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胸部手术 术后 护理
(一)清理呼吸道低效
1.体位的护理 术后病人未清醒时,采用仰卧位,头偏向一侧。病人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可改半卧位,头及上身抬高30°~45°,可使横膈下降在正常位置,有利于肺通气、咳嗽排痰及胸腔引流。当病人从平卧位改为半卧位时,上身要逐步抬高,以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协助病人坐起时,应扶持其健侧手臂及头背。
2.疼痛的护理 胸部手术切口常较大,切断的肌肉多,或引流管安置不适压迫肋间神经,故手术后切口疼痛较剧。病人因畏痛常不愿咳嗽、深呼吸或翻身做坐起,使分泌物潴留在呼吸道内,导致肺炎和肺不张。应检查和纠正插管位置或改变病人体位,可减轻疼痛。术后1~2 d内,每4~6 h 1次给镇痛剂或镇静剂,但应掌握哌替啶与吗啡的适应证,吗啡可抑制呼吸中枢使分泌物变稠难以排出,故老人与儿童慎用吗啡,一般多用哌替啶加非那根。在给药后20~30 min内镇痛7效果最佳,应安排在此阶段进行咳嗽排痰、深呼吸及某些治疗护理操作,术后第3日始可改服去痛片等镇痛。每次用药后,应观察药效及呼吸、血压的变化。
3.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有效肺换气
(1)气管插管的护理 严密观察气管插管的位置,防止滑脱或移向一侧支气管,造成通气量不足或胃胀气。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是否维持在95%以上。观察呼吸幅度,听诊肺部呼吸音,随时吸净气道内分泌物。每次吸痰前后要充分吸氧,吸痰持续时间应在30s内,以避免引起缺氧。拔除气管插管前,须吸净气管内分泌物;拔管后立即翻身拍背,辅助排痰,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
(2)给氧、改善缺氧症状 肺切除手术后24~48 h内,由于麻醉抑制、伤口疼痛、肺膨胀不全、肺通气量和弥散面积减少等因素,会造成病人程度不同的缺氧。术后常规给予鼻导管持续给氧,流量为2~4 L/min,直至缺氧症状改善后可改为间断给氧或按需给氧,以维持动脉氧分压在100 mmHg以上。
(3)鼓励并协助病人有效咳嗽排痰术后1~2 d内,每小时1~2次叫醒病人咳嗽、拍背、翻身和深呼吸5~10次,并听诊肺部,如仍有啰音,可让病人稍休息和吸氧,待心动过速缓解后再助咳,直至无啰音为止。术后前3 d内,应协助病人咳嗽排痰。置病人于半坐卧位或坐位,站在病人健侧,轻叩其胸背部,双手扶夹住胸壁,头置于病人胸部后面,轻压伤口,支撑肋骨,随病人咳嗽运动适度上抬胸部。嘱病人轻咳几声,使痰液松动后,再深吸一口气,振动胸廓,将痰咳出。术后1周,应常规氧气雾化或超声雾化吸入2次/d,有消炎、稀释痰液及活跃纤毛运动的作用,利于痰的咳出。
(4)扩肺 间断正压呼吸(IPPB)、深呼吸、吹瓶或吹气球等,以促使更多的肺泡扩张和肺充分膨胀,增加通气容量。注意扩肺时,病人有可能发生一时性晕厥,其原因是肺扩张增加胸内压力,使静脉回心血流受阻,减少心输出量,血压下降使脑供血不足,也可由于过度通气后抑制呼吸致缺氧。一般经数分钟后,症状自行缓解,须保护病人防止摔伤。
4.指导、鼓励和协助病人早期进行康复锻炼。病情允许应尽早下床活动,其目的是预防肺不张,改善呼吸和循环功能,增进食欲,振奋精神。术后第1日,生命体征平稳,应鼓励和协助病人下地活动,坐在椅中或站立于床旁移步。带引流管者要妥善保护,一切活动在心电图监测下进行,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心动过速、头晕、气短、心悸或出汗等症状,立即停止活动。手术后第2日起,可扶持病人在室内绕床行走3~5 min,每隔4 h1次。一般病人术后3 d内(年老体弱或有心脑血管疾患者术后1周内)不宜下蹲解便,以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应协助病人在床上大小便。
(二)有气胸或胸腔感染的危险
1.监测体温4~6次/d。手术创伤、感染、坏死组织吸收、机体应激反应等可导致术后体温升高。体温38℃以上,可增加耗氧量,加重心肺负担,应给予物理降温;术后7~10 d出现高热、畏寒,应考虑有胸内或胸壁继发感染,按高热病人常规护理。
2.肺切除术后常规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应按胸腔闭式引流常规护理。
(1)生命体征平稳后置半卧位,以利引流。
(2)妥善连接管道,保持密闭和管腔通畅;定时更换引流装置,防止感染。
(3)严密观察引流情况,准确记录引流物量、色、性质、漏气及伴随临床表现。
(4)肺膨胀良好,引流明显减少时应及时拔管,并观察处理有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参 考 文 献
[1]原红,冯月亮,王丽娟.胸部肿瘤病人开胸术后肺栓塞的预防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17.
[2]梁建辉,彭品贤.胸部术后出血的处理.广州医学院学报.1996年 第04期.
[3]郭晓峰,李变红,王静.胸部肿瘤术后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年08期.
[4]张祥美.开胸术后病人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2004,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