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大军,苑惠清,刘红旭
【关键词】 温肺平喘汤;支气管哮喘;冷哮证;一氧化氮;内皮素
笔者自拟温肺平喘汤治疗急性发作期轻、中度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为冷哮证患者30例,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均为2004年6月-2005年6月本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共计60例。临床诊断均为急性发作期轻、中度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属冷哮证。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分为温肺定喘汤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简称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1~64岁,平均(41.2±4.25)岁;轻度12例,中度18例。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0~62岁,平均(40.8±3.75)岁;轻度13例,中度17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程度、既往史等基线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依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1]中的急性发作期轻、中度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冷哮证的诊断标准。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全部入选患者均给予静脉点滴氨茶碱,0.5 g/d,口服茶碱缓释片0.2 g,每日2次;吸入糖皮质激素(普米克都保,400~600 μg)及长效β2激动剂(奥克司都保,9~18 μg/d);有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组同时给予温肺平喘汤口服,方剂组成:麻黄10 g,厚朴10 g,荆芥穗15 g,干姜10 g,细辛3 g,乌梅6 g,苦杏仁10 g,桂枝10 g,茯苓30 g,紫菀10 g,款冬花10 g,半夏10 g。本院中药煎药室采用全自动煎药机代煎,200 mL/包,每次1包,每日2次。2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
2.2 观察指标与方法
观察治疗前后喘息、咯痰、咳嗽、胸膈满闷、哮鸣音等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治疗前后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ET)。ET测定:空腹采静脉血2 mL,测定按ET放免药盒(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操作程序进行。NO测定:空腹采静脉血2 mL,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操作按药盒(晶美生物工程北京有限公司提供)操作程序进行。
2.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x±s表示,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统计采用χ2检验。所有资料均运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疗效观察
3.1 症状积分标准
以积分法评定疗效,计分方法按照《中药新药治疗哮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支气管哮喘的症状分级量化标准,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1、2、3分。
3.2 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转贴于3.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下同)。
3.4 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
(见表2)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比较(略)
3.5 2组治疗前后血清一氧化氮、内皮素的变化
(见表3)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NO、ET变化比较(略)
4 讨论
哮病在发作期主要是宿痰伏肺,遇外邪、饮食、情志等引触而致痰阻气道,肺失宣降,气道挛急,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正如巢氏《诸病源候论》所言“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吴氏等[3]临床观察536例哮喘患者后认为寒型占86%,其中反复发作多属虚寒型;热哮型亦是因寒邪郁而化热,或寒邪与痰饮互结日久化热,而单纯“阴虚内热型”极少,因此指出温阳法是治疗本病的大法。以温肺化饮法和温补脾肾法治疗哮喘,发作期温肺化饮治其标;缓解期温补脾肾治其本。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哮病之人多有恶寒、怕冷、背寒、小便清长甚至遗尿等特点,也对寒型为主深有同感,遂拟温肺平喘汤治疗哮病冷哮证。方中麻黄辛、微苦、温,入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的作用;桂枝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的作用,两药既能宣肺解表散寒,又能温胸阳、化寒饮,共为君药。荆芥穗辛、温,入肺、肝经,具有祛风解表的作用,能协助麻黄宣肺解表为臣药;厚朴苦、辛、温,入脾、胃、肺、大肠经,具有燥湿散满、行气降逆的作用;杏仁甘、苦、温,入肺、大肠经,具有止咳定喘、润肠通便的作用;厚朴、杏仁佐麻黄下气定喘,解除肺气壅滞的咳逆气喘共为臣药。干姜辛、温,入心、肺、脾、胃、肾经,具有温中回阳、温肺化痰的作用;细辛辛、温,入心、肺、肝、肾经,具有发散风寒、温肺化饮的作用,细辛入少阴经,能够祛在下、在里的寒水之痰,而它又是辛热之品,能够发散水中之寒,干姜主要用来温脾阳,暖肺气,合细辛有助于祛水饮,两药协同桂枝温阳化饮共为臣药。紫菀辛、苦、温,入肺经,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款冬花辛、温,入肺经,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两药具有加强止咳平喘的作用为佐药。半夏辛、温,入脾、胃经,具有燥湿化痰的作用;茯苓甘、平,入心、肺、脾、胃、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中的作用,两药合用能加强降逆逐饮的功效为佐药。乌梅酸、平,入肝、脾、肺、大肠经,具有敛肺的作用,防止阳气耗散和肺气受伤,亦为佐药。总之,诸药合用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的作用,既针对哮病内伏之宿痰及其虚寒体质,以期治病求其本,又能解除侵袭困表,影响肺之宣肃的外寒。所以能明显缓解哮病急性发作期冷哮证的喘息、咳嗽、咯痰及胸膈满闷等症状,并能缓解哮鸣音。
NO是非肾上腺能非胆碱能(NANC)神经介质之一,而NANC是人类气道扩张的唯一神经机制,具有诱发支气管收缩和扩张的双向作用[4]。NO对哮喘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可以调节气道平滑肌张力;另一方面,NO大量产生又可加重气道组织损伤[5]。不可否认,NO是支气管哮喘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且可反映支气管哮喘的严重程度。ET是目前发现最强的支气管收缩活性物质[6],呼吸系统有广泛的ET和ET受体分布,对肺通气功能和循环变化有重要调节作用[7],ET升高可诱发前列环素、15-脂肪氧合酶及氧自由基等形成增加,损伤肺上皮细胞、使炎性细胞聚集、分泌多种炎性介质而诱发加重哮喘[8]。本研究结果显示,温肺平喘汤能明显降低哮喘急性发作期升高的NO与ET,使二者达到新的平衡,说明该方明显改善哮病急性发作期冷哮证的喘息、咳嗽、咯痰及胸膈满闷等症状,并能缓解哮鸣音的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NO和ET,从而缓解气管痉挛、减少液体渗出、改善失调的通气血流比例而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哮喘学科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3):132-138.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0-66.
[3] 张天嵩,吴银根.温阳法分期治疗哮喘学术特色探析[J].中医函授通讯, 1999,18(6):3-5.
[4] Belvisi MC, Stretton CD, Yacoub M, et al. Nitricoxide is the endogenous neurotransm itter of bronchodilator nerves in humans[J].Eur J Pham aco,1992,210:221-222.
[5] 朱元珏.一氧化氮已成为当前的一个医学研究热点[J].中华内科杂志, 1995,34(1):5-6.
[6] Uchida Y, Ninamiyah, Saotome M, et al. Endothlin, a novel vasoconstrictor peptide,as potent bronchoconstrictor[J].Eur J Pham aco,1988,154:227-228.
[7] 罗自强,孙秀泓,秦晓群,等.内皮素-1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表面活性物质合成的调控[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9,24(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