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主要证候分布与不同因素关系的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3321 日期:2025-08-25 来源:论文网

   作者:汪红兵,张声生,李振华,唐旭东,王新月,张福文,陈明,陶琳,唐博祥,朱培一,吴兵,李保双,宋秀江,刘敏,查波

【摘要】 目的 研究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流行病学特点以及主要证候与不同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患者相关资料,以探讨IBS-D的主要证候特点及其与不同因素的关系。结果 IBS-D患者年龄集中在30~49岁之间;就诊人群的特殊嗜好依次为饮酒、吸烟、嗜辛辣、嗜咖啡等;情志不畅、精神紧张和饮食不节是其主要诱因;肝郁脾虚证所占比率最高(44.7%),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程度的证候分布无明显差异。结论 IBS-D患者实际就诊人数低于实际患病人数,精神心理因素是其重要内因,而饮食因素可能是其启动的重要外因;不同因素对证候分布无影响。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候;流行病学特点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D)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n syndromes and different factors. Method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of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by clinical epidemiological metho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BS-D syndromes and different factors was explored with the major syndromes as the key link. Result Most of the cases aged 30~49 years old. Special hobbies of patients followed by drinking, smoking, addicting spicy, addicting coffee and so on. Poor emotion, mental stress and diet were the main inducements. Liver stagnat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has the highest percentage (44.7%). The distribution of syndromes in different ages, different genders, different occupations and different education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nclusion The number of IBS-D hospital visiting-patients is lower than the actual number of illness people. Mental factors are important internal factors, and dietary factors may be an important external factor. Different factors have no effect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yndromes.
  
  Key words:IBS-D;TCM syndromes;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根据RomeⅢ标准可分为4个亚型,其中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最为多见。IBS-D是中医治疗的特色优势病种之一,属于中医“泄泻”、“腹痛”范畴。既往研究显示,其主要证候涉及肝郁脾虚、脾虚湿阻、脾肾阳虚、脾胃湿热4种[1-2]。而进一步探讨这4种主要证候与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不同因素的关系,对IBS-D的中医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研究病例均来源于2007年5月-2009年3月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和北京通州区中医医院消化科门诊,共纳入360例,其中符合肝郁脾虚、脾虚湿阻、脾肾阳虚、脾胃湿热4种证候的病例共352例,其他证候8例,人群年龄范围在16~75岁。

  1.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RomeⅢ分类体系的IBS-D诊断标准[3];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编写的《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中关于IBS的中医临床证候标准制定[1]。

  1.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以上西医诊断标准与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感染性腹泻;②全身性疾病、中毒、恶性肿瘤引起的腹泻;③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内分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过敏体质;⑥精神疾病患者。

  1.2 研究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制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证候规律研究报告表”,收集IBS-D患者相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以传统辨证的肝郁脾虚、脾虚湿阻、脾肾阳虚、脾胃湿热4个主要证候为纲,探讨IBS-D的主要证候分布规律特点及与不同因素的关系。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调查病例资料采用不同人员异地双录形式输入EpiData2.0数据库,并进行逐项检查、修正至二次录入数据完全一致。数据转化后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一般数据用频数法,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研究

  2.1.1 一般资料分布

  研究结果显示,360例IBS-D患者中,男性197例(54.7%),女性163例(45.3%),男女比例约为1∶0.827。患者年龄最大71岁,最小17岁,平均(41.36±12.17)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为(40.77±11.80)岁,女性平均年龄为(42.09±12.60)岁。汉族患者354例,其他民族患者6例;病程最短1年,最长40年,平均(4.83±1.21)年。具体年龄与性别构成见表1。表1 IBS-D患者年龄与性别的构成情况比较(略)

  表1显示,IBS-D患者年龄分布以40~49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大(31.67%),其次为30~39岁年龄组(30.67%),50~59岁年龄组占24.67%。经卡方检验,χ2=2.351,P=0.671>0.05,可认为不同性别在各年龄段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1.2 文化程度

  360例IBS-D患者中,文化程度为文盲者1例(0.3%),小学及以下者17例(4.7%),初中者80例(22.2%),高中、职校、中专者82例(22.8%),大专、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者180例(50.0%)。

  2.1.3 职业分布

  360例IBS-D患者中,最多的是专业技术人员56例(15.6%),其次为商业服务人员42例(11.7%)、离退休人员40例(11.1%)、机关事业人员38例(10.6%);其他4例(1.1%)、农村农民工7例(1.9%)、城市无业半失业8例(2.2%)、城市农民工9例(2.5%)。

  2.1.4 特殊嗜好及诱发因素

  360例IBS-D患者中,有近1年吸烟史者96例(26.7%),近1年饮酒史者103例(28.6%),饮食嗜辛辣者87例(24.2%),嗜浓茶者39例(10.8%),嗜熏腌制食品者27例(7.5%),嗜油炸者45例(12.5%),嗜咖啡者51例(14.2%),嗜过热者13例(3.6%)。
  
  对360例IBS-D患者诱发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因情志不畅而诱发者148例(41.1%),因情绪紧张而诱发者149例(41.4%),因饮食不节而诱发者184例(51.1%),因劳累过度而诱发者94例(26.1%),因气候变化而诱发者56例(15.6%),因吸烟而诱发者13例(3.6%),占96例有吸烟史者13.54%。

