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弥可保穴位注射与静脉点滴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性病变疗效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1349 日期:2025-08-06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性病变;弥可保;穴位注射;足三里穴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可能主要为山梨醇旁路代谢活跃,其中一个重要发病原因是其周围微血管病变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2005年6月-2006年7月,笔者应用弥可保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性病变40例,收到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76例患者均为本院内分泌专科住院,伴有不同程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诊断参照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公布的标准[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2]有关诊断标准。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65~80岁,平均72.5岁;病程4~30年,平均17年。对照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60~82岁,平均71岁;病程2~20年,平均11年。2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降糖、糖尿病知识教育、心理教育、适当运动、饮食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用配有5号针头的注射器抽取弥可保(福建金山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0044740)500 μg,每次取一侧足三里穴位,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快速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液,将药液注入穴位,交替注射,每日1次,疗程15 d。对照组用0.9%氯化钠溶液250 mL,弥可保1 mg静脉点滴。

  1.3 疗效判断方法

  1.3.1 临床症状及体征计分法

  口干、多饮、多食、多尿、消瘦、肢体麻木、静息痛、异常感、跛行,分别按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4组记分法,按症状与体征积分判断临床疗效。在观察的第1天及第15天各计分1次。

  1.3.2 肌电图

  采用丹麦Keypoint神经肌电仪,于观察的第1天及第15天各检查1次。

  1.3.3 疗效标准[3]

  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以及脊神经感觉传导速度的改变,采用尼莫地平法;症状与体征积分较治疗前减少70%~90%以上为显效,减少30%~69%为有效,减少不足30%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成组资料均数的t检验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2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3)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积分的变化(略)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P&<0.01(下同)。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肌电图变化(略)

  3 讨论

  弥可保是一种内源性辅醇B12,参与一碳单位循环,能促进细胞内核酸、蛋白、脂质的形成,从而使受损伤的神经组织得到修复,并促进髓鞘形成和轴突再生,增加神经传导速度。龟山正邦[4]研究表明,弥可保对周围神经疾病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并对受损伤的周围神经有促进再生的作用,但仅用弥可保不能改善神经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本症多因气血亏虚,肝肾阴亏,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肢体失养、麻木、疼痛。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为足阳明合穴与下合穴,自古有“肚腹三里留”之称,健运脾胃、培补气血以助气血生化。谌氏等[5]观察了针刺及针药联合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垂体-肾上轴激素和免疫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发现针刺及针药联合应用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具有显著的内分泌免疫调节作用,不仅能降低垂体-肾上腺轴激素的水平,而且还可使维持机体免疫平衡的重要炎性细胞因子向常态恢复[3]。另外研究表明,针刺具有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神经传导功能、增加神经血流量、改善神经缺血缺氧、促进微血管生长、降低神经突触前肾上腺能反应等多种协调作用,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6]。针刺可以对微循环障碍严重的糖尿病起较强的双向调节作用,这种作用不只局限于血管神经及活性物质的生化变化,同时还具有较好的促进细胞解聚及降低血液粘稠效能,也从现代医学理论上揭示了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机理。穴位注射通过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调理局部组织代谢,激发经络穴位,从而调整和改善机体机能与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使体内的气血通畅,致已经发生功能障碍的生理活动恢复正常。
  
  本观察结果显示,采用弥可保足三里穴位注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较好的疗效,与静脉点滴对比,有显著差异。其特点:①疗效显著,疗程短。②操作简单,延长刺激时间,提高了治疗效果。③局部组织血药浓度高,达到激发经络,调和气血,扶正固本,提高人体的调节、防御和适应机能,从而调整和改善糖尿病患者神经组织的微血管病变和血液流变学病理状态,使已经发生功能障碍的生理活动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 金之新.内分泌代谢疾病诊疗指南[M].武汉:湖北科学出版社,2004.197.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30.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7.

  [4] 龟山正邦.弥可保对脊髓及末梢病变的治疗效果[J].临床与研究(日本语),1972,(7):1963.

  [5] 谌剑飞,丁 萍,沈 晶.针刺及针药联合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垂体-肾上轴激素和免疫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2,22(4):255.

  [6] 刘健洪,何冬梅.穴位药物注射疗法[M].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 1989.1-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