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加味补阳还五汤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为代谢紊乱、脂质代谢障碍、糖化血红蛋白形成等引起血液流变学改变,致微循环障碍,从而导致周围神经代谢异常,引起运动、感觉或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笔者运用加味补阳还五汤配合常规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的诊断标准及相关文献规定确诊,即糖尿病基础上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四肢疼痛,肢端感觉异常,如麻木、灼热、冰凉或蚁行感,痛温觉减弱,跟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同时排除由大血管病变、免疫性、外伤性及其他神经疾病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 共选择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37~78岁,平均(54.3±4.9)岁;糖尿病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0年。对照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35~80岁,平均(55.1±5.1)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20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组病例均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并予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内服加味补阳还五汤。处方:黄芪50 g,赤芍20 g,川芎15 g,当归尾20 g,地龙10 g,桃仁15 g,红花15 g,细辛3 g,桂枝10 g,全蝎10 g。每日1剂,水煎取汁约200 mL,分早晚2次服。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12 500 μg肌注,每日1次;维生素B1每日100 mg,分3次口服。2组疗程均为30 d。
3 临床疗效
3.1 疗效标准
显效:麻木、疼痛、肢体异常感觉消失或基本消失,腱反射恢复正常,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显著改善;有效:自觉麻木疼痛减轻,痛温觉较前好转,跟膝腱反射较前改善,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有所改善;无效:自觉麻木疼痛无改变,痛温觉及跟膝腱反射无好转,神经传导速度无改善。
3.2 2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见表1)表1 2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 2组治疗前后神经电生理变化比较
(见表2)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电生理变化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3.4 不良反应
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主观不适。治疗前后查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发现有异常改变。
4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2型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甚至为有些糖尿病患者的首发症状。从发病机制来看,由于神经滋养血管和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小板聚集造成血栓形成,神经组织缺血缺氧,之后神经纤维轴索髓鞘变性,从而导致神经传导障碍,因此,改善微血管循环及神经缺血缺氧状态是治疗的重点。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但该病病变发展缓慢、病程长,其发病机理与痹证有明显区别。其病机为消渴日久,阴津耗损,气血亏虚,血脉瘀滞,脉络不通,筋脉失养而成。治疗应以补气活血、舒筋通络为主。方中重用黄芪补中益气,气行则血行;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尾养血活血、舒筋活络;鸡血藤补血通经;桂枝、细辛温经通脉,善祛血中之寒;地龙、全蝎等虫类药物为血肉有情之品,能祛风通络止痛、濡养筋脉。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舒筋活络之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益气活血类中药能改善微循环,软化血管,增强血管通透性,改善糖尿病患者血循环及血管神经功能,使损伤的神经细胞修复,增加神经传导速度。本观察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基础上,应用加味补阳还五汤,其综合疗效及神经电生理指标均较对照组有优势。
【参考文献
】
[1]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26,138.
[2] 陈红霞,魏 华,冯维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临床特点及相关性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