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胆汁反流性胃炎 四逆散 针灸疗法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属中医“胃脘痛”、“嘈杂”等范畴。自1998年起,笔者运用四逆散配合针灸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4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来自广东医学院门诊部,将其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21~62岁,平均37.24岁;病程2~12年,平均5.3年。对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19~61岁,平均38.14岁;病程1.5~14年,平均5.7年。2组患者的胃镜检查均可见胆汁反流及胃黏膜呈急性活动性炎症。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1]:①持续性中上腹饱胀或钝痛、烧灼痛、嗳气、泛酸、恶心或吐苦水;②胃镜检查可见幽门有胆汁反流或胃黏液呈黄色;③镜下见浅表性胃炎或伴食管下段、胃黏膜充血糜烂。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1]中的肝胃不和证型标准。主症:①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②嗳气频繁;③嘈杂泛酸;④脉弦。次症:①胃镜示胃黏膜急性活动性炎症;②胆汁返流;③舌质淡红,苔薄白。具备主症3项加次证1项,或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2项,证型即可确定。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①予四逆散加减(柴胡、枳实各6 g,白芍10 g,甘草6 g),胃脘胀甚者加木香、香附各10 g;痛甚者加金铃子、延胡索各10 g;呕吐明显加姜半夏10 g、代赭石20 g;气虚乏力加党参、白术、黄芪各10 g;挟瘀血者加丹参、蒲黄各10 g;泛酸者加乌贼骨20 g、浙贝母10 g。每日1剂,水煎分3次饭后温服。②针灸疗法:取足三里、太冲、脾俞、胃俞、肝俞、胆俞。胃络瘀阻加膈俞、血海。手法均为平补平泻,每次留针30 min,每日1次。
对照组:予吗丁啉,每次10 mg,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口服;雷尼替丁每次150 mg,每日2次早晚口服。
2组均以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停药半年后随访统计复发情况。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1]拟定。痊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复查胃镜胆汁反流消失,食管下段或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复查胃镜胆汁反流明显减少,食管下段或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好转;有效:症状、体征改善,复查胃镜胆汁反流减少,食管下段或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减轻或无变化;无效:症状、体征、黏膜组织学无改变或加重者。
3.2 临床疗效
治疗组32例中,痊愈13例,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3例,痊愈率为40.6%,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32例中,痊愈8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4例,痊愈率为25.0%,总有效率为87.5%。2组临床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
3.3 2组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见表1)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例(略)]注:2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
3.4 复发情况
治疗组复发(停药半年内症状、体征又复发或加重)者4例,占总有效率的13.8%,对照组复发者13例,占总有效率的46.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37岁,2003年5月12日初诊。患者胃脘部胀痛反复发作3年。近2个月来,因情志不遂,加之饮食不慎,胃脘胀痛又作,痛连两胁,并放散至背部。伴有嗳气频繁,嘈杂,口苦纳少,时有呕吐苦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1周前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辨证为肝胃不和。治宜疏肝利胆、理气和胃止痛。处方:柴胡、枳实各6 g,白芍、金铃子、延胡索各10 g,春砂仁(后下)6 g,乌贼骨20 g,炙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分3次饭后温服。针灸取穴:足三里、太冲、脾俞、胃俞、肝俞、胆俞。手法为平补平泻,每次留针30 min,每日1次。治疗7 d后胃脘疼痛、嗳气明显好转,口苦及呕吐等症状减轻。宗上方加减治疗1个月,胃痛、嘈杂、口苦及呕吐等症状消失,纳食基本正常。复查胃镜,未见胆汁反流,胃黏膜炎症基本消失。随访2年,胃痛未发。
5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多与肝、胆、脾、胃等脏腑及经络功能失常有关。脾胃居于中焦,主司受纳消化功能,而这一过程有赖于肝之正常疏泄,借肝气之疏泄,胆汁随胃气下行顺降入肠以利消化。若忧思恼怒、情志失畅等因素,使肝胆失于疏泄,脾胃升降失常,胆液不循胃气下降肠腑助消化,反上逆于胃而表现出胃脘胀痛、嗳气、恶心呕吐、胃灼热感、嘈杂泛酸之症。四逆散功能疏肝解郁、和胃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具有抗肝损伤、利胆、镇痛、兴奋胃肠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和胰蛋白酶、抗溃疡等作用。白芍对机体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巨噬细胞功能均有调节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对消化系统溃疡有防治作用。枳实能兴奋胃肠平滑肌,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加有力,能使胆囊收缩,奥狄氏括约肌张力增加,用治胆汁反流性胃炎。甘草有抑制胃酸分泌、抗胃溃疡、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的作用[2]。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主治脾胃病变。取足厥阴肝经的太冲穴以疏肝理气。脾俞、胃俞、肝俞、胆俞是脾、胃、肝、胆等脏腑之气分别输注在背部的相应部位,针剌上述穴位可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失调、阴阳失衡,使脾升胃降,各施其职,使肝气疏泄条达,胆汁排泄正常,原有紊乱的胃肠功能得以恢复到阴平阳秘状态。本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四逆散配合针灸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且复发率低。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5):314-317.
[2] 王再谟,傅荣周,唐章全.现代中药临床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358,235,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