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针刺;手法;卒中后抑郁症
卒中后抑郁症(PSD)是指卒中发生后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及睡眠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症候群,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中风后抑郁症约占中风患者的1/3[1]。笔者针刺百会、太阳治疗PSD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根据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中的诊断标准,选择2004年10月-2005年5月本院神经内科和针灸科住院患者共120例,病程30~180 d。全部病例均经CT或MRI确定脑卒中,其中出血54例,梗死66例;病变在左半球者72例,右半球者4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CCMD-Ⅱ-R)和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的抑郁症诊断标准。Zung自评抑郁量表[3]评分均≥40分。
1.2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盲法将120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针灸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针灸治疗组60例,男22例,女38例;年龄48~77岁,平均(62.6±3.6)岁;治疗前Zung量表评分41~59分,平均(49.77±5.98)分。西药对照组60例,男20例,女40例;年龄47~76岁,平均(62.1±5.7)岁;治疗前Zung量表评分41~58岁,平均(49.82±5.17)分。
1.3 治疗方法
1.3.1 针灸治疗组
主穴:百会、太阳。配穴:阴经取中脘、内关、三阴交;阳经取神庭、风府、大椎、风池、足三里、合谷;气穴取气海;血穴取血海。操作:使用直径0.25 mm×40 mm华佗牌不锈钢毫针,常规消毒后施针。主穴施以快速进出针、快速小捻转间断针刺方法。其中百会、神庭均逆督脉方向,将针与皮肤呈15°角快速进针刺入帽状膜下疏松结缔组织,施抽气法,即用爆发力向外速提,但速提时针体不动,至多提出1分许,连续3次后,再缓慢将针退回原处,用平补平泻手法快速捻转针柄,速度为200次/min,行针2 min,使患者产生酸、麻、胀、痛、重感,并留针1 h。配穴中阴经穴施提插捻转补法,阳经穴施提插捻转泻法,气穴与血穴随症施以补泻,留针1 h,其间行针1次。以上方法每日1次,30 d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3.2 西药对照组
选用美国Lilly公司于1988年推出的新一代抗抑郁药物盐酸氟西汀,每日上午1粒,用药时间为8周。
1.4 疗效标准[4]
抑郁量表评分减分率≥75%为痊愈;≥25%为显效;&<25%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表2)表1 治疗4周后2组患者疗效比较(略)注:与西药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下同)。表2 治疗8周后2组患者疗效比较(略)
2.2 2组疗前及治疗4、8周末Zung量表评分值比较
(见表3)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Zung量表评分值比较(略)
2.3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针灸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西药对照组少数患者服药初期有恶心感、口干、失眠,2周后症状逐渐消失;有3例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2例心电图示心动过速。所有患者未发现有肝肾功能损害。
3 讨论
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生活事件的应激;病变的部位以及大小;卒中后局部脑组织低灌流;卒中后神经递质如神经肽Y、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生成及解剖通路的改变;卒中后5-羟色胺能神经功能的降低。去甲肾上腺素能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干,其轴突通过丘脑及基底节到达额叶皮质,病灶累及以上部位时可影响区域内的5-羟色胺能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的神经通路,使去甲肾上腺素能和5-羟色胺能含量下降而导致抑郁。盐酸氟西汀是选择性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能促进5-羟色胺体递质的功能[5],可以提高脑内局部5-羟色胺递质浓度,改善抑郁症状,从而提高患者对于卒中治疗的依从性,促进神经功能康复。
卒中后抑郁属于中医学“郁证”范畴。本观察结果表明,针刺百会、太阳的效果明显优于西药治疗。百会、太阳区在头部贯穿顶、额、颞三区,形成了百会-承灵-悬厘-太阳贯穿多穴的特点,并且跨越督脉、足太阳、足少阳3条阳经。3条阳经 从头至足,纵贯全身,具有统调一身阳气的功能。督脉上行入脑,为阳脉之海,为一身阳气之所聚。百会穴位五经之会,天、地、人三才知天穴,有纵贯头足之功力。阳静阴动,调阳气以促动。此乃针刺百会、太阳区取得明显临床疗效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
[1] 龙 洁,蔡悼基,刘永珍,等.卒中后抑郁症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度的相关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6):430-432.
[2] 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 许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 1999.194-197.
[4] 唐步春,吕振雷,汪 艳.西酞普兰与曲唑酮改善老年期抑郁症认知损害的P300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21-23.
[5] Guze BH,Gitlin M.New antidepressants and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J].Fam Pract,1994,38: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