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黑胆质性哮喘与ECP、IgE及FEV1的关系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2438 日期:2025-08-17 来源:论文网

   作者:克丽别娜·吐尔逊,哈木拉提·吾甫尔,热娜古丽·艾则孜

【摘要】 目的 探讨异常黑胆质性哮喘与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T-IgE)、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第1秒用力呼气流量(FEV1)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7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按维医体液论进行辨证分型,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30例,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46例,并与正常对照组89例进行对照,分别测定各组血清ECP、T-IgE、S-IgE、FEV1水平。结果 血清ECP、T-IgE、S-IgE变化在3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明显高于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P&<0.01),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FEV1水平变化在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明显低于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和对照组(P&<0.01),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也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的气道炎症程度更明显,阻塞情况更严重。

【关键词】 异常黑胆质;支气管哮喘;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免疫球蛋白E;第1秒用力呼气流量

  Key words:Abnormal Savda;asthma;ECP;IgE;FEV1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一种涉及多种炎症细胞相互作用,许多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哮喘反应是由于气道炎症反应的结果,肥大细胞则为原发效应细胞,而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为继发效应系统,这些细胞又可能释放大量炎性介质,激活气道靶器官,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微血管渗漏、黏液水肿、黏液分泌亢进的气道慢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

  维吾尔医学从系统出发结合局部微观对哮喘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有着自己独特的诠释。维医把哮喘疑难危重阶段归纳为“异常黑胆质”哮喘,哮喘一旦发展到“异常黑胆质”阶段,则预示着哮喘缠绵难愈,是哮喘中的重症。

  近年来,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血清总免疫球蛋白(T-IgE)及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S-IgE)作为判定哮喘炎症的严重程度及预后、预测疾病的发作、监测和指导抗炎治疗的指标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对新疆维吾尔族哮喘患者进行维医分型(分为异常黑胆质性哮喘和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以正常人群为对照,测定哮喘患者ECP、T-IgE、S-IgE及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流量(FEV1),以探究以上指标是否可作为判断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的补充指标,使维医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的诊断更加客观化,临床上更能准确把握。

  1 资料

  1.1 研究对象

  在新疆和田地区收集76例哮喘患者血样,其中男性27例,女性49例,年龄17~72岁,平均(38.35±9.17)岁,平均病程(13.35±9.72)年,其中69.73%(53/76)哮喘患者存在明确的过敏原,25%(19/76)患者有哮喘家族史,86.84%(66/76)有明确的夜间症状。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2003年)制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及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诊断分级标准[1]。参照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教材《维吾尔医诊断学》,由副主任医以上医师对其进行辨证分型,分为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30例,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46例(异常血液质性哮喘、异常黏液质性哮喘、异常胆液质性哮喘)。

  1.2 正常对照组

  健康成年人89名来自和田地区,其中男性41例,女性48例,年龄18~70岁,平均(38.12±8.23)岁。1个月内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胸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均无哮喘病史,哮喘病家族史及典型过敏史(包括湿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本组亲属中未问及有患哮喘病者。

  2 方法

  2.1 血清免疫球蛋白E的测定

  采用荧光酶联免疫法。取待测血清50 μL,加入到被特异性抗原包被过的经预洗的CAP中,37 ℃孵育后,洗去未结合的血清,加入β-半乳糖苷酶标记的抗IgE抗体,继续孵育后再冲洗,再加入底物4-甲基伞桂β-半乳糖苷,以终止液终止反应,并测定其吸光度(A)值。上述过程均在Uni CAP系统-100型(PHARMACIA)自动完成,所有试剂均由PHARMACIA公司提供。总IgE&>100 kU/L定为升高。
  
  2.2 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的测定

  血清ECP测定的方法、所用仪器及试剂来源均同血清IgE测定。其实验步骤为:将待测血清50 μL加入抗ECP结合的ImmunoCAP中,37 ℃孵育后,形成ECP-ImmunoCAP抗ECP复合物;再加入酶标记ECP抗体,再次孵育,进一步形成酶标抗ECP抗体结合病人ECP复合物;之后加入底物,产生酶催化荧光产物;再以终止液终止反应;然后测定荧光值。最后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血清ECP的含量(μg/L)。以血清ECP&>8 μg/L定为升高。

  2.3 肺功能的测定

  记录FEV1,仪器先预热,受检者取立位,与肺功能仪相连后,做最大吸气至肺总量(Total lung capacity,TLC)位后,屏气1秒,以最大力量、最快速度呼气至残气容积(Residual volume, RV),持续、均匀、快速呼尽,重复2次。

  2.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测定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多组样本间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异黑组):共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41岁,平均病程16年,其中17例存在明确的过敏原,5例有哮喘家族史,27例为重症哮喘,29例有明确的夜间症状。

