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5575 日期:2025-03-01 来源:论文网
【摘要】 通过分析和阐明特点、特色和优势三词的内涵,对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三者的不同概念进行科学的定义。认为特色、特点、特长都是指“特有”而言,强调其“异”,表述不同,没有质的区别。“特长”的长是指特点中的长处,后来衍变为“优势”,即优于一般,长于众者,且其势盛,故称“优势”。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特点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在方法学上具有实践论、整体论、辨证论和系统论的特点。中医学的优势应是指基于其特点的那些经临床实践证明有效的,经现代科学技术证明符合科学且优于其他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发挥中医优势”的提法更符合医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对医学科学的未来发展能起到一定的带头、推动作用,是“发扬中医特色”提法的发展和进步。这种提法注意了变化的因素、未来的因素,更多地考虑到中医学的社会性,因而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性、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 中医学; 特色; 优势; 方法论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愈来愈受到医学界特别是中医药界的重视和关注,但至目前为止,始终没有一个较完整的说法和较一致的意见。笔者试对此再做探讨,供读者参考。
  
  1 中医学的特点
  
  所谓特点,是指异于一般者。特点、特征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有征象的表述。一门科学的特点,是由其本质特征,即它的科学对象和特有的科学定义、概念体系以及为之服务的科学方法所决定的。中医学的特点,是强调有别于西方医学的地方。特点,并不意味着优劣,而只侧重于“异”。
  1.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有哪些基本特点?过去和目前,比较一致的结论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确为中医学所独有的,而整体观则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是在医学层次上的一种观点,对于中医学并没有特殊标志的意义,可以说,只是一种笼统的概括。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去分析中医学的特点,如理论上的特点、实践上的特点以及方法论上的特点。这样则比较全面。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另一个特点为中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整体系统的医学模式上,中医学理论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正是基于这一理论。中医学把人看成为一个整体,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人的正常心理状态,有赖于人体阴阳平衡和“天人相应”协调一致,这种有序的状态就是“健康”的标志。一旦平衡遭到破坏,就会产生病理变化而出现疾病。中医的治疗正是从调整人体整体阴阳平衡而确立原则的。因此,中医学理论揭示的生命和疾病的宏观整体系统规律是有别于西方医学理论的。这也是中医发展的一大方向,如果脱离这一特点,刻意从微观局部去解释中医学理论,就违背了中医学的合理内核,导致错误的结论。
  1.2 中医学临床实践的特点
  
  中医学临床实践的特点也有许多不同于西方医学的地方,如从体表推知内部病理变化;对症状体征进行综合辨证分析,“四诊合参”;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强调治“人”,随症施治以及多种多样的独特的治疗手段,如采用天然动植物、针灸、按摩、气功、心理治疗等。
  1.3 中医学方法论的特点
  
  中医学方法论主要特点如下:
  
  (1)实践论的方法:中医学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经过概括与归纳,上升为理论。中医学中数千种药物的性味归经,纵横全身的经络路线和遍布人体的数百个穴位,以及数以万计的临床方剂都是经过反复实践总结出来的。从事临床实践的医生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则形成各自独具特点的诊疗经验。如清代岭南医家何梦瑶[1]强调南方“凡病多火”、“多湿”,运用脏腑经络学说对火热进行辨证论治,对湿病以理脾祛湿法治之;另一岭南医家潘兰坪[1]认为湿病与一般外感证的区别在于“里热盛”,“阴津伤”,故立“先养胃汁法”和“甘淡护津气法”。
  
  (2)整体论的方法:整体方法是指在不干扰正常生命活动情况下,对人体进行研究,探索人体生命和疾病规律的一种方法。整体方法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脏腑、器官与整体息息相关,因而诊病、辨证、处方用药也要整体考虑;二是认为人体与自然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天人相应”。这种整体方法与高度精密的西医分析方法比较,固然有“笼统”和“粗糙”的不足一面,但它却具备西医分析方法不可及的视野,它所造就的中医学的生命观和疾病观能全面地、整体地、客观地反映生命和周围环境复杂的适应关系。
  
  (3)辨证论的方法:将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使阴阳五行的哲理概念和医学的具体内容相结合,并使其成为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脏腑、经络、运气和辨证施治等理论。辨证方法既兼顾了人体生理病理矛盾的普遍性、复杂性,又重视了矛盾的特殊性和它的转化规律,运用于辨证施治的实践中,易把握疾病的本质。
  
