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松解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3313 日期:2025-08-25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小针刀;颈性眩晕;椎动脉;多普勒彩超;血流动力学

颈性眩晕多由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引起,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而临床上药物疗法多不能根治,且长期用药常出现不良反应。近年来,笔者应用针刀松解为主治疗CSA 40例,同时运用多普勒彩超观察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观察80例CSA患者为2006年6月-2009年6月在本院理疗科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针刺对照组男11例,女29例;年龄20~65岁,平均51岁;病程最短3 d,最长10年,平均1.2年。针刀治疗组男13例,女27例;年龄18~64岁,平均50岁;病程最短2 d,最长9年,平均1.3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2年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②旋颈试验阳性;③X线片显示椎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增生;④伴有交感神经症状;⑤排除眼源性、耳源性眩晕。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在18~65岁;②眩晕发作次数在2次以上;③眩晕发作时间持续7 d以上,不能自行缓解或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

  1.4 排除标准
  
  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合并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严重原发病及精神病患者;③眼源性、耳源性眩晕患者;④偶有1次眩晕发生者;⑤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进行检查或治疗,或资料不全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针刀治疗组

  患者采用坐位或俯卧位。根据影像及触诊阳性点结合精确体表定位,常规消毒、局麻、铺巾后施术。采用一型四号针刀,刀口线沿身体纵轴方向于定点处加压刺入。在病变节段探至关节囊关节处行十字切开,然后提刀至肌层、筋膜层纵行切割松解数刀后,掉转刀口横行松解数刀。如环枕筋膜肥厚者可在枕下线压痛点处纵、横松解数刀。以上均松解至针刀下无明显阻力时出针刀,压迫止血后,伤口用创可贴贴敷。针刀治疗结束后,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头前,一手置于颈后部,拇指顶住偏歪翘起的横突,另一手置于患者一侧颊部及下颌,头转向对侧,双手牵拉颈椎数秒后,按压横突的拇指发力弹压横突,可感受到“咔嗒”的复位声,表明偏歪错缝节段的颈椎复位,由于牵拉的作用,病变节段的粘连进一步得以松解。3 d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1.2 针刺对照组

  取穴:风池(双侧)、颈部夹脊穴(双侧)。患者俯卧坐位,风池穴互透,针尖对着对侧风池方向针刺,根据患者体态,可刺入50~75 mm;针刺夹脊穴时,针尖向脊柱方向稍斜刺,刺入20~40 mm,施捻转泻法。诸穴留针30 min,每日针刺1次,连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2 观察方法
  
  颈动脉多普勒彩超仪器为HP 21000型、HP 25500型,探头频率7.5 MHz。由超声医师进行,患者均空腹安静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使椎动脉显像清晰,将探头置于椎动脉进行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参数检测。测量椎动脉血流速度、内径,观察椎动脉的形态、大小,是否存在狭窄,走行是否弯曲变形、扭曲及管壁情况是否增厚,回声是否增强,内膜是否有斑块形成。

  2.3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按治愈、显效、好转、无效进行评定。

  2.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处理。2组疗效差异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

  3 结果(见表1、表2)

  表1 2组颈性眩晕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参数比较,表2 2组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

  4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发病机制是:椎周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引起的无菌性炎症,组织间的瘢痕、粘连以及挛缩,刺激、卡压穿行其间的血管、神经而引起;另一方面,粘连、挛缩的椎周软组织可牵拉其附着的椎骨发生力平衡失调,导致颈椎椎体的整体或局部位移而产生骨关节的微小移位,椎体各部位承受的应力发生相应改变,在人体自我代偿机制作用下导致骨质增生的发生,骨质增生会刺激压迫颈部周围的神经、血管、脊髓而产生一系列颈椎临床症状。针刀治疗可在精确定位病灶基础上,对慢性损伤的软组织进行松解、疏通和剥离,并针对X线片提示的骨关节解剖位置的微小病理改变,用针刀医学独特的手法予以矫正。我们认为,正是这种颈椎应力平衡失调的改善,消除或减轻了椎动脉受到的压迫、牵拉、扭曲等刺激,从而使椎动脉血液动力学得以改善。加之我们采用仰卧提拉定位旋转扳法,使错缝的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轻松复位,恢复颈椎的正常序列,椎动脉的压迫解除,脑部供血自然得以通畅,从而减轻或消除了头晕头痛、颈部不适的症状。
  
  多普勒彩超检查显示,患者针刀松解治疗后血流参数有明显改善,椎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加快,椎动脉截面内径有所增加。提示针刀松解治疗可解除血管痉挛状态,增加病变组织的血供,促进局部充血、水肿的消退,消除无菌性炎症,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 宇,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 1993,31(8):472-476.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