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开瑞坦;健鼻合剂
2004年以来,我科门诊对206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应用自拟中药健鼻合剂方与西药开瑞坦对照,进行有效性评价,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分组
将同期206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103例,脱落12例,对照组103例,脱落14例。最终完成病例数:治疗组91例,对照组89例。脱落原因主要为失访、依从性差。其中治疗组男41例,女50例;对照组男45例,女44例。2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温、心率、呼吸、收缩压、舒张压、病程等治疗前比较,基线一致(P&>0.05),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1997年(海口)全国鼻科学学术会议修订的《变应性鼻炎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1],符合以下各条件:①常年性发病,具有打喷嚏(3个/次)、流清涕和鼻黏膜肿胀3个主要表现,1年内发病日数累计超过6个月,1日内发病时间累计超过0.5 h记1分;②有明确吸入物致敏原线索记1分;③有个人和/或家族过敏性疾病史记1分;④特异性IgE抗体检测阳性或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反应,至少1种为“++”或“++”以上各记2分;⑤鼻分泌物涂片检查嗜酸粒细胞阳性记1分。总分6~8分者即可诊断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有关肺卫气虚型鼻鼽的中医辨证标准。主症: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频作,鼻塞,流涕清稀量多,检查见鼻黏膜苍白水肿湿润;次症:恶风,乏力气短,倦怠懒言,面色白,常自汗出,易感冒,舌淡,苔薄白,脉虚弱。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我科临床应用多年的经验方健鼻合剂:主要组成为党参、防风、白蒺藜、苍耳子、蝉蜕、玉竹、薏苡仁、百合、生甘草等,每日1剂,制为代煎剂,每次150 mL,每日服2次。对照组选用西药开瑞坦(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20410),其主要成分为氯雷他定,每日1次,每次10 mg。2组疗程均为1个月。
3 疗效观察
3.1 症状、体征量化标准
主要体征计分:鼻黏膜水肿,下甲与鼻底、鼻中隔紧靠,见不到中甲或中甲息肉样变,息肉形成,记3分;下鼻甲与鼻中隔(或鼻底)紧靠,下甲与鼻底(或鼻中隔)之间尚有小间隙,记2分;下鼻甲轻度肿胀,鼻中隔中鼻甲可见,记1分;无肿胀,记0分。主症分级计分标准见表1。表1 主症分级计分标准(略)
3.2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1997年(海口)全国鼻科学学术会议修订的《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1]。计算公式为:(疗前总分-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结果≥51%为显效,50%~21%为有效,&<20%为无效。
3.3 结果
(见表2)表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略)]
4 讨论
本试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对健鼻合剂方与开瑞坦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进行有效性评价,结果表明(PP分析),治疗组有效率87.91%,对照组有效率73.0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健鼻合剂疗效优于开瑞坦。
笔者通过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肺气虚,卫表不固,凑理疏松,外邪乘虚而入(包括风寒、异气或异味等),犯及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鼻窍壅塞,遂致喷嚏流清涕。正如《证治要诀》说:“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而肺气的充实,有赖于脾气的输布,脾气虚则肺气虚;又因为气之根本在于肾,肾虚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阳气易于涣散,外邪得以内侵致病,肾亦为水之主,肾气亏虚,气化失权,水湿泛溢。《素问 ·宣明五气论》说:“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故本病的病因病机概括为风寒等邪外袭,肺脾肾内虚。治疗以益气扶正、散风化湿止痒为法。健鼻合剂组方中以党参为君,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以益气卫外、扶正达邪;臣以防风、白蒺藜、蝉蜕、苍耳子散风止痒、通利鼻窍;佐玉竹入肾经滋阴以益肾,薏苡仁益脾气且祛湿止痒,百合润肺以利鼻窍;使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组合,使肺脾肾全面得到补益,正气得复,气机调畅,达到风散、湿化、痒止而病愈的目的。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党参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通过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抗体和白细胞介素分泌等达到提高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3]。薏苡仁有增强免疫作用,用薏苡仁提取物给土拨鼠灌服,对腹腔渗出液中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1(IL-1)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并使巨噬细胞产生并分泌IL-1[3]。蝉蜕有抗过敏和免疫抑制作用,以蝉蜕水提物予小鼠灌服,对耳异种皮肤被动过敏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可明显减轻胸腺和脾脏重量,明显抑制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血沉(RES)对血中炭粒的廓清能力,有显著的免疫抑制功能[3]。百合有抗过敏作用。防风有增强免疫作用。甘草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和抗过敏、抗变态反应的作用。可见,该方通过调整人体气血阴阳平衡,旨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1998,33(3):134-135.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10.
[3] 沈丕安.中药药理与临床运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