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角膜侧切口联合调节缝线预防术后浅前房46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7059 日期:2025-03-16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小梁切除术
  关键词: 小梁切除术;巩膜瓣;浅前房
  1 临床资料
  青光眼患者46例(87眼),男19例(36眼),女27例(51眼),年龄18~80(平均48.6)岁.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4例(27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3例(43眼),单纯型青光眼9例(17眼).全部患者均在显微镜下手术,采取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常规球后或球周麻醉,作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作以角膜缘为基底,边缘整齐的巩膜瓣,大小约4.0mm×3.0mm,厚约1/3~1/2巩膜厚度,于透明角膜内1~2mm作侧切口,切除巩膜瓣下包括小梁在内的3.0mm×1.5mm大小深层巩膜组织及对应的周边虹膜,用10-0尼龙线在巩膜瓣游离缘两角各缝1针,自侧切口注入BSS,观察前房及滤过量.于巩膜瓣两侧的中部各加缝1针或2针作为可调节缝线,可调节缝线缝合时先从透明角膜缘进针,从层间穿越,缝合巩膜瓣后再经角膜间近原进针处出针,系活结,或可调节缝线缝合巩膜瓣两侧后系活结,线端自上穹窿部穿出,外露约3.0mm~4.0mm,原位缝合结膜瓣.术后3~14d根据滤泡、眼压及前房深度,拆除或松解调节缝线.
  
  结果全部患者手术结束时前房均已形成,术后1d前房轴深2.5CT以上.其中3例发生浅前房2例于术后4d前房变浅,眼压升高出现恶性青光眼,1例于术后7d前房变浅,为脉络膜脱离所致,均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本组病例滤过泡隆起,均为Ⅰ型或是Ⅱ型滤过泡,呈小囊样及扁平状,术后1~3d眼压1.3~4.0kPa之间,术后5~7d眼压1.3~4.5kPa之间,术后1m眼压1.5~5.2kPa之间,其中术后3~14d拆除调节缝线,术后视力提高1~2行者37例(80%)视力无变化者9例(20%).
  
  2 讨论
  小梁切除术是常用的抗青光眼滤过手术,较常见的并发症为浅前房低眼压.文献报道,常规小梁切除术,浅前房的发生率为20%~50%,持续性浅前房低眼压易导致角膜水肿、白内障、脉络膜渗漏和黄斑水肿.由滤过作用过强所引起的浅前房占36.4%,当滤过不足时术后眼压控制不良,影响手术效果,故控制青光眼术后滤过水平是抗青光眼手术成败的关键.角膜侧切口联合巩膜瓣调节缝线是近代小梁切除术的主要改进之一,通过侧切口向前房注入BSS液主动形成前房法,使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明显下降.低眼压浅前房是眼外引流的常见并发症,其中因滤过量过大及炎症反应引起较多见.我们所用的两种缝合方法,可激光断线,也可不需激光断线,无损害滤过泡的危险.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