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脱疽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与糖尿病足的证治异同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5486 日期:2025-02-28 来源:论文网
作者:黄学阳,王巧萍,谭志健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摘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与糖尿病足(DF)都属于祖国医学的“脱 疽”范畴。本研究结合临床,从病因病机、鉴别诊断及治疗大法等方面对两者的异同进行探 讨,认为脉管炎属于“虚瘀证”,而糖尿病足属于“热瘀证”。因此在辨治上应结合脉管炎 和糖尿病足的不同病机及临床特点,有的放矢,才能直捣病所,从而提高疗效。
  关键词:血栓性脉管炎,闭塞性/中医病机;血栓性脉管炎,闭塞 性/治疗; 糖尿病足/中医病机;糖尿病足/治疗;脱疽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TAO)和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都属 于祖国医学的“脱疽”、“脱骨疽”范畴。近年来由于生活环境及饮食结构的变化,TAO的发病率逐渐减少,而DF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1]。二者在病变部位、临床表现及病程变化等方面疑 似点甚多,给临床辨证论治带来一定的困难。以往中医教科书中,“脱疽”病主要指TAO, 临床上不少脱疽病人,不论何种周围血管病皆以TAO相称,给临床工作带来混乱。本文拟对TAO与DF的病机辨证、鉴别诊断及治疗大法等分别进行探讨。
  1 病因病机不同
  TAO与DF都是动脉病变为主的疾病,两者都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瘀阻络,血脉不通,阳气 不能温达四末,肢端无血供养;或外邪内犯或郁邪化热,最后出现肢端坏疽脱落。但 二者的主要发病原因及病理却有明显不同。
  中医认为TAO患者的肝、脾、肾等脏腑阳气虚损是其根本原因,而感受寒、湿之邪,遭受外 伤是其发病的重要外因。正如《马培之外科医案》所说:“古书所谓丹石温补,膏粱厚味太 过,脏腑燥热,毒积骨髓,则生脱疽,盖富贵之疾也。然农夫童稚,间或有 之,岂亦得于丹 石温补膏粱厚味乎?……又感严寒涉水,气血冰凝,积久寒化为热”。指出寒冷因素是脱疽 的主要发病原因。据马同长统计分析,寒冷、潮湿、外伤构成了TAO的三大病因[2] 。由于情志内伤,房劳过度,耗伤精血而肾精亏虚;寒湿为阴霾之邪,最易伤人阳气,血 得温则行,遇寒则凝,寒凝血瘀,经脉阻塞不通,不通则痛。另一方面,寒湿之邪易致本 病的原因在于正气虚弱,不能抗御外邪所致。肝血不养则麻木,脾肾阳气不足则下肢酸软 无力;趾(指)为人体之四末,易为寒湿和外伤所乘,脾肾阳虚,阳气不能畅达四末则四肢不 温;当寒邪郁久化热,热盛肉腐则成溃疡、坏疽。
  根据我们总结,与DF相比较,TAO患者多发于青壮年,是由于脏腑气血亏虚,气滞血瘀闭阻 脉络所致,属“虚瘀证”[3]。这一点与西医学倾向于将TAO归属于免疫性疾病有 相似之处。伏祥茂等[4]在对TAO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中发现,该病患者血 清中红细胞免 疫粘附促进因子明显降低,促进因子与抑制因子的平衡失调,功能紊乱,不能正常发挥其维 持红细胞免疫功能。大量的循环免疫复合物在血清中堆积,可沉积于受损的血管壁,加重血 管壁的炎症、增生,导致血管闭塞。
  DF多发于中、老年人。据统计,国内1980~1991年回顾性调查显示,足坏疽病人平 均占糖尿病住院病人数的124%,比1980年增加57倍[1]。
中医学认为DF是消渴病的并发症,其病因有内、外两种因素:内因是由于长期过食肥甘、醇 酒厚味,胃中积热,消灼阴津;或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因劳欲过度,相火炽旺,消烁 肾精,遂成消渴。消渴日久,耗气伤阴,营卫气血俱虚,筋脉失养,而致身体麻木不仁。在 此基础上,复感六淫之邪,为外伤所损,寒遏经脉;邪毒外侵,阻滞脉络,气血不行,而令 经脉失养,瘀久化热,热毒内蕴,发为脱疽;脱疽日久,阴损及阳,阳虚则可致疽毒深陷, 成内攻脏腑之重症;或阴阳俱虚,脾肾生化乏源,变为缠绵难愈之阴证。奚九一对DF的研究 认为,该病好发于糖尿病5年以上的患者,而60岁以上高龄患者发病率最高,并且本病由于 肌腱变性失活,故易继发感染,符合中医理论;高龄肝肾渐虚,久则气阴内耗,气不化湿, 阴不养筋,故日久筋损腐毒为疽;依其临床症状有恶臭、浸润肿胀等特点,符合中医湿性下 注的“湿热”与“湿毒”之证[5]。
 
