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晖,何银辉,李向荣,董扬洲,唐晓雯
【关键词】 中风;脑出血;活血化瘀
中医认为“离经之血即为瘀”,活血化瘀法在脑出血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家的重视。2002年5月-2004年5月,笔者早期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患者,并与西医常规治疗进行了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均为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诊断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有关标准,并经头颅CT证实为脑出血。采用多田氏公式计算出血量,出血量在30 mL以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43~68岁,平均(57.34±12.12)岁;发病至来院时间2~10 h;出血部位于基底节区32例,丘脑4例,脑干2例,额叶3例,顶叶1例;中医辨证属肝阳暴者22例,风痰阻络者11例,痰热腑实者3例,阴虚风动者4例,其中中经络者33例,中脏腑者7例。中西医结合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43~70岁,平均(57.66±13.31)岁;发病至住院时间3~10 h;出血部位于基底节区30例,丘脑4例,脑干2例,额叶2例,顶叶1例;中医辨证属肝阳暴者19例,风痰阻络者14例,痰热腑实者4例,阴虚风动者3例,其中中经络者34例,中脏腑者6例。西医对照组40例,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45~69岁,平均(58.46±13.44)岁;发病至来院时间4~8 h;出血部位于基底节区31例,丘脑5例,脑干2例,额叶1例,顶叶1例;中医辨证属肝阳暴者23例,风痰阻络者10例,痰热腑实者2例,阴虚风动者5例,其中中经络者33例,中脏腑者7例。3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西医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主要包括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防治感染,并保持气道通畅,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中西医结合对照组同时予以辨证施治,肝阳暴亢者予天麻钩藤饮、风痰阻络者予化痰通络汤、痰热腑实者予星蒌承气汤、阴虚风动者予镇肝熄风汤,均用原方。治疗组在中西医结合对照组的基础上各型均在上方中加入参三七6 g、丹参20 g、桃仁10 g、赤芍10 g。煎汁口服或鼻饲。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满疗程进行疗效统计分析。
1.3 观察指标
①分别于治疗后15、30 d行CT检查,计算出血面积的最大截面,与治疗前CT出血面积最大截面比较,计算出血吸收率。②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变化。
1.4 疗效标准
依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相关标准评定。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不足17%或死亡。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F检验,组间相比采用Q检验,计数资料用Ridit分析。
转贴于2 结果
2.1 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效
结果显示,治疗组与西医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5),中西医结合对照组疗效高于西医对照组,低于使用化瘀药的治疗组,但与其它2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1。表1 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略)]注:与西医对照组比较,△P&<0.05(下同)。
2.2 3组患者平均出血吸收率比较
在治疗15 d内,治疗组有2例死亡,西医对照组有4例死亡,中西医结合对照组死亡4例。其他病例均于治疗后15、30 d行CT检查,计算血吸收率,见表2。所有生存病例在复查CT时均未发现再出血。表2 3组患者平均出血吸收率比较(略)
3 讨论
出血性中风属本虚标实之证,其发病总与风、火、痰、虚、瘀有关,然血蓄于脑是其发生后的病理关键,出血性中风之所以危重,也就是因为血液蓄积于脑中。中医学认为“离经之血即是瘀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治疗上“宜活血不宜止血”,在其病理机制上“血不利则为水”,这一认识与脑出血形成明显的脑水肿极为相似。这也为活血化瘀理论的运用作出了很好的注解[3]。总之,血瘀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在出血性中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只有正确认识血瘀在出血性中风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及时、恰当、合理地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
以往的观点认为,脑出血早期不能用活血化瘀药,否则可能导致再出血。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理基础是由脑内小动脑的玻璃样变性和小动脉瘤破裂引起,与凝血障碍无关,而且,出血中风患者血液流变性多呈黏、浓、凝、聚的特点。活血化瘀药对凝血机制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具有双向调节作用[4]。有研究报道,使用活血活瘀药可调节血栓素AZ、前列环素的动态平衡,抑制内皮素(ET)的异常释放,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功能的完整性,既可迅速清除血肿,使脑神经功能恢复,又可防止再出血[5]。丹参及三七总苷等有类似钙拮抗剂作用及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清除自由基作用,可降低脑组织氧自由基代谢产物——过氧化脂质的含量,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6]。
本项临床研究发现,在西医常规治疗脑出血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施治的前提下,早期使用活血化瘀药,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用CT动态观察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结果表明,活血化瘀药具有加速血肿吸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无再发出血。提示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S]. 1993.32-36.
[2] 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 马永泰.王友教授辨证治脑出血急性期经验[J].四川中医,2001, 19(2):5.
[4] 陈汝兴.应加强脑血管疾病活血化瘀治疗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7):131-132.
[5] 蒋林生.中西结合早期使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急性脑出血40例[J].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8,(7):289.
[6] 孙建华.复方丹参注射液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的作用[J].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8,(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