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剖宫产术118例浅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7658 日期:2025-03-22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剖宫产术,新式;产科
  【关键词】 剖宫产术,新式;产科
  1临床资料
  200301/200412我院采取新式剖宫产术118例,年龄21~44(平均28.6)岁. 初产妇96例,经产妇12例,二次剖宫产10例. 臀位11例,前置胎盘3例,先兆子宫破裂2例,持续性枕横位15例,持续性枕后位16例,头盆不称19例,胎儿宫内窘迫24例,脐绕颈14例,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8例,高龄初产珍贵儿7例. 其中重度妊高征腹壁重度水肿3例,合并胎膜早破27例,阴道试产中宫颈水肿6例,产瘤形成者11例,羊水污染者12例,胎心异常者19例. 胎儿宫内窘迫中胎心70~180次/min,其中因脐绕颈引起7例,因重度妊高征引起4例,因脐带扭转打结引起4例,因胎盘老化引起9例. 手术方法:腹壁切口约10 cm,在耻上2~3横指横形切开皮肤,于切口中部切开皮下脂肪层,尽量保留血运. 横形剪开筋膜约10 cm,在肌层与筋膜之间上下钝性分离各约3 cm左右,注意分离中避免损伤血管,保留血运. 分离腹直肌,向两侧横形轻柔拉开腹直肌,注意防止损伤肌层血管,以防渗血形成术后腹直肌下血肿. 必要时上下稍剪开腹直肌肌腱,以扩大出口. 打开腹膜横形剪开腹膜进入腹腔. 取子宫下段膀胱腹膜反折上1 cm左右横切口,子宫切口可根据先露高低及子宫下段形成情况适当调整. 先吸净羊水再娩出胎儿,其过程同腹壁纵切口剖宫产,胎盘采取自然娩出. 注意保护子宫切口,擦净宫腔羊水、积血及残留胎膜. 缝合子宫切口采用1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子宫全层一道,尽量由浆膜到粘膜采用锲行进针,针距以1.5 cm左右为宜. 疑有感染征象者应采用可吸收线间断加固缝合数针. 术后常规预防感染及止血等处理. 可不用宫缩剂. 结果:手术时间15~45(平均25)min. 术中出血50~800(平均150)mL. 术中输血者3例;子宫收缩乏力经处理后好转者10例;子宫切口延长4例;前置胎盘致子宫下段收缩差,创面出血多2例;新生儿窒息15例;产后体温超过38.5℃持续5 d以上者3例;腹壁脂肪液化者2例;无1例伤口感染;产后24 h内无大出血,无晚期产后出血者;无宫腔感染造成恶露有异味、发热者;术后子宫复旧欠佳者3例. 患者多于术后24h拔除尿管后即可下床活动,肠功能均在术后48 h前恢复,无术后肠粘连肠梗阻者.
  2讨论
  我院近年来采用的新式剖宫产较以往腹壁纵切口剖宫产术从开腹、子宫缝合、关腹均有明显改进,其结果明显优于纵切口剖宫产术. 手术时间明显缩短. 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输血率明显降低. 因皮肤切口顺应皮肤纹理走行,且皮下脂肪缝线少,血运好,故组织修复快,术后伤口感染、脂肪液化率明显下降,伤口愈合好,疤痕小. 可不用宫缩剂,子宫伤口缝线少,血运好,易于愈合,产后子宫出血感染率降低. 无缝合腹膜造成的异物反应及缺血缺氧,腹膜愈合好,不易发生肠粘连、肠梗阻. 术后下床活动、排气早. 伤口提前1 d拆线,住院天数缩短.
  

参考文献


  [1] 黄醒华. 剖宫产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5):259.
  [2] 李桂倪,高素清,周凤珍.新式剖宫产与盆腔粘连的探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0(10):629-630.
  [3] 伍东月.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致严重化脓性腹膜炎[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02,3(18):187.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