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先兆流产 肾虚 益肾安胎方
1996年7月-2006年6月,笔者采用自拟益肾安胎方治疗肾虚型先兆流产患者12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为汕头市澄海区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和住院确诊的先兆流产患者。诊断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相关标准。共126例患者,年龄20~40岁,平均30岁,其中20~30岁69例,&>30~40岁57例;20~30岁有自然流产史15例,30岁以上有自然流产史40例,有习惯性流产史9例,有不良妊娠史(人工流产、药物流产、死胎、宫外孕)44例。辨证属于肾虚型,其中腰酸腹痛,或伴有阴道少量出血,畏寒肢冷,面色晦黯,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迟属偏肾阳虚者72例;腰酸腹痛,或伴有阴道产量出血,手足心热,面赤唇红,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滑而数属偏肾阴虚者54例。
2 治疗方法
予黄体酮20 mg,每日肌注1次;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2 000 U,隔日肌注1次。治疗2周。在此基础上予自拟益肾安胎方。药物组成:菟丝子12 g,桑寄生15 g,续断15 g,阿胶(烊)15 g,白术12 g,黄精12 g。偏肾阳虚者加黄芪15 g、党参15 g、巴戟天10 g、补骨脂10 g;偏肾阴虚者,加枸杞子15 g、生地黄15 g、墨旱莲15 g、山茱萸10 g;兼阴道出血量多者,加熟地黄9 g 、仙鹤草12 g、墨旱莲12 g;兼腰酸剧者,加杜仲12 g、狗脊12 g;兼小腹空坠胀痛者,加升麻9 g、白芍9 g;口干咽燥者,加山茱萸9 g、玄参9 g;恶心、呕吐者,加陈皮6 g、姜半夏6 g、生姜6 g、淡竹茹9 g;心烦少寐加太子参12 g 、五味子9 g;气滞者,加紫苏梗12 g、砂仁6 g。每日1剂,取汁400 mL,分2次早晚口服。症状未消除或既往有自然流产史或习惯性流产者一般建议用药至妊娠3月以上。保胎期间禁性生活,避免过度劳累,防止外伤,有阴道出血者应卧床休息。
3 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5 d后阴道出血停止,小腹疼痛及腰酸胀痛等症消失,B超检查子宫大小、胚胎发育与孕周相符,基础体温保持黄体期水平,孕12周时胎儿发育正常;显效:治疗7 d后阴道出血停止,小腹疼痛及腰酸胀痛等症明显减轻,B超检查子宫大小、胚胎发育与孕周相符,基础体温保持黄体期水平,孕12周时胎儿发育正常;有效;治疗10 d后阴道出血停止,小腹疼痛及腰酸胀痛等症减轻,B超检查子宫大小、胚胎发育与孕周相符,基础体温保持黄体期水平或有波动,孕12周时胎儿发育正常;无效:治疗后阴道出血10 d内未止,小腹疼痛及腰酸胀痛等症无减轻或有加重。
转贴于4 结果
经治疗126例患者,痊愈91例,显效20例,有效6例,9例保胎失败,总有效率92.85%。
5 讨论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主藏精而系胞胎,胎孕初成,赖先天肾精滋养和肾气的巩固。因此,先兆流产主要是由于肾虚胎失所系,气血亏虚、冲任不固所致。任脉亦主胞胎,肾气虚则任脉阴精不足,若素体肾虚,或房劳伤肾,肾阴耗伤,冲任失养;或肾阳亏弱,无以生养胎气,冲任不固,胎失所系而引起胎动不安、滑胎、小产。据此,笔者自拟益肾安胎方,根据兼证加减治疗,获得一定的疗效。
益肾安胎方中菟丝子补肝肾、益精血、强腰膝、固下元,温而不燥,为补肾安胎之圣药;配桑寄生、阿胶,加强益肾养血、固肾安胎之功;配伍白术、党参健脾益气,以助化源;黄精滋阴填髓。全方配伍,使肾气充盛,脾气强健,冲任固实,胎有所系,自无流产之虑。另值得注意的是,保胎过程中应该密切观察β-HCG变化,B超监测胚胎发育情况,及时判断转归,对先兆流产患者,应及早处理,以免影响受孕。
【参考文献】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253-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