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锡凤,王静怡,乔明琦,张惠云
【关键词】 肝气逆证;经前期综合征;经前平胶囊
经前平胶囊是山东中医药大学开发的中药新药,是在经前平颗粒的基础上改进制备工艺的新制剂。主要功效为平肝理气、调畅情志,用于治疗妇女经前期紧张综合征(PMS)肝气逆证。笔者对经前平胶囊与经前平颗粒两种平肝理气的药物进行比较,观察其在制药工艺改进后的疗效变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生部药政局(98)ZL-065号批文,山东省卫生厅(1998)鲁卫药临字第57号批件,我们在济南市中心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于1998年9月-1999年4月对其进行了Ⅱ期临床试验,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现将临床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标准:①月经来潮前7~14 d,全身无力,易疲劳,精神紧张,忧郁,烦躁,失眠,头痛,乳房胀痛,钝性腰背痛及盆腔沉重感,浮肿,体重增加,胃肠功能紊乱,随月经周期性出现,行经后即消失;②基础体温测定,可有黄体期缩短,排卵后体温上升缓慢或不规则;③内分泌测定,可有雌激素、孕激素比值升高,体内雌激素过多或相对过多。 肝气逆证辨证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并结合我们前期研究结果制定:肝气逆证系指肝气偏盛疏泄太过而产生的以肝的功能亢奋为特点的证候。主症:①经前烦躁易怒,甚则无端发火;②乳房胀痛;③头痛。次症:①失眠多梦;②小腹胀或痛;③胃脘胀痛或恶心呕吐;④精力不集中,工作理家能力下降;⑤舌质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诊断:具备主症第1、2项及次症任何2项即可作出诊断。1.2 纳入病例标准 符合上述病、证诊断标准者及合并乳腺增生或痛经但以本病证为主的可纳入试验病例。后二者需做出西医明确诊断,并注意严格控制可变因素。
1.3 排除病例标准
①明显兼挟与合并症者,及以乳腺增生与痛经为主症者,并发痛经者经检查证实由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肿瘤所致;②年龄18岁以下或40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合并有心血管、肾脏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1.4 一般资料
41例患者来源于济南市中心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门诊,均符合纳入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1例,对照组20例。对2组病例年龄、婚否状况、病情分级、病程、症状积分,以及基础体温、黄体期、性激素水平,进行治疗前χ2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经前平胶囊(山东中医药大学实验药厂生产,批号980702),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对照组:经前平颗粒(山东中医药大学实验药厂生产,批号980702),口服,每次15 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疗程:全部病例均从经前10 d开始服用,10 d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2个月经周期。
3 观察项目与方法
①临床症状、体征观察:记录治疗前、后PMS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如经前烦躁易怒、乳房胀痛、头痛、舌象、脉象、月经周期、体重,以及基础体温测定等,每个月经周期记录1次,直至随访结束。②中医证候、症状计分:对PMS肝气逆证每一症状、体征,由轻至重按0、2、4、6的4个等分值划分。每个月经周期记录1次,随访病例记录至随访结束。症状积分累加为证候积分,记录同上。③对治疗后临床痊愈、显效及有效的患者,随访3个月经周期,观察是否复发。
统计学方法:疗效比较应用Ridit分析;记数资料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
4 结果
4.1 疗效标准
4.1.1 中医证候疗效
根据积分法判定中医证候疗效。疗效指数(n)=(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临床痊愈:n≥90%;显效:60%≤n≤89%;有效:30%≤n≤59%;无效:n&<30%。
4.1.2 单项症状疗效
痊愈:症状消失;显效:症状明显好转,由+++→+;有效:症状好转,由+++→++,或++→+;无效:症状无变化,或减轻不明显。
4.2 2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例(略)]注:2组比较,经Ridit分析,P&<0.01。
4.3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
(见表2)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4.4 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见表3)表3 2组患者治疗后各项中医症状疗效比较(略)
5 讨论
PMS近年倍受国际医学界重视,其主要因为妇女月经前出现精神情绪、躯体功能及行为的异常改变。其发病率较高,国内外资料显示约40%~90%育龄期妇女罹患此病[3-5]。国外和国内对PMS各症、征出现频数统计分析表明:经前情绪激动、烦躁发火、乳房胀痛、头痛及小腹胀气、工作效率下降、孤僻不愿见人等是位于前列的几大症状,而其中经前烦躁易怒、乳房胀痛、头痛等肝气逆证更是在PMS症状群中占有较大的比例[6]。我们前期对PMS证候分布流行病学调研显示:肝气逆证占PMS 58.9%,是其主证;而肝气郁证才为27.5%,为其常见证[7]。
我们认为,对于PMS肝气逆证的治疗宜平肝理气。本试验设经前平颗粒为对照组,经前平胶囊为治疗组,结果证明,经前平胶囊对PMS肝气逆证证候疗效、主症疗效显著优于经前平颗粒。证明了经前平颗粒在提高了制药工艺后,疗效也得到了提高。
肝气逆证是因肝气偏盛,疏泄太过所致以肝功能亢奋为特点的始发证。精神情志刺激为其主要发病诱因,经前体内“气血潜在不畅”(甲状腺素T3偏低,性激素E2、P分泌峰缺如)为其内在发病基础,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致使肝气偏盛,疏泄太过。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条畅情志,疏泄太过则气机上逆,故经前情绪激动,急躁易怒,甚则无端发火,扰魂则失眠多梦;肝的经脉抵小腹,布胸胁,肝疏泄太过,气逆于本经,故乳房胀痛,甚则不敢触衣,头痛,腹胀;气机亢逆故烦躁不安,工作效率下降;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可见恶心,甚则呕吐;月经多提前,脉象多弦,为肝疏泄太过之见症;证在气分,寒热不显,故舌苔薄白或薄黄。以上见证系由肝气偏盛,疏泄太过,气机亢逆所致,故立平肝理气、条畅情志为治。法取《内经》“上者下之,惊者平之”、“肝苦急,急辛以补之,酸泻之,苦收之”之义。疏泄太过,气机亢逆,不宜一味辛散疏肝,法当平肝理气,以抑其太过之势,顺其条达之性。头、乳房、小腹胀痛为其主症,故佐以除胀止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7.1-2.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3-65.
[3] 张德利,刘志超,梁玉涛,等.467名女学生个性心理特征与经前期综合征调查[J].泰山医学院学报,1999,20(4):321-322.
[4] Derman O, Kanbur NO, Tokur TE, et al. Premenstrual syndrome and associated symptoms in adolescent girls[J].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2004,116(2):201-205.
[5] Hsiao MC, Liu CY, Chen KC,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women seeking treatment for premenstrual syndrome in Taiwan[J].Acta Psychiatr Scand,2002,106(2):150-154.
[6] Uriel Halbreich. The etiology, biology, and evolving pathology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s[J].Psychoneuroendocrinology,2003,28:60-64.
[7] 乔明琦,张珍玉.经前期综合征证候分布规律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3(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