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血小板;无偿献血者;淘汰原因
现代输血疗法已进入成分输血的新时代更是飞速发展, 各种血液成分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血小板输注近年来在临床得到大力推广应用, 使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青岛市中心血站自2001年起单采血小板完全来自无偿献血者,目前每年约采集 4 700人份血小板。机采献血者在征询、检验及采集后均存在一定的淘汰比例。现将我站2006年1月~2007年12月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淘汰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参加我站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共计6 503人,男5 106人,女1397人,年龄为18~55岁。献血者体检及检验标准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国家标准,采集前检测全血血小板计数≥150×109/L,两次采集间隔期&>1个月。血细胞比容≥0.36。应用Amicus和MCS+血细胞分离机机采血小板。
1.2 结果
1.2.1 淘汰原因 征询过程中共14人被淘汰,占总淘汰人数的11.6%,淘汰原因包括:现病史,既往病史,不良行为及《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涉及的其他不能献血因素。查体过程共12人被淘汰,占总淘汰人数的13.5%,淘汰原因包括:器质性心脏病,体质量&<45 kg,肝脾大等。快速检测中共计57人被淘汰,占39.4%,淘汰原因包括:全血血小板计数&<150×109/L,快速全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测ALT≥40 U/L,乙型肝炎快速检测呈阳性,梅毒快速检测呈阳性。献血过程中共淘汰23人,占16.8%,淘汰因素包括:重度献血反应,血管条件差无法达到血细胞分离机设定的最低血液流速。血液复检共淘汰者26人,占18.1%,淘汰原因包括:ALT、HBsAg、抗HCV、抗H IV、梅毒等项目检验不合格,另外有1人因不规则抗体而淘汰。
1.2.2 2006、2007年机采献血者淘汰率比较 2006年机采献血者2 757人,淘汰70人,淘汰率2.6%;2007年机采献血者3 746人,淘汰63人,淘汰率1.7%。2006、2007年机采献血者淘汰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81,P<0.05)。
1.2.3 初次及再次捐献者的淘汰率比较 初次献血者1 564人,其中被淘汰者102人,淘汰率6.5%;既往献过全血或者血小板者4 999人,被淘汰者31人,淘汰率0.6%。初次及再次捐献者的淘汰率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χ2=205.93,P<0.01)。 2 讨 论
本文的结果显示,2007年机采献血者淘汰率明显低于2006年,这与2007年我站在机采献血者招募及宣教方面采取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分不开的。2007年我们加大了机采血小板的宣传力度,将年轻人尤其驻青高校大学生作为血源招募的重点对象,举办了机采血小板的知识讲座,现场讲解,现场报名、留血样,邀请大学生参观血站工作流程,现场观看机采血小板过程;举办机采献血者联谊会,稳定志愿者队伍。大学生占无偿机采献血者的比例由2006年的33.08%上升到40.08%,而大学生心理素质及文化素质较高,献血目的明确,属低危献血者,这是2007年淘汰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但大学生流动性大,不易成为稳定的志愿者。
全球性的统计数据显示,定期的无偿献血者是安全血液的基础[1],固定献血者存在疾病的“窗口期”的概率也几乎为零[2]。再次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的淘汰率要显著低于初次捐献者。提示我们稳定机采献血者队伍,以及从合格的全血献血者队伍中招募机采献血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析这两年机采献血者的淘汰原因,第一位是快速检测涉及的血小板计数、ALT及乙型肝炎和梅毒的快速检测,第二位是血液复检中的ALT、HBsAg、抗HCV、抗H IV、梅毒等项目不合格,第三位是献血过程中的重度献血反应和血液流速太慢。提示快速检测、血液复检、献血过程中重度献血反应和血液流速太低是机采献血者淘汰的主要原因。
为了保证血小板的质量,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机采献血者的淘汰率,提高无偿献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者认为可把以下几方面工作作为重点:①献血前做好对献血者的服务和宣教,献血中加强对献血者的沟通和交流,密切观察其变化,减少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②提前观察献血者静脉条件,条件不好者不要上机,减少穿刺后采集失败的发生;③加强对血站工作人员标准操作规程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快速检测及穿刺等技术,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淘汰;④从再次捐献全血的健康献血者中招募机采献血者,以明显降低因血液检验和查体不合格导致的淘汰率。
参考文献
[1]MASCARETTI L, JAMES V, BARBARA J,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national regulations concerning blood safety across europe[J]. Transfusion Med, 2004,14(2):105111.
[2]陈耀秀. 建立招募固定志愿无偿献血者的体会[J]. 中国输血杂志, 2005,18(3):27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