  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非异黑组):共46例,男13例,女33例,平均年龄40.23岁,平均病程11年,其中36例存在明确的过敏原,14例有哮喘家族史,40例有明确的夜间症状。

  3.2 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血清总免疫球蛋白、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及第1秒用力呼气流量水平比较

  (见表1) 表1 哮喘患者与正常人血清ECP、T-IgE、S-IgE、FEV1水平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非异黑组比较,▲P&<0.01

  4 讨论
  
  维吾尔医学体液论认为,体液是人类生命及生理活动过程的基本物质,正常体液质分胆液质、血液质、黏液质和黑胆质四种。这4种体液质在人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机体的机能活动,保持内环境的稳定,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四种体液质在质和量上的动态平衡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保持健康的先决条件。体液超出在肝脏时的正常状态,在数量和质量上发生改变,成为对人体无益或有损的体液,称为异常体液。异常体液有4种:异常胆液质、异常血液质、异常黏液质和异常黑胆质。异常体液长期积聚,所致疾病长期不愈,在机体“热”的作用下,体液质“燃烧”继而“沉淀”,形成最终病理产物或表现形式——异常黑胆质体液。异常黑胆质作为黑胆质、胆液质、黏液质、血液质等体液“燃烧”的最终病理产物,如这些中间产物含量增多,沉积到呼吸道黏膜下组织中,并在此逐步浓缩,通过本身的刺激性作用,使支配支气管平滑肌的神经纤维受刺激而造成平滑肌不规则地收缩,引发哮喘病发作。它的出现代表着疾病的疑难和复杂,或者说代表着疾病向复杂的转归,是一种“恶化”的信号[2]。

  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嗜酸细胞已被公认是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标志,在变态反应和慢性炎症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嗜酸细胞释放的颗粒蛋白中,ECP和主要碱性蛋白(MBP)的毒性作用最强,而其中以ECP更加明显,并已证明哮喘的气道高反应性,血浆渗漏、腺体分泌亢进及黏膜上皮的损伤等病理变化,均与ECP有关[3]。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ECP水平显著高于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和正常人群(P&<0.01),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ECP水平也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表明异常黑胆质性哮喘与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的发生与ECP水平升高有关,且这种变化在异常黑胆质性哮喘更加明显。提示ECP是嗜酸性粒细胞活化的特异性指标,能反映气道炎症程度发生和发展,可以作为临床评价患者炎症反应的较好指标。

  IgE是哮喘发病的重要抗体,血循环中IgE水平与哮喘严重程度和气道高反应性相关。IgE产生后粘附于支气管黏膜下肥大细胞或血循环中的嗜碱性细胞的细胞膜上,使这些效应细胞致敏,当IgE与变应原结合,能激活效应细胞,产生细胞脱颗粒等生化效应,释放各种生物活性介质如白三烯等,引起气道平滑肌收缩、黏膜水肿和黏液分泌增加,导致气道狭窄和哮喘发作[4]。本研究发现,T-IgE含量、S-IgE阳性率在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提示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的发作与IgE关系密切,IgE介导的变态反应可能是形成异常黑胆质性哮喘慢性炎症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且S-IgE在异常黑胆质性哮喘中也有一定的作用;说明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的形成,后天的因素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

  FEV1既是容量测定,也是1秒钟内的流量测定,后者临床应用较广,哮喘发作期患者由于气道阻塞,呼气时间延长,故FEV1减低[5]。我们发现,FEV1在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明显低于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也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以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降低最明显。也就是说,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气道阻塞最重,病情也最明显。由此我们推测,能否将FEV1的测定作为判断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的辅助指标。

参考文献


[1] 艾尼瓦尔·卡德尔,哈木拉提,庞辉群,等.新疆维族夜间哮喘发作期患者维吾尔医辨证分型特点分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0,6(4):29.

  [2] 哈木拉提·吾甫尔,阿不都热依木·玉素甫.维吾尔医气质、体液论及其现代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3-56.

  [3] Busse WW, Coffman RL, Gelfand EW, et al. Mechanisms of persistent airway inflammation in asthma:a role for T cells and T-cell products[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5,152:388-393.

  [4] Woodfolk JA, Sung SS, Benjamin DC, et al. Distinct human T cell repertoires mediate immediate and 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 to the Trichophyton antigen, Tri r2[J]. J Immunol,2000,165:4379-4387.

  [5] Alimam MZ, piazza FM, Selby DM, et al. Muc-5/5ac mucin messenger 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is a marker of goblet cell metaplasia in murine airways[J]. Am J Respir cell Mol Biol,2000,22(3):253-260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