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脂肪肝;高脂血症
0 引言
通过对126例超声显像诊断为脂肪肝的病例进行观察,并经血液升华检查,发现脂肪肝与血脂含量之间有密切关系.因为肝脏在脂肪的消化、吸收、运输、分解与合成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脂肪代谢发生紊乱,首先反应在肝脏本身的含量与血脂的变化.正常肝组织含脂肪约占5%,当含量增大时脂肪颗粒便沉积于肝脏表面形成脂肪肝,此时血液中的血脂浓度多数处于偏高状况,因此通过超声显像不仅可较早的检出脂肪肝,还能较早的追踪检查发现高脂血症.
1 临床资料
超声诊断为脂肪肝126(男48,女78)例,年龄36~75岁.30%来自超声普查,70%因患者胃肠消化不良或因其他病症进行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前嘱患者空腹8h,仪器使用东芝50A型,德国西门子400型,美国惠普尖端,惠普影像之星,探头均用3.5MHz,采平卧位,侧卧位,肝脏常规检查,必要时嘱患者深吸气,让左右肝叶充分显示,通过超声检出脂肪肝后再进行血液生化检查.本组126例声像图显示为肝体积略大,下缘略钝,肝实质为密集细小光点,前2/3回声增强,后1/3回声衰减,重者肝内管道显示不清,轻者管道系统隐约可见,重者肝表面如“一片雪霜”,轻者如“薄云”.126例患者中全血脂高者(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65例,占51.6%;三项高者(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或低密度脂蛋白或胆固醇,)12例,占9.5%;单项高者(胆固醇或三酰甘油)6例,占4.8%;在本组126例脂肪肝中高血脂症105例,占总数的83.4%.
2 结果
脂肪肝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体内脂肪代谢紊乱而发生的一种常见病.以前中、老年人多见,近期趋向年轻化.正常人肝组织内脂肪肝占5%,但脂肪代谢紊乱后,沉积于肝表面的脂肪组织增多而形成脂肪肝,临床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也无客观诊断指标.我们通过多年超声检查工作发现,脂肪肝含脂肪的多少及分布状况声像图能较早的、较准确的检出,并有助于高脂血症的早期发现.因为高脂血症早期也无任何临床症状,都是血样检查时才偶然发现.随着肝内脂肪沉积的增多,肝脏体积逐渐增大,边缘边钝,肝实质内回声为密集细小光点,前2/3回声增强,后1/3回声衰减.重者肝实质成“雪片状”,管道系统全不显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血管难以取样.轻者呈薄雾状,管道系统隐约可见. 局部者可见局部各种不同形态的略增强回声形成片状.一般组织学来说,肝脂肪含量达10%以上便显示脂肪肝图形.30%左右便出现典型的声像图特征.由于肝脏在脂肪消化、吸收、运输、分解与合成等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脂代谢紊乱首先较早的反映在肝脏的自身内,同时与临床血脂增高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关系.我们通过对126例超声诊断脂肪肝后再以血液生化指标对照,发现126例患者中高脂血症患者105例,占总人数的83.0%左右,因此通过超声显像不但能较早的检出脂肪肝,更能有效的早期追踪检出高脂血症.
3 讨论
脂肪肝是超声诊断工作中最常见的病症之一,由于脂肪组织在超声波中透声性良好,加之脂肪肝声像图具有独特的表现,一般典型的脂肪肝显示为肝脏略微增大,边缘略钝,肝实质回声为密集细小光点,前2/3回声增强,后1/3回声衰减,重者管道系统显示不清,轻者管道系统隐约可见,因此较易早期检出.由于肝脏在脂肪代谢与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肝脏利用外来的脂肪合成三酰甘油有利于能量的储存,合成磷酯胆固醇供机体利用,然后再将多余的转变为胆汁酸排除体外,并能合成高、低脂蛋白分泌入血,它们是脂肪重要的运输工具,是三酰甘油和胆固醇等重要的运输形式.肝脏还能将体外的脂肪改造为机体所需的软脂肪酸,并把代谢废物排除体外.另外肝脏也是胆固醇的转化、排泄的重要场所.每日占总代谢量2/5以上的胆固醇在肝内能转变为胆汁酸,还有部分胆固醇直接随胆汁排出等.因此超声检出脂肪肝后,一般追踪检查血脂,血脂都处于一种偏高状态,两者之间关系十分密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而脂肪肝与高脂血症早期临床都无明显症状,脂肪肝还缺乏客观诊断指标.而高脂血症早期也只有血检才能发现,很容易造成临床上的诊断延误.脂肪肝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肝功异常,以至发展到肝硬化等,高脂血症发展会出现动脉硬化、冠心病、脑梗死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早期发现具有重大临床意义.超声显像不但能早期诊断脂肪肝,还能协助临床早期诊断高脂血症,并有助于脂肪肝与高脂血症的观察与治疗.
参考文献
[1]赵宝珍,陈 莉.利用声显增强前后正常肝和肝硬化平均灰度值和彩点百分比研究[J].中国超声学杂志,2000;16(3):165.
[2]张 武,苗立英.脂肪肝的超声诊断与分型的研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0;16(1):223.
[3]丛 林,殷 堰.超声诊断脂肪肝与体制指数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0;16(1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