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糖尿病;并发症;膀胱病;健脾益肾汤
1999年2月-2005年9月,笔者运用中药健脾益肾汤治疗糖尿病性膀胱病52例,并与单纯西药弥可保治疗的34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86例患者均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有关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并参照《实用糖尿病学》[2]有关糖尿病膀胱功能异常的诊断标准。①均为2型糖尿病;②自觉症状:排尿时间延长,尿流变细、变缓,排尿困难,淋沥不尽,少数患者伴有尿失禁;③经检查排除前列腺肥大、尿路梗阻和外伤性所致的排尿异常;④B超测定残余尿量&>100 mL。1.2 一般资料 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49~70岁,平均61岁,病程5~10年,平均6.4年;治疗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49~72岁,平均60.5岁,病程6~10年,平均6.7年。2组病例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3 治疗方法 2组均予糖尿病饮食控制,胰岛素皮下注射或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治疗组口服健脾益肾汤。基本方:党参10 g,白术10 g,黄芪15 g,肉桂3 g,桂枝9 g,熟地黄12 g,山茱萸9 g,泽泻9 g,茯苓12 g,升麻6 g,柴胡6 g,车前子9 g。如腑气不通者加大黄、枳实;有感染者加黄柏、蒲公英。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对照组口服弥可保[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产品,批号:国药准字h30030812]0.5 mg,每日3次口服。鼓励患者定期排尿,无论有无尿意,每隔3 h排尿1次,有严重尿潴留或尿失禁者留置导尿管。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恢复自主排尿,自觉症状消失,空腹血糖正常,B超测定残余尿量≤100 mL;显效:能恢复自主排尿,自觉症状消失,空腹血糖基本正常,B超测定残余尿量≤100 mL;有效:临床表现与上述理化检查中的1项或2项明显好转,但未达到显效标准;无效:临床表现与上述理化检查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2 结果
(见表1、表2)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下同)。表2 停药3个月后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略)]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55岁,2001年5月20日初诊。糖尿病史7年余,平常予以美吡哒、美迪康等口服降糖药治疗,服药不甚规则,且饮食控制不佳,空腹血糖控制在8.25~12.38 mmol/L。近1年来,小便点滴,排出困难,畏冷,大便溏,诊查:神疲气弱,腰酸膝软,面色苍白,脉沉细,舌苔白。空腹血糖11.56 mmol/L,餐后2 h血糖17.8 mmol/L,B超测定残余量150 mL。诊断为糖尿病性膀胱病,证属脾肾阳虚,治宜健脾益肾。药用茯苓12 g,山茱萸9 g,熟地黄12 g,泽泻9 g,肉桂2 g,车前子9 g,补骨脂9 g,党参12 g,附片4 g,山药12 g,牡丹皮3 g,牛膝4 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内服。同时正规服用降糖药控制血糖,并嘱注意饮食控制,配合治疗。治疗2周后自觉症状好转,小便已利。继以原方辨证加减治疗2周后临床体征显著缓解,无小腹胀痛,小便如常。B超测定残余尿量&<100 mL,停药后3个月,随访诸症未见复发。
4 讨论
糖尿病性膀胱病又称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是由于支配膀胱的神经受损及膀胱逼尿肌病变而致尿频、尿急、尿流变细变缓、排尿困难、尿淋沥不尽、下腹胀满不适等症。一般好发于糖尿病病史较长、年龄较大且血糖控制不佳者。
糖尿病性膀胱病属于中医学“癃闭”范畴。中医学认为,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之枢纽,消渴体弱,脾虚不能升清,浊阴不降;体弱致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谓“无阳则阴无以生”,致膀胱气化无权,而溺不得生;致肾阴不足,所谓“无阴则阳无以化”,乃致水府枯竭而无尿。故应以健脾益肾为法。健脾益肾汤方中党参、白术、茯苓、黄芪、柴胡、升麻补中气,升清气,脾气升清则浊阴下降;肉桂温补命门以助气化;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肾阴以助生化之源;桂枝以温通经脉;车前子、泽泻以通利水道。诸药合用,标本兼治,从而使膀胱气化功能恢复,小便通畅。
参考文献
1] 钱荣立.糖尿病临床指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14-218.
[2] 张蕙芬.实用糖尿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98-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