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血竭化瘀止痛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疼痛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2456 日期:2025-08-17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疼痛;血竭化瘀止痛方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的多发病、常见病,其引起的盆腔疼痛,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笔者采用血竭化瘀止痛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疼痛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1990年第三届学术会议修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1]制定。6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疼痛患者均来自2006年1月-2007年8月本院妇科门诊,经妇科检查、盆腔B超检查确诊。将6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5例,年龄22~47岁,平均(33.6±5.8)岁,病程(7.4±5.1)年,病情程度轻度10例、中度19例、重度6例,附件包块12例,直肠窝及骶韧带结节10例,腰骶部酸痛15例,下腹部坠痛13例,痛经20例,肛门坠胀12例,性交痛8例。对照组27例,年龄24~46岁,平均(33.8±7.1)岁,病程(6.2±4.8)年,病情程度轻度9例、中度14例、重度4例,附件包块8例,直肠窝及骶韧带结节7例,腰骶部酸痛11例,下腹部坠痛10例,痛经16例,肛门坠痛8例,性交痛6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用药前检测血清CA-125,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未见异常者开始服药。治疗组给予血竭化瘀止痛方[血竭(冲服)2 g,三七粉(冲服)2 g,三棱15 g,莪术15 g,乳香9 g,没药9 g,蒲黄(包煎)10 g,鳖甲10 g,浙贝母10 g,生牡蛎30 g,淫羊藿10 g,党参10 g,黄芪15 g],每日1剂,水煎服,疗程为3个月。对照组给予孕三烯酮(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粒2.5 mg),每次1粒,每周2次口服,疗程3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②用药后每月测1次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妇科检查和盆腔B超检查;③观察治疗前后月经周期第8天血清CA-125水平的变化;④观察服药后不良反应情况;⑤停药后随访1年以上,观察远期疗效。

  1.4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1]拟定。痊愈:症状全部消失,盆腔包块及局部体征基本消失;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盆腔包块缩小≥1/2(B超检查治疗前后同时期对比);有效:症状减轻,盆腔包块缩小1/3~1/2,停药3个月内症状不加重;无效:主要症状无变化或恶化,局部病变有加重趋势。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2组症状疗效比较

  经治疗,2组患者腰骶部酸痛、下腹部坠痛、痛经、肛门坠痛、性交痛等临床症状均得到较好改善,治疗组尤以腰骶部酸痛、下腹部坠痛改善显著,对照组以下腹部坠痛、痛经改善明显。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症状疗效比较(略)

  2.2 2组临床体征改善情况

  (见表2)表2 2组患者临床体征改善情况比较(略)

  经检验,2组患者治疗前包块及结节大小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包块及结节大小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包块及结节大小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包块及结节大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2.3 2组血清CA-125水平比较

  (见表3)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血清CA-125水平比较(略)

  经检验,2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清CA-125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A-125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A-125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2.4 安全性指标和不良反应

  经化验检查,所有观察病例均未发现血、尿常规异常。孕三烯酮对照组3例患者服药3个月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停药2个月后恢复正常;4例患者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2例患者潮热明显;3例患者体重增加。中药治疗组有1例月经量增多,余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2.5 2组远期疗效比较

  随访1年,治疗组35例中7例复发,复发率20.00%;对照组27例中14例复发,复发率51.85%。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3 讨论

  盆腔疼痛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症状,80%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慢性盆腔疼痛[2]。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最近的研究焦点聚集于子宫在位内膜。国内学者提出“在位内膜决定论”,即不同经血逆流或经血中的内膜碎片能否在“异地”粘附、侵袭、生长,在位内膜是关键。在位内膜的差异是根本差异,是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决定因素。这就提示,内膜粘附-侵袭-血管形成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源头性病理机制。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雌激素依赖性的生物学特性,当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西药主要通过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各环节,产生低雌激素、高孕激素、高雄激素环境,抑制异位内膜生长,诱导内膜萎缩。常用的药物有孕三烯酮、CnRH-a等,但这类药物有较多的不良反应,而且价格昂贵,停药后也易复发。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中医学“痛经”、“癥瘕”等范畴。其病机多为气、血、瘀为患,病因多为体虚或正值经行产后,失于调护,情志所伤,或手术创伤如人工流产、剖腹产等,直伤冲任,以致恶血未净,离经之血溢于脉外。“离经之血”即瘀血,瘀阻冲任,“不通则痛”,瘀积日久则形成有形可见的异位结节、包块囊肿等。笔者以益气活血、化瘀止痛、软坚散结为治疗原则,自拟血竭化瘀止痛方。方中用血竭、三七粉、蒲黄、三棱、莪术、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止痛;鳖甲、生牡蛎、浙贝母具有软坚散结作用,与活血化瘀药物合用,具有抗生成和消除附件包块、直肠窝及骶韧带结节的作用;淫羊藿、党参、黄芪益气扶正,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诸药相合达到减轻及控制疼痛、缩小及祛除病灶、减少复发的目的。

  CA-125原本是卵巢上皮性肿瘤的一种标记物,现已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CA-125浓度也升高,且有正相关关系,因而已被用作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及临床疗效判定的标准。本观察结果表明,血竭化瘀止痛方能有效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疼痛症状,降低患者血清CA-125水平,缩小盆腔包块疗效显著,服药后不良反应少,远期疗效好,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修订.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6):376-378.

  [2] 郎景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与设想[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 38(8):478-480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