  正如《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所云:“以其病变,多发痈疽。以其内热,小便则利也。 小便利则津液枯竭,津液竭则经络涩,经络涩则营卫不行,营卫不行则热气留滞,故成痈疽 脓”;“血肉腐坏,化而为脓,乃致伤骨烂筋,不可活而死也”。
  现代医学已证实,神经病变、缺血是DF的主要病理基础,而二者都可导致感染的发生。糖尿 病人肢体局部组织缺血,皮肤易损伤感染;神经病变使皮肤干燥、皲裂,痛觉丧失而加重感 染。如不及时治疗,损伤加重,侵犯软组织、骨膜和骨皮质导致骨髓炎,肌肉和肌腱也可受 累,最后可导致大面积坏疽[6]。
  总之,DF其本在肝肾阴虚,营卫不足;其标为瘀血、热毒、痰湿。久而脉络瘀滞,终则肢端 坏疽,属本虚标实之证;而阳虚毒陷,瘀滞难敛乃病久之变证。与TAO相比,DF患者多为中 、老年消渴患者,病机属热瘀互结的“热瘀证”。
  2 临床表现不同
  TAO和DF都属中医“脱疽”范畴,都是由于脉络瘀阻,肢端无血供养产生冷、麻、疼痛、坏 死,以致肢节脱落的证候。但仔细诊察,二者在患病的年龄、病变部位、范围、疼痛的程度 及合并症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首先,TAO患者多为20~30岁的男性,女性发病少见,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降低;而D F主要见于中老年糖尿病人,尤其好发于糖尿病史超过5年且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
  其次,TAO的病变范围局限于肢体的中、小动脉,一般发生于股、(桡、尺)动脉以下,坏 疽多较局限,下肢发病多于上肢,其他部位发病罕见;而DF的基础病理是微血管基底膜增厚 , 其病变以人体负重部位显著,原发部位在足掌、足跟多见,坏疽部位不限一处,范围较广, 易沿腱鞘向近端和深部扩展,合并脓性腱鞘炎、骨髓炎,甚至造成败血症而危及生命[ 7]。此外,DF患者往往合并有心、脑、肾及眼底等动脉的硬化性疾病。
  疼痛是TAO与DF的共同症状。TAO与DF的疼痛都是随着病变的发展而进行性加重,均表现为间 歇性跛行、静息痛和肢体坏疽,但它们的疼痛有所区别:TAO由于动脉闭塞的位置较低,侧 枝循环较难建立,疼痛往往剧烈,病人难于忍受;DF患者不少以局部坏疽及疼痛为主诉就医 ,检查时才发现有糖尿病,这是易被误诊为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原因。DF是因神经病 变而失去感觉和因缺血而失去活力并感染的足患。所以患糖尿病时间越短,神经损害就较轻 ,疼痛往往较剧烈;反之,则疼痛不明显甚至痛觉消失。
  TAO患者由于疼痛剧烈持续,喜欢垂足于床边来缓解疼痛,因而易致患肢肿胀,导致坏疽感 染;但发生败血症少见。由于DF患者血管、神经的病变,进一步加重组织的缺血、缺氧及营 养障碍,使伤口极易发生感染,短期内出现较大面积的溃疡坏疽。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出 现脓毒败血症。  3 辨证施治各有侧重
  TAO与DF均有血瘀的表现,都可见虚实夹杂的情况,但二者的病因病理、病程进展等方 面都有所区别,故辨证论治时应当有所不同。
对于TAO和DF的患者,都主张采用蚕食法清创;只在患肢血运明显好转,坏疽分界清楚时, 才适宜施行大面积清创手术。
  血瘀阻络贯穿于TAO的整个过程,其中有夹湿、夹热,或气虚或血虚之不同,但肝、脾、肾 虚是其根本,血瘀阻络是病之标。临证时应抓住主要矛盾,急则治标,以清热解毒、活血养 阴为主以祛除实邪;缓则治本,以益气活血、养阴通络、补益脾肾、扶正固本为法以促进侧 枝循环的建立,改善肢端的血供。热毒证期是该病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好转或恶化的关 键时刻,清热时应顾护正气,要用甘寒之品,不用或少用苦寒药物,且要中病即止,攻伐不 可太过,方不犯虚虚实实之戒。
  由于TAO的动脉闭塞位置低,侧枝循环难于建立,故疼痛非常剧烈,日夜不休。因疼痛而导 致体力大量消耗,夜难成眠,饮食难下,抵抗力下降,更致脉络瘀阻,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而打断此循环的关键在于止痛,可采取口服药物、保留硬膜外麻醉管、中麻法等。 也可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和医院实际,施行血管旁路术、动―静脉转流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 等手术以改善肢端血供。
