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脑卒中尿失禁;醒脑开窍法;针灸疗法
脑血管疾病目前是病死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大约90%的患者在脑卒中发生后出现包括尿失禁在内的后遗症。脑卒中早期恢复期尿失禁的发生率大约为51%~83%,随着时间的推移,尿失禁的发生率会逐渐下降。脑卒中后长期随访资料显示,尿失禁持续存在者占15%[1]。2001-2005年,笔者采用醒脑开窍法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60例患者均为本院脑科住院或门诊患者,全部入选病例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并行神经泌尿系统的全面评估。脑卒中后最少每日尿失禁1次以上,并伴有尿急、尿频等症状。确诊为脑梗死126例,脑出血34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2]。 排除标准:①意识不清者;②合并心、肝、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者及精神病患者;③尿路结石、肿瘤、泌尿系感染、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而致的尿急、尿频、尿失禁;④未按规定进行计划治疗而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定者。1.2 一般资料 1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0例,男56例,女44例;年龄38~83岁,平均(56±6.1)岁;脑梗死84例,脑出血16例;额叶病变40例,颞叶病变30例,顶枕叶病变20例,脑干病变10例;病程最短5 d,最长30个月;2次以上(含2次)卒中发作者62例,首次发作者38例。对照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40~75岁,平均(57.6±4.7)岁;脑梗死50例,脑出血10例;额叶病变24例,颞叶病变21例,顶枕叶病变9例,脑干病变6例;病程最短6 d,最长32个月;2次以上(含2次)卒中发作者36例,首次发作者24例。以上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西医常规及康复治疗。对照组选用阿米替林(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12.5 mg,每日2次,口服,1个月后评价疗效。治疗组患者均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 h,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时接受针灸治疗。取穴:百会、合谷、三阴交、气海、关元、阴陵泉。操作方法:患者取平卧位,用32号1.5寸毫针,取百会穴,根据病灶部位选择针刺方向,如病灶在额叶,横刺向前进针0.5~1寸;合谷,直刺进针0.5~1寸,使针感向上扩散;三阴交,呈45°向上斜刺进针0.5~1寸,使针感向上扩散;阴陵泉,用32号3.5寸毫针直刺进针2.5~3寸。以上4穴均用呼吸补泻法。在气海、关元,用30号2寸毫针向下斜刺1~1.5寸,使针感达外阴部,选用旋刮法加强针感扩散。以上穴位停止运针后再用艾条行温和灸,每穴10 min,留针30 min。上述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2 d进行下1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4 观察指标
采用统一表格记录患者每日尿失禁的次数及多少,有无尿意,2次排尿间隔时间,排尿量及膀胱内有无残余尿。
1.5 疗效标准
痊愈:小便有尿意,并能自行控制,2次排尿间隔2 h以上,每次尿量达400 mL;显效:小便时有尿意,基本上能自行控制,2次排尿间隔在2 h,每次尿量不足400 mL;有效:小便偶有尿意,但有时不能自行控制者;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者[3]。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
转贴于2 治疗结果
治疗组100例中痊愈41例(41.0%),显效39例(39.0%),有效16例(16.0%),无效:4例(4.0%),愈显率为80.0%,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60例中痊愈19例(31.7%),显效16例(26.7%),有效13例(21.7%),无效12例(20.0%),愈显率为58.3%,总有效率为80.0%。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中风后二便失禁,其病位在脑,病机为脏腑失养,髓海不足,痰瘀互结。中风后尿失禁,乃大脑元神失控所致。所以采用醒脑开窍法,“制其神,令气易行”,醒神御气,意在“主明则下安”。
百会穴是三阳五会,总督一身之阳,其脉上达于脑,下连足太阳膀胱经,具有升举收摄之效,针刺时向前后左右透刺,从解剖学上看,其下为大脑皮层的旁中央小叶,可以兴奋调节大脑高级排尿中枢的功能;合谷是手阳明之脉所过为原,《灵枢·九十二原》所说,“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阴陵泉为足太阴之脉所入为合,有清利湿热、利水道作用,《素问·咳论》“治腑者,治其合”;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处,通调三阴经气以运行下焦,有疏肝益肾功能,肝为将军之官,主谋略,主疏泄,与肾同源,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肝主筋,小便失禁也是由于膀胱之经筋松弛;关元为足三阴、任脉之会,又为小肠之募穴,与气海合用可补肾气,振奋膀胱气化功能,针刺关元、气海治疗尿失禁还取其近治作用。中医学认为膀胱实则闭塞,虚则遗溺,治疗根据“遗溺则补之”(《灵枢·本腧》)的原则,配合艾灸。以上诸穴合用,达到醒脑开窍控尿目的。观察期间,治疗组未发现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对照组服药后有口干、便秘的不良反应,伴前列腺肥大者有3例出现尿潴留。
【参考文献
】
1] 郭应禄,杨 勇.尿失禁[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69.
[2]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 崔玉莹,邹淑凡,包 舰.头针、艾条灸治疗中风患者48例临床报告[J].针灸临床杂志,1996,1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