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护理对策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5773 日期:2025-03-03 来源:论文网
作者:傅翠梅 崔玉洁 段玉莲



【关键词】 人工
  摘要 :目的 探讨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 方法 对124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开展围手术期系统的功能锻炼,对部分高危人群辅以预防性抗凝治疗。 结果 术后124例中6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为4.83%。 结论 术前全面评估,确定高危人群,针对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围手术期锻炼计划,对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普遍应用,术后出现的一些并发症,特别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其继发的肺动脉栓塞(PTE)引起了医护人员的警惕。有资料显示,国外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为50%~70%,病死率为0.10%~0.38%[1] ;国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为47.1%[2] 。早期预防是防止术后发生DVT的关键。2003年1月―2005年7月,对124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进行系统的锻炼指导,同时对高危人群辅以低剂量肝素预防性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4例,男51例,女73例。年龄39~94岁,平均(62.5±8.3)岁。其中单侧全髋关节置换94例,双髋关节置换18例,人工股骨头置换7例,全髋翻修5例。伴有高血压32例,糖尿病16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患侧偏瘫3例。
  
  1.2 DVT的诊断 局部疼痛不适,腓肠肌、大腿肌肉压痛,Homans征阳性或阴性,严重病例患肢肿胀,皮肤发亮,出现浅静脉曲张并伴不同程度的低热;多普勒超声检查阳性。
  
  1.3 DVT 术后发生DVT6例,发生率4.83%。其中1例发生PTE抢救无效死亡。该6例患者症状出现在术后2~15天,均为高龄,分别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1例有血栓史。
  
  2 护理
  
  2.1 明确DVT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1856年,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其中血流滞缓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术前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术前有深静脉血栓既往史的患者,术后DVT的风险明显增加[3] 。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下肢静脉曲张、恶性肿瘤、心功能不全、有DVT史及严重外伤史的患者术后易发生DVT。因此护士应针对上述情况,对患者进行详细评估,结合术前检查,确定高危人群。
  
  2.2 认知干预,做好高危人群宣教 ①向患者及家属讲解DVT发生的原因、危害性、常见症状,告知患者如有不适,及时告诉医护人员;②劝其戒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纤维素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③讲解卧床期间活动的重要性,并 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
  
  2.3 严密观察DVT的症状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分为远端DVT(腓静脉血栓)和近端DVT(包括静脉、股静脉和髂静脉),后者多由腓静脉血栓发展而来[4] 。远端DVT症状多隐匿,可无自觉症状,或只有患肢轻度疼痛和沉重感,逐渐出现膝关节以下肿胀、腓肠肌深压痛。急性近端DVT可出现高热,下肢明显疼痛、肿胀、皮肤轻度发绀、皮下静脉扩张。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的高危期是术后1~4天[5] 。因此术后应多倾听患者的主诉,严密观察患者双下肢有无色泽、温度的改变,有无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深压痛,必要时测量两下肢相应平面的周径并记录,若同一部位周径之差大于0.5cm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大于1cm则有临床意义[6] 。
  
  2.4 早期积极活动,促进静脉回流 腿部肌肉尤其是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存在许多静脉窦,这些静脉内的血液几乎只有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仰卧时这种情况更为突出,易发生DVT[7] 。因此应定时更换体位,早期进行患肢肌肉舒缩运动,促进静脉回流。我们针对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术中情况及假体的性能等给每个患者制定围手术期的锻炼计划,明示于床尾,责任护士除利用查房或治疗之便为患者指导外,每天分时多次到病房讲解、示范,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转贴于   2.4.1 术前 ①鼓励患者行踝关节背伸跖屈及股四头肌舒缩活动,或辅以弹力袜。股骨颈骨折应做好牵引治疗的护理。由于骨折,患者伤口疼痛且担心活动会加重骨折,多不合作,我们则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活动的目的、深静脉血栓的危害性,力求获得患者配合。②指导患者行三点(双肘及健康下肢)支撑,引体抬臀,每1~2h一次。不仅有效预防骶尾部皮肤压疮,还起到变换体位、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的作用。
  
  2.4.2 术后 按以下程序进行:①术后患肢处于中立外展位,给予被动活动踝关节(即背伸跖屈)及肌肉挤压运动,自跟腱向上挤压患肢小腿、大腿肌肉,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麻醉作用消失后,督导患者主动锻炼。一日3~4次,每次20~30下,逐日增加,直到下床行走。②术后第1天从简单的动作开始:指导患者深呼吸,双上肢外展、扩胸练习,增加心肺功能。以平卧为主,翻身时两大腿之间放5~10cm软枕,并翻向健侧,禁止患肢内收、外旋,以防髋关节脱位。③术后第3天可坐起,并行患肢屈膝练习,从30°开始,逐渐增加,但不超过90°。④根据病情术后5~7天可借助习步架下床行走,专人守护。
  
  2.5 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护理 对高危人群适当给予低分子肝素(速避凝)0.4ml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输注。老年人使用时,后者应慢滴,防止发生肺水肿。
  
  3 讨论
  
  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作为护士应熟悉DVT的发生机制、高危因素及临床表现。我们通过加强术前评估、确定高危人群、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术后密切观察并进行系统的功能锻炼指导,有效地降低了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因此,全面评估和积极预防成为护理患者的关键。另外,由于住院日的缩短,拆线后患者即出院,要及时做好出院指导,告之复诊时间及地点,若能定时回访,将利于患者康复,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
  
  [1] Wroblewski BM,Siney PD,Fleming PA.Fatal pulmonary embolism and mortality after revision of failed total hip arthroplasties[J].Arthro-plasty,2000,15(4):437-439.
  
  [2] 吕厚山,徐 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1999,19(3):155-157.
  
  [3] Sharrock NE,Hargett MJ,Urquhart B,et al.Factors affecting deep vein thrombosis rate follow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under epidural an-esthesia[J].Arthroplasty,1993,8(2):133-139.
  
  [4] Kim YH,Oh SH,Kim JS.Incidence and natural history of deep-vein thrombosis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a prospective and randomised clinical study[J].Bone Joint Surg Br,2003,85(5):661-665.
  
  [5] 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84-185.
  
  [6] 王乐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防治[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7):418-419.
  
  [7] 李家增,贺石林主编.血栓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43-244.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