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醒脾散;穴位外敷;针刺;神阙;四缝;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期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症。近年来,笔者采用自拟方醒脾散外敷神厥结合针刺四缝治疗本病134例,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250例,均来自本院门诊。按就诊顺序的单双号分为2组,单号为治疗组,双号为对照组。治疗组134例,男73例,女61例;年龄1~3岁91例,>3~8岁43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年零4个月。对照组116例,男65例,女51例;年龄1~3岁80例,>3~8岁36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年零4个月。2组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小儿厌食的诊断标准[1]:①患者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者;②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无腹膨;③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食生冷、肥甘厚味、零食及偏食等。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①醒脾散外敷神阙。药物组成:木香、苍术、砂仁、莱菔子、大黄。以上药物各等量研细末混均,盛装在瓶中备用。用时取药粉5~10 g,用姜汁调成稠糊状外敷于神厥(以脐窝填满为准),再用纱布块敷盖,用胶布或伤湿膏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敷6 d为1个疗程。②针刺四缝:皮肤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或8号普通注射针头,速刺0.2 mm,刺后挤出黄白色黏液,隔日刺1次,3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0.35%葡萄糖酸锌糖浆(广西南宁百会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10890058),每次5~10 mL,用量随年龄大小酌情增减,连服6 d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1个疗程后间隔1周,进行第2个疗程,在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3 疗效观察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小儿厌食的疗效标准[1]。痊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与同龄健康儿童相当;好转:食欲有所增强,食量稍有增加;无效: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未见改善。
4 统计学方法
2组等级资料比较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
5 结果
患儿的依从性较高,至疗程结束无脱落病例。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2.5%,对照组为69.8%,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2组治疗后血锌含量均明显提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1 2组厌食症患儿临床疗效比较,表2 2组厌食症患儿治疗前后血锌含量平均值比较(略)。
6 体会
小儿厌食症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较长时间食欲低下,甚至拒食,是一种似疳非疳、似积非积的疾病,独生子女尤为多见。厌食之始,家长往往过于溺爱,强迫患儿进食,以致脾胃不运,宿食不化;有些患儿恣食零食,故看见饭菜而生厌,发为本病。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极易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是发生本病的主要机理。醒脾散方中木香、苍术、砂仁醒脾开胃;莱菔子理气消滞;大黄通腑除积。诸药合用共奏健运脾胃、消食除积之功。神厥位于肚脐正中,足阳明胃经下挟于脐,足太阴脾经上结于脐,与脏腑密切相连。所以,将醒脾散外敷于神厥,既可以通过药物不断刺激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治脏腑功能的作用,又可以使药物渗透通过经脉输布深入体内,直达脏腑,起着直接治疗的作用。四缝是经外奇穴,位于食、中、无名及小指四指关节中节,是手三阴经所到之处,针刺四缝可以通畅百脉、调和脏腑,在治疗小儿厌食症中起到醒脾开胃、清心除烦的作用。据报道,针刺四缝后人体内血清钙、磷均有上升,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结果钙、磷沉积增加;可使肠中胰蛋白酶、胰淀粉酶的含量增加[2]。本观察组治疗后血锌含量检测结果显示,较治疗前提高,故能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增进患儿的食欲。此方法简便、易行。
在治疗小儿厌食症的过程中,笔者体会到心理治疗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在治疗的同时应使患儿及家长懂得长期厌食对身体发育造成危害,要积极纠正患儿的不良偏食和吃零食的习惯。用膳时应首先从患儿喜爱的食物来诱导开胃,待食欲增加后,再按营养需要补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
[2] 邱茂良.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