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干眼症;滋阴润燥法
干眼症是最常见的眼病之一,因眼表泪膜异常,泪液减少而引起眼部干涩、灼痛、羞明等临床症状。近2年多来,笔者以滋阴润燥中药治疗干眼症患者3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35例(70只眼),女24例,男11例;年龄27~72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年;其中有浅层角膜炎者43眼,有持续性口干者19例,有关节炎者19例。对照组35例(70只眼),女23例,男12例;年龄28~7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年;其中有浅层角膜炎者40眼,有持续性口干者20例,有关节炎者18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眼干涩、磨痛、畏光,可伴有口鼻干燥;②目珠干燥失却莹润光泽,白睛微红,黑睛生翳,眵多黏稠;③泪液分泌量测定,多次Schirmer I法少于l0 mm/5 min,角膜荧光素染色试验阳性。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内服自拟滋阴润目方(生地黄、当归、白芍、沙参、枸杞子、桑椹、黄精、黄芪、牡丹皮、菊花、地骨皮),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对照组局部点润舒滴眼液,每日3~6次。2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每周复诊1次,观察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行角膜染色、泪液分泌试验。
1.4 疗效标准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症状消失,角膜染色消退,Schirmer I试验多次测定大于l0 mm/5 mim;好转:症状减轻,角膜染色减少,Schirmer I试验多次测定泪液分泌量有所增加;未愈:症状无改善,角膜染色无变化或增多,Schirmer I试验多次测定泪液分泌量未增加。
1.5 统计学方法
2组疗效比较用卡方检验。
2 治疗结果
(见表1~表3)表1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泪液分泌试验对比(略)表2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角膜染色对比(略)表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χ2=6.7902,*P=0.0335。
3 讨论
目前,治疗干眼症的方法有人工泪液滴眼、配戴亲水性软角膜接触镜、用硅栓等小塞阻塞泪小点、以手术封闭泪点、使用药物刺激泪液分泌等,但多是治标之法,无助于干眼症的根本好转,且有各种弊端和不便。
眼表上皮细胞功能障碍,泪液分泌不足,泪液的质和量发生改变,进而导致泪膜的不稳定性,加之泪腺的慢性炎症及泪腺、睑板腺功能异常等,均可引起干眼症的发生。中医称干眼症为“白涩症”。《灵枢·五癃津液别》云:“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五脏充和,化生有源,津液在目化为神水,润泽目珠,濡养眼球。阴血亏虚,津液亏乏,则泪液生化之源不足,泪液生成减少,目失泪水濡润而生燥,导致干眼病的的发生。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滋补阴精中药大多能增强血中老化相关酶的活力,使过氧化脂质含量显著降低,从而延缓身体各器官的衰老,有利于泪液的生成和正常分布,恢复正常泪膜结构及功能,维持眼表的正常环境。自拟滋阴润目方中生地黄、枸杞子、桑椹、白芍、黄精滋阴润燥;当归补养阴血;沙参养阴润燥;牡丹皮、地骨皮清热凉血;菊花清肝明目;黄芪益气明目。诸药合用,滋阴养血润燥,使目得滋养,眼症消退,目珠莹润。
【参考文献
】
[1] 王利民.试述从肝肾论治干眼病[J].四川中医,2005,(7):13.
[2] 傅彦江.干眼病的中医药治疗[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11):56.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