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壮医经筋疗法加药罐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疗效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2446 日期:2025-08-17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壮医;经筋疗法;药物竹罐拔罐疗法;水针疗法;梨状肌综合征

   梨状肌综合征又称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壮医称为“诺很尹”,属“火路”病范畴。壮医经筋疗法和药物竹罐疗法均为本院在发掘整理壮族民间医药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独特疗法。自2000年以来,笔者采用壮医经筋疗法加药罐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收到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76例,均为本院筋病专科(壮医推拿科)患者。男44例,女32例;年龄23~65岁,平均41岁;病程最短1 d,最长4年;发病部位:左侧39例,右侧37例;急性发病60例,慢性发病16例;臀部合并同侧下肢疼痛70例,单纯下肢疼痛6例,伴腹股沟疼痛8例,患肢麻木者29例。多数患者有患肢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行走时症状加重。随机把患者纳入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2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及《壮医伤科学》[2]中梨状肌综合征诊断标准拟定:①大部分患者有过度旋转髋关节病史,部分有夜间受凉史;②臀部和下肢沿坐骨神经分布区有放射性疼痛,多发生于一侧臀腿部,可因受累或感受风寒湿毒或髋内旋内收而加重,严重者呈刀割样或烧灼样痛,大小便及咳嗽等至腹内压增高时疼痛加剧,甚者走路跛行;③臀部梨状肌处压痛,可触及条索状隆起的肌束或痉挛的肌肉,沿坐骨神经可有压痛;④直腿抬高试验在60°以内疼痛明显,大于60°时疼痛减轻,加强试验阴性;⑤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即髋关节内旋内收活动时疼痛加重。X线拍片检查无骨折、脱臼、骨质增生样改变。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自愿配合并能坚持治疗,年龄在15~65岁之间者。

  1.4 排除标准

  ①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髋关节骨折、脱位,或骨质增生样改变者。②外伤性坐骨神经损伤及原发性坐骨神经炎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有其他严重的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④无法坚持或不配合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壮医经筋疗法加药物竹罐拔罐方法,对照组采用水针疗法治疗。

  2.1 壮医经筋疗法

  2.1.1 壮医经筋查灶

  重点对腰部肌筋、腰三角肌筋、腰三横突、腰侧位深筋、上腰肋脊骨、肋骨小头、臀后三点(梨状肌点、臀中肌点、臀小肌点与骼胫束根)、腹部“缓筋”(足阳明经筋)、大腿后侧及小腿外侧等部位经筋进行检查,常见有梨状肌局部压痛点、敏感点、背三肌呈索样紧结、腰三角筋结、腹股沟及脐下外侧呈结块病灶,臀三点的三肌呈程度不同的结灶状态,大腿后侧与小腿外侧肌肉紧张等,这些阳性病灶类似于中医的“阿是穴”。结合现代医学方法检查可见直腿抬高试验、小腿外展试验、屈膝屈髋试验阳性。

  2.1.2 壮医经筋手法

  根据经筋查灶选定的部位运用理筋手法解除锁结,消除病灶。对腰、腹、臀、腿、踝、跖及足底进行全面理筋,重点对经筋痼结病灶进行多维手法解锁。施行经筋手法时按“点”、“线”、“面”顺序进行。即首先点按臀部最明显的痛点,使局部有酸胀、发热舒适感,为按“点”;第二为双手拇指相叠,用力深压并来回弹拨梨状肌,弹拨10~20次后,再按压痛点,即按“线”;第三为顺梨状肌纤维走向由外侧向内侧推按,同时对坐骨神经分布区域及病变影响区的病灶进行理筋,即按“面”;最后握住患肢踝部抖动下肢结束。每周3次,9次为1个疗程。

  2.2 壮医药物竹罐拔罐疗法

  2.2.1 药液及药罐制备

  取壮族民间验方(杜仲藤30 g,三钱三30 g,五爪风30 g,八角枫30 g,臭牡丹40 g,五加皮40 g,鸡屎藤30 g,四方藤50 g,宽筋藤50 g,透骨消50 g,苏木30 g,艾叶30 g,九节风30 g,两面针30 g,十八症30 g)加水5 000 mL,煮沸后将事先制备好的金竹罐(口径1~5 cm,长度10 cm)投入药液中同煮10 min左右,每剂药可使用3 d。

  2.2.2 选穴

  腰背部阿是穴、肾俞、臀部压痛点及下肢承扶、委中、殷门、承山、环跳、髀关、伏兔、足三里等。

  2.2.3 操作步骤

  以长镊子将药罐捞出,甩净水珠,趁热吸拔于选定的穴位,15~20 min起罐,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干净,用药巾湿热敷拔罐部位(药巾为消毒毛巾浸于热药液,取出拧半干而成)。重症者可于拔罐5 min后取罐,针刺放血,再行拔罐,方法如前所述。每周3次,每次15~20 min,9次为1个疗程。

  2.3 水针疗法

  取当归注射液2 mL、2%利多卡因2 mL、强的松龙5 mg,混合后以7号长针头注射于梨状肌局部压痛点,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

  3 疗效评定

  疗效标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臀部及腿痛消失,梨状肌无压痛,功能恢复正常;好转:臀及腿痛基本消失,梨状肌压痛减轻,但长时间行走仍有疼痛;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活动仍受限。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4 结果

  (见表1)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4 8,P&<0.05), 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167 6,P&<0.05)。

  5 讨论

  梨状肌综合征最主要的原因为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剧烈或不协调的运动可致梨状肌急性损伤,过劳、不恰当的体位使梨状肌处于经常、反复过度紧张、牵拉状态,可造成梨状肌的慢性劳损。当梨状肌受损时,充血、水肿、痉挛、肥厚的梨状肌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引起臀部和坐骨神经痛。中医学认为,该病多属足太阳经筋和足少阳经筋受损,表现为臀部及下肢足太阳经所过部位的疼痛。壮医认为,该病多由风寒湿毒内侵,或暴力扭、闪外伤,损伤臀部及下肢龙路、火路气机,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本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有效地消除梨状肌的无菌性炎症、充血水肿,解除对坐骨神经的压迫。中医治疗的原则为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壮医治疗的原则为疏通龙路火路气机、畅行气血,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运用壮医经筋疗法治疗本病,先行查灶确定病变所在,后予推按理筋解锁,可有效地解除梨状肌紧张、充血和水肿,疏通人体龙路、火路气机。壮医药物竹罐疗法能祛风除湿、活血舒筋、散寒止痛、通龙路火路气机。在拔罐时,除了负压吸拔的良性剌激外,拔罐部位药液被吸收,加上热敷作用,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改变局部充血状态,神经得到调节,促进代谢,改善神经营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3]。从本组观察结果看,壮医经筋疗法加药物竹罐疗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效果要优于单纯的水针疗法,虽然二者好转率相差无几,但经筋疗法组近期治愈率明显高于水针组,而无效率明显低于水针组。壮医经筋疗法和药物竹罐拔罐疗法均来自对壮族民间经验的总结,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4.

  [2] 瘳小波,钟远鸣.壮医伤科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222.

  [3] 黄汉儒,王柏灿,黄冬玲.中国壮医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1.86.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