  2.1.5 就诊动机

  360例IBS-D患者中,首诊选择并信任中医者151例(41.9%),西药效果不好而寻求中医者62例(17.2%),希望中西医结合治疗而寻求中医治疗者145例(40.3%)。

  2.2 IBS-D中医证候分布与不同因素的关系

  2.2.1 IBS-D证候分布情况(见表2)

  经过传统辨证分类发现,IBS-D的证候分布以肝郁脾虚证为最多(44.7%),其次是脾虚湿阻证(28.6%)、脾胃湿热证(13.6%)、脾肾阳虚证(10.8%),其他证候占2.2%。表2 传统辨证分类的IBS-D主要证候分布情况(略)

  2.2.2 主要证候分布与年龄的关系(见表3)

  经卡方检验,χ2=15.829,P=0.199>0.05,说明在不同年龄组中,中医主要证候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3 352例IBS-D患者年龄因素与主要中医证候分布的关系(略)

  2.2.3 主要证候分布与性别的关系(见表4)

  经卡方检验,χ2=6.705,P=0.082>0.05,说明主要证候分布在不同性别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4 352例IBS-D患者性别因素与主要中医证候分布的关系(略)

  2.2.4 主要证候分布与职业的关系(见表5)

  经卡方检验,χ2=42.095,P=0.467>0.05,说明主要证候分布在不同职业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5 352例IBS-D患者职业因素与主要中医证候分布的关系(略)

  2.2.5 主要证候分布与文化程度的关系(见表6)

  经卡方检验,χ2=21.488,P=0.044<0.05,说明主要证候分布在不同的文化程度中是有差异的,考虑到人群中文盲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比例较低,我们将二者合并后再次经卡方检验,χ2=13.969,P=0.123>0.05,说明主要证候分布在不同的文化程度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6 352例IBS-D患者文化程度与主要中医证候分布的关系(略)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等,IBS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极大地影响人们心身、工作和生活质量,因此越来越受到世界范围内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内相关的流行病学资料主要来源于英、美等发达国家,国内关于IBS的流行病学资料非常少见,尤其是涉及中医研究的流行病资料更是鲜见,因此,本研究对于中医IBS流行病学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1 人口学特征分析
  
  有流行病学研究显示,IBS发病率男女之比约1∶2,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的青壮年居多[4],发展中国家就诊人数远低于实际患病人数[5]。本研究结果显示,就诊患者男女比例约为1∶0.827,说明女性患病人群实际就诊率有偏低趋势,可能与部分女性对IBS-D认知能力不够及对疾病的耐受能力相关;在年龄分布上,IBS-D就诊率集中在30~49岁之间(约占62%),从>60岁年龄组开始明显减少,不同性别在各年龄段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BS-D症状的出现和加重常常与情志因素或遭遇应激状态相关[6-7],中年人生活压力大,精神生活紧张等因素可能是导致就诊率增高的重要原因。对就诊人群的文化程度及职业分布调查发现,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其发病就诊率也进一步升高,与文化程度相应的职业发病就诊率升高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3.2 特殊嗜好、诱发因素和就诊动机分析
  
  对IBS-D患者特殊嗜好的调查发现,有近1年饮酒史、吸烟史和饮食嗜辛辣者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嗜咖啡、油炸、浓茶、熏腌制食品、过热食物者,说明不良的饮食嗜好在IBS-D发病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与曾氏[8]的调查结果相近。而对360例IBS-D患者诱发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情志不畅、精神紧张和饮食不节是IBS-D的诱因,再次证明精神心理因素是IBS-D的重要内在因素,而饮食因素可能是启动IBS-D的重要外界因素,也证实了中医“肝郁”与“脾虚”在IBS-D发病中的重要地位。
  
  值得提出的是,我们首次对患者的首诊就诊动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首诊选择并信任中医者占41.9%,希望中西医结合治疗而寻求中医治疗者占40.3%,西药效果不好而寻求中医者占17.2%。说明IBS-D患病人群对中医的认可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药诊治该病的优势。

  3.3 主要证候与不同因素关系分析
  
  通过对360例IBS-D患者进行辨证,我们发现IBS-D的证候分布以肝郁脾虚证为最多,其次是脾虚湿阻证、脾胃湿热证、脾肾阳虚证,既往的证候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9]。随后,我们以肝郁脾虚证、脾虚湿阻证、脾胃湿热证、脾肾阳虚证为纲,分析了不同证候与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的关系,初步显示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程度的证候分布无明显差异,提示我们在临床辨证过程中仍应以患者的症状体征作为主要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 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90-94.

  [2] 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实用中医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27-547.

  [3] 罗马委员会.Rome Ⅲ标准[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459.

  [4] 詹丽杏,李兆申.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1,9(10):1177-1179.

  [5] 杨云生.肠易激综合征诊治进展[A].消化疾病新进展[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 Drossman DA, Whitehead WE, Toner BB, et al. What determines severity among patients with painful 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J]. AM J Gastroenterology,2000,95(4):974-980.

  [7] Osterberg E, Blomquist L, Krakau I, et al. A population study o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mental health[J]. Scand J Gastroenterol,2000,35(3):264-268.

  [8] 曾 正.本地区肠易激综合症患者流行病学调查[J].中外健康文摘·临床医师版,2008,5(5):155-156.

  [9] 吴 兵,张声生.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证候学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 2007,26(5):312-314.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