湿兼夹,可酿生湿热,以致脾不升清,肾失封藏,精微下注而为蛋白尿;湿热留恋不去,耗伤正气,可致肾气衰微,湿浊内生。久病必瘀,血瘀肾络,则病情迁延难愈。因此,肾精亏虚、血瘀燥热是银屑病的主要病机环节,湿热浊毒则是病变累及肾脏的重要病理因素。治疗上,对于银屑病多数学者主张从血分论治(包括血瘀、血虚、血热、血燥),亦有从外感六淫辨证(包括风寒、风燥、湿邪、毒邪等)及脏腑辨证(肝、肺、脾肾)等,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为治则,配以养血、祛风、润燥等,常用药有黄芩、黄柏、生地黄、赤芍、土茯苓、金银花、防风、蝉蜕、川芎、陈皮、麦冬、天冬、石斛、玉竹等。伴肾脏损害者治疗则以益肾清利、活血解毒、凉血祛风等为主,药用生黄芪、党参、杜仲、续断、石韦、泽兰、丹参、土茯苓、金银花、生地黄、赤芍、防风、蝉蜕等。

  本组病例均为中年男性,2例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病理表现为膜性肾病与系膜增生性肾炎),1例为急性肾衰竭,其肾脏损害均发生于银屑病之后(15、1、20年),与文献报道相符。阿魏A是常用于银屑病治疗的药物之一,它有助于缓解症状,但应注意掌握好适应证,警惕可能出现的肝肾功能损害、脂质代谢紊乱及畸胎等不良反应,案例3在治疗中所出现的肾功能障碍即与该药物有关。上述3个案例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均采用了中药治疗,笔者体会,银屑病合并肾脏损害中医治疗应重视辨证,同时抓住“肾虚”、“瘀热”、“湿浊”等特点,治疗后患者蛋白尿、肾功能及临床症状均获得好转。

参考文献


 [1] 杨 森,王福喜,张学军,等.银屑病伴发疾病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 1999,3(2):90.

  [2] 于厚南,梅长林,廖万清.银屑病并发慢性肾功能衰竭8例报告[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7,6(3):242.

  [3] 李绍梅,傅淑霞.银屑病合并肾损害10例临床和病理分析[J].临床荟萃,2006,21(18):134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