  对于DF患者,“蚕食清创”这一治疗脱疽局部病变的原则,并不完全适用。因为DF的病理基 础是微血管基底膜增厚[6],与TAO四肢中、小动脉炎症栓塞的病理不同,多数局 部缺血程度较轻。DF坏疽的特点:好发于身体负重和皮肤厚韧的足掌、足跟部;局部的高 糖、多水使其感染严重程度较脉管炎为重。因此,一次纵深切开、扩创引流成为DF局部治疗 的重要原则。在治疗时必须权衡局部缺血与感染程度的轻重,合理运用“蚕食清创”和“纵 深切开”的方法。遇到足背肿胀明显,按压有分泌物从创口溢出的DF患者,就必须从足掌切 开 ,清除脓腐,畅通引流,还可用黄柏液、双黄连溶液等冲洗创面,使邪有出路,切不可因怕 损伤组织而姑息养奸。
  在局部治疗上,由于TAO患者较DF患者疼痛剧烈,故局部处理以缓痛为先;而DF患者局部“ 筋疽 ”病变是导致截肢的关键,故局部治疗以理筋为要。处理肌腱变性坏死的主要措施是:纵深 切开,通畅引流,药捻提脓,中药灌洗[7]。
在全身治疗上,DF与TAO同属本虚标实之证。DF为消渴日久,或消渴加重而发,故其阴阳气 血亏虚较TAO重;而DF的发生,先由气血失养,肌肤不仁,复感外伤诱发,故其瘀痛较脉管 炎轻。内服中药治疗以益气养阴为主,佐以活血通络,切忌大量苦寒药物,以免克伐阳气, 伤津败胃;治疗TAO阳虚型的阳和汤等温燥劫阴之剂也不适宜;更不能因其瘀阻脉络,血行 不畅而妄用大剂破瘀攻伐之品,重伤气血,导致病情恶化。临床上常用顾步汤、四妙勇安汤 ,酌加活血通络之丹参、三七、地龙、益母草等,以兼顾标本,较为稳妥。
  近年来,如何应用中医药防治DF血管病变已日益受到重视,一些研究已显示较好的应用前景 。研究发现,养阴清热,益气化瘀的治疗方法可以使DF病人微循环改善,微血管数量增加, 血流速度明显加快,微动脉口径扩张。说明中医药治疗DF在加速微循环血流提高微循环灌 流及提高微循环含氧饱和度方面,有一定优势[8]。
  由于DF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加上患病后代谢紊乱,全身及局部抗感染能力进一步下降,加之 局部血运障碍,坏死组织阻隔,易造成全身感染;两者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及时 应用足量、有效、敏感的中西药物内外并治,是防止坏疽加重,避免截肢的前提。然而,临 床上长 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可导致细菌耐药,二重感染,甚可导致真菌 性败血症等恶果,这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我们认为,DF的感染是在正虚的基础上发生的 ,根据正虚邪实的特点,可不用的抗生素尽量不用。严重感染必须使用抗生素时,应该做 到:①注意血糖升高因素 对局部感染的影响;②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经验,结合局部细菌培养结果及时调整抗生素的 使用; ③一旦局部引流通畅,感染控制,应停止使用抗生素[1]。总之,内外并治、中 西并举,尤其外治法的应用是糖尿病足的治疗关键。
  

参考文献



  [1]林毅,蔡炳勤.专科专病中医诊治丛书・外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0.189.

  [2]马同长.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2) :32.
  [3]黄学阳.脱疽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与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证治异同[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9(3):229.
  [4]伏祥茂,景在平,郭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调节因 子的研究[J].上海医学,1997,20(7):403.
  [5]奚九一.糖尿病足肌腱变性坏死症(筋疽)的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杂 志,1996,5:1.
  [6]Sim D S,Cavanagh,Ulbrech J S.Risk factors in the diabetic foot r ecognition and management[J].Phys Ther,1988,68:1887.
  [7]蔡炳勤,郭智涛,王建春.糖尿病足的临床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9,5(2):76.
  [8]范冠杰,吕志和.糖尿病足的