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永进 长岛正 野首孝祠
【关键词】 下颌运动
关键词: 下颌运动;咬合板
0 引言
咬合板是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症(TMD)的常用和有效方法,本研究目的在于观察改变咬合板与对颌牙的接触部位和数目对髁突运动的影响,为咬合板的选择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选择牙列完整的健康男性5名,平均年龄28岁(25~37岁).采用自凝塑料制作两副厚度为5mm(前牙部)的上颌稳定性咬合板.咬合接触点选择:1)调磨咬合板使其与对颌牙达到前牙切端、牙尖及后牙颊尖有广泛、均匀、稳定的接触;2)自后向前逐次调磨咬合板,降低高度,使咬合板与对颌牙的接触点逐渐减少.采用日本非接触性6-自由度下颌运动测量系统(Gnatho-Hexagraph,ONO SOKKI Co.,Ltd)记录由ICP轻接触状态自主紧咬以及叩齿运动时双侧髁突在三维方向的运动.
2 结果
戴咬合板前下颌从ICP轻接触至紧咬的过程中,髁突及切点均向前上方向移动,当戴咬合板下颌保持在ICP轻咬状态时,髁突向前下方移位,其平均移动距离为0.8mm(前后方向)和-1.5mm(上下方向);戴咬合板自主紧咬,髁突向前上方移动约0.4~1.7mm.从第二磨牙区开始向前牙区顺次、逐个减少上下颌接触点,紧咬时髁突移动量随接触区前移和接触点减少而逐渐增大.去除第一磨牙和全部前磨牙区的接触,但保留第二磨牙和前牙区(或仅仅为尖牙)上下颌接触,其最大紧咬时的髁突移动量与全牙列咬合接触时相似.叩齿运动中,只有在去除第二、一磨牙以及第二前磨牙接触后,髁突在ICP时的位置明显向上移位;而去除磨牙接触、保留前磨牙区接触时,髁突的位置与未戴咬合板及戴全牙列咬合板时相同.
3 讨论
在ICP紧咬时髁突向前上方向运动,戴咬合板后,髁突则向前下移位,可减小关节腔内压和关节表面负荷,是咬合板产生治疗作用机理之一.当自后向前减少上下颌接触点,在紧咬时髁突的移位量逐渐增大,特别是当咬合接触点减至仅前牙接触时,叩齿运动中髁突的移动范围明显增大;而当保留第二磨牙接触,即使去除中间段多数咬合接触点,在上述运动中髁突的位置依然保持稳定.因此,保持后牙接触在髁突位置稳定的维持上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咬合板时不能忽视其对下颌运动的影响.
关于改变咬合板接触点对髁突位置的影响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论文大全文章
- 关于脑血管内治疗术中血栓形成的防治
- 关于双诺希胶囊对实验性高脂血症的影响
- 关于大白鼠提睾肌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内皮细胞
- 关于中枢神经元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显示方
- 关于养阴通脑颗粒增加脑血流量的机制
- 关于经颅重复性低频磁刺激后大鼠海马ΔFosB
- 关于高球蛋白引起配血困难及输血反应1例
- 关于大肠杆菌表达人MCP┐1的活性
- 关于博莱霉素损伤早期EGF,TGF┐β1 活性表达
- 关于Genistein对K562细胞生长及CyclinD1基
- 关于201Tl显像在乳腺包块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 关于热休克蛋白70与肝脏缺血预处理延迟保护
- 霍奇金病组织中背景淋巴细胞增生活性的浅析
- 关于冻干小鼠神经生长因子的研制
- 关于YNZ22位点多态性与食管癌遗传易感性
- 关于躁动患者的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