  (4)系统论的方法:中医学蕴藏了原始的系统工程的方法和原则。中医学的五脏六腑生理功能显示了脏腑的整体性、等级性和有序联系。中医学揭示了机体内存在着多系统、多层次的联系,如脏腑气血、表里、三焦以及经脉、经别、经筋、孙络等不同层次的经络系统,其气血“周流不息”,濡养全身。
  
  以上4种方法是中医方法论的特点,也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中医学的实践者们运用以上4种方法,在辨证施治中,根据脏腑传变规律,提出先后施治方案,说明人体生命活动具有多层次的特点;在方剂组成上,有君臣佐使等级不同药味的系列组合,有完整的系统效应和等级原则。
  
  综上所述,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以“气”一元论和阴阳学说为核心的东方哲学理论基础上的。中医学又同时确立了以临床为实践,以取类比象和抽象思辨为核心的一整套独特的方法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的主体是以脏象学说为核心的多学科医学理论系统。因此,不少学者认为中医学是一门以脏象学说为医学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基本实践形式的东方自然哲学式的医学。
  
  2 中医学的特色
  
  “按照中医特色发展中医事业”的方针,是1982年4月在湖南衡阳市召开的全国中医医院、高等中医教育会议上提出的。该方针是在沉寂多年的中医论坛开始活跃时,有鉴于十年动乱期间中医药事业的惨痛损失而提出的。当时,老一辈的中医学者对此感到尤为迫切,唯恐中医药界的接班人抛弃了中医学传统特色的东西,或受西方医学的影响而“西化”,丢掉了国粹,会上明确指出“中医机构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是发展中医事业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何谓中医特色?一般来说,是指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论治、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去指导中医的医疗、教学和科研的特有的理论和方法。也有学者认为,中医特色主要指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脏象、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理论,中药和中医的传统技法以及数千年来的治病经验。亦有学者认为,中医特色应包括如下内容:(1)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坚持整体、恒动、天人相应的观点,有它自身的生命观、疾病观、预防观、整体观、自然观、治疗观和辨证观等。(2)辨证论治的原则:具有一整套理、法、方、药的规律,充分体现了辨证思维。(3)有效的传统综合治疗方法,如针灸、按摩、气功、正骨、汤药、食疗、熏洗、心理等治疗。(4)基础理论以阴阳五行为指导思想,以脏象经络为核心,包括运气学说等内容的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特色、特点、特长都是针对“特有”而言,强调其“异”,表述不同,没有质的区别,学术界只是从不同角度去加以阐发,争论不大。当然“特长”的“长”是指特点中的长处,后来发展为“优势”提出。
  
  在明确了什么是中医特色之后,中医药界对中医特色有了不同看法,这反映中医药界迈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认识。特色是比较而言的,有人就认为特色的观点多偏重于回顾性比较。当然,这种回顾性比较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因为注意了历史的延续性,注意了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对保持我国中医学科学的特点,起到很大作用。然而,从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强调发扬中医特色也不是无懈可击的。对于同样以人体作为研究对象的中西医学来说,过分强调两者的异,忽视两者之间的同,这本身就是不够全面的,更何况医学本身为应用科学。因此,中医事业在已具发展规模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如果只单纯强调保持中医特色,而忽视吸取现代医学及科学的营养素,这是否会成为中医学术发展的一种束缚,是引人深思的。发扬中医特色做得较好的佛山市中医院,以骨伤科为龙头带动全院业务发展,该院把传统的“正骨八法”发展为“正骨十四法”,手法治疗时选用单个手法或多个手法复合使用,在治疗中把复位、固定、功能锻炼、中药内外用药四大原则有机地结合运用,从而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2]。该院中医特色十分明显,但并不满足于一般特色的发挥,近十多年来又积极引进现代化医疗设备与手段,吸取国内外新技术、新疗法,开展三维导航系统的脊柱微创骨科手术和微创关节置换等先进术式,收治了大量骨伤危重、疑难病症,成为饮誉国内外的名中医院[3]。
  
  当然,最恰当的提法应是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只有“保持”才可能发扬。问题是保持些什么?摒弃些什么?如何保持?发扬些什么?如何发扬?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几代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完成,这也正是振兴中医需要长期奋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医的继承和发扬的问题在完成它历史使命之后,中医和西医在现代科学的武装下携手并进,逐渐融为一体,那就是人类未来的新的医学。
  
  3 中医学的优势
  
  所谓“优势”是指优于一般,长于众者,且其势盛。优势对于某一事物来说,并不一定是永久的。这一时期的劣势到彼一时期可能会成为优势,而这一时期优势,到彼一时期也可能就成为劣势。在同一时期,发挥其时代的优势自然对事物本身是一大促进和发展。
  
