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珠竭粉联合宫颈射频消融术治疗慢性宫颈炎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2457 日期:2025-08-17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慢性宫颈炎;宫颈射频消融术;珠竭粉;外敷

   笔者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慢性宫颈炎,并于术后1周开始予以珠竭粉外用,具有减少并发症、缩短愈合期的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六版)诊断标准,糜烂面小于整个宫颈面积的1/3为轻度宫颈炎,糜烂面占整个宫颈面积的1/3~2/3为中度宫颈炎,糜烂面占整个宫颈面积的2/3以上为重度宫颈炎。  1.2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6年12月在本院妇科门诊被诊断为慢性宫颈炎、宫颈糜烂的患者172例,均为已婚经产妇。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90例,年龄22~52岁,平均(42.0±3.5)岁,宫颈炎轻度20例、中度45例、重度25例;对照组82例,年龄28~51岁,平均(42.0±4.3)岁,宫颈炎轻度19例、中度42例、重度21例。2组治疗前均宫颈刮片、白带常规检查,以排除宫颈病变、恶变及阴道炎者,既往未接受过其它物理治疗。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治疗组采用宫颈射频消融术配合珠竭粉宫颈外敷上药治疗,对照组仅行宫颈射频消融术治疗。2组患者术后禁性生活和盆浴2个月,均分别于术后6、8周来院复查,评定疗效。遇异常情况(如出血多)随时回院复查。治疗仪器用BBT妇科多功能射频治疗仪(西安半边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产品,型号BBT-RF-C)。

  1.3.1 宫颈射频治疗

  于月经干净后3~7 d内行宫颈射频治疗,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置电极于患者腰骶部,与人体接触良好。打开电源,根据治疗情况调节射频治疗仪功率于20~30 W,暴露并消毒阴道及宫颈,将消毒后的自凝刀端头背面紧贴宫颈糜烂部位,由外向内顺时针旋转,缓慢移动自凝刀,直至将糜烂面全部凝固至焦黄色为止。有点状出血者将自凝刀局部停留数秒钟止血,糜烂面较深者可通过延长停留时间加深治疗深度。有子宫颈腺体囊肿时,凝破,抹去囊液后再治疗。术后常规口服消炎药3~5 d。

  1.3.2 外敷治疗

  射频治疗术毕,嘱患者1周后返院,予珠竭粉3 g(内含海南博大制药厂生产的血竭散药粉1 g及北海国发海洋生物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生产的珍珠层粉2 g)敷于宫颈创面上,隔日1次,共上药7次。

  1.4 疗效标准

  痊愈:无自觉症状,糜烂消失,外观光滑无充血,宫颈上皮完全再生,碘液染色宫颈全部着色;好转:自觉症状减轻,糜烂面明显缩小或仅有小的糜烂面,糜烂面变浅,宫颈上皮部分再生;无效:糜烂面未改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3) 表1 2组患者术后阴道出血时间比较(略)表2 术后6周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表3 术后8周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略)]

  3 讨论

  慢性宫颈炎、宫颈糜烂是妇科的常见病,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多发的一种炎症性疾病,其原因多由于分娩、流产等手术操作时引起宫颈损伤、细菌感染所致,是宫颈癌发病的高危因素之一。
  
  射频消融术是近年来逐渐应用于妇科的微创手术,是利用某种形式的能量除去功能异常或增生异常的组织,对靶组织定位损伤的同时对周围正常组织影响很小,对宫颈糜烂治疗有很好疗效,但存在焦痂脱落引起的宫颈局部出血等不良反应。本院门诊在宫颈射频消融术后结合珠竭粉外敷宫颈上药,术后6周及8周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术后阴道出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阴道流液时间及下腹不适感等其他不良反应也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珍珠层粉为珍珠壳内层部分加工而成的粉末,无臭,味淡,主要功能为安神、清热、解毒;对局部皮肤起到消炎、干燥、减轻疼痛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珍珠层粉能促进创面细胞增生分化、纤维素渗出,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愈合;能加速创面的血液循环、白细胞活跃,增强机体局部的抗感染能力[1]。据《本草纲目》记载,血竭性温平,有活血化瘀、止血收敛、软坚散结、祛腐生肌等功效。龙血竭粉是以龙血树脂为原料经科学加工而成的纯中药制剂,其主要成分为甾体皂苷和植物防卫素。它不仅能活血化瘀、改善局部循环、减轻黏膜反应,而且具有消炎止痛、止血生肌的功能[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3];同时,血竭可增高溶解酶活性单位,有促进和增强纤溶活性作用[4]。本观察结果显示,将血竭散药粉与珍珠层粉混合,于宫颈射频消融术后局部外敷治疗慢性宫颈炎具有减少并发症、缩短愈合期的良好效果,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98.

  [2] 向金莲.血竭消炎止痛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2):110.

  [3] 陈林芳,任杰红,陈维静.血竭的药效学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1999,20(1):31.

  [4] 高应斗.血竭抗血栓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1984, 13(2):75.

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