  中医学的优势既不能由中医学本身来衡量,也不应单靠西医或其他医学学派来衡量。客观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和时代性,应该从医学科学整体、从科学技术整体以及从现今的发展水平和趋势来衡量。中医的优势应指那些经临床实践证明有效、经现代科学技术证明符合科学,且优于其他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当代医学科学发展的战略图景中,它代表了可能比其他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更加符合医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一定的指导意义。“发挥中医优势”的提法对于医学科学的未来发展能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推动作用和开拓作用。
  
  近十多年来,“发挥中医优势”的提法被广大中医药界接受,认为比“发扬中医特色”的提法更富于时代的色彩。提出优势观点的目的是研究如何发展扬长避短的理论和方法。能否发挥自己的优势,是一切具有社会属性的实体生存发展的前提。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曾指出,新技术革命,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有人说中医的优势越来越少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出血热,过去中医学中没有这些病名,但如今用中医方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对皮炎、红斑狼疮全世界都以激素为主治疗,而中医治疗不用激素,有些还能根治。从中医对急慢性肝炎、急性胰腺炎、麻痹性肠梗阻以及其他非手术治疗急腹症的实例中,都可以看到中医的优势[4]。当抗生素的毒副反应及细菌抗药性越来越大的时候,中医药将再度显示其优势[4]。
  
  当前,中医药面临着西方医学、国防医学、新技术革命的三大挑战,中医药学能否保持并发扬其特色,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确立并保持它在整个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地位,关键在于能否发挥它的优势。当然,一门科学的优势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今天的优势,明天可能成为劣势;反之,劣势也可向优势逆转。发挥中医优势,就要解决如何逆转阻碍中医优势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医药学。
  
  “发挥中医优势”的提法可以认为是“发扬中医特色”提法的发展和进步。这种提法注意了变化的因素、未来的因素,更多地考虑到中医学的社会性,因而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性和指导性意义。
  
  中医优势是指优于西方医学而言,是指中医长于一般、优于众的特点和优点,故应指中医最本质的东西,是中医学的精髓与灵魂。中医学理论和方法有哪些优势呢?从理论方面看,中医学在理论上的优势为:以整体恒动观为指导,把“人”、“病”、“症”统一起来;把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统一起来,认为大宇宙(大自然)和小宇宙(生命)恒动不息,把整体与恒动观统一起来,形成朴素的系统观,这一思想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近些年来,多学科研究中的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揭示出中医整体恒动观的科学实质,认为中医学含有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等原则。从方法学上看,中医学方法的优势是:以辨证论治为核心,提出整体性病理概念 “证”,运用对立统一思想的矛盾分析方法对“证”进行辨识。如中医学中的邪正斗争、阴阳学说、八纲辨证、治则八法、正治反治等都贯穿了矛盾对立和统一的思想。中医学还采用了系统分析方法,如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对疾病进行多水平、多因素、多变量的立体网络式分析。中医方药的使用,也是中医学的优势所在。方药使用以系统调节为背景,强调“食药同源”,因而组方配伍,强调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与归经,强调扶正祛邪,调动人体的正气,调动自我修复的能力。
  
  以现代亚健康研究为例,许多专家学者就认为中医在预防与调摄亚健康中颇有优势[5]。在理论指导方面,“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为调摄亚健康状态提供了理论依据。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引下,中医学非常注重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养生、防病等过程中的作用,在调治亚健康状态方面发挥着自己的优势;中医“治未病”思想又为亚健康的调摄指明了方向;四诊合参的诊察手段,有利于对亚健康状态的早期诊断;三因制宜的思想为亚健康的个体化诊疗提供了基本原则;辨证理论的运用,有利于对亚健康状态的辨识;中医体质学说又有助于从体质角度认识亚健康;中医丰富多彩的疗法如食疗、针灸、推拿、气功、导引、内外药物治疗等等有利于亚健康的调摄;科学的养生理论和保健手段更有利于亚健康的预防和改善,这些都是中医学的优势所在,这些优势均存在于中医系统论的思想中。
  
  纵上所述,中医学最本质的内容,当推其系统论思想。当医学科学向“系统时代”过渡时,中医的这些宝贵精华必然会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正是中医总体优势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彭胜权.岭南温病研究与临床[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4.

  [2]钟广玲,陈志维.陈渭良骨伤科临床精要[M].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

  [3]佛山市中医院.发挥中医中药优势,建设现代化中医院[C]//中医药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广州:2006.

  [4]邓铁涛.邓铁涛医集[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98.

  [4]孙涛.亚健康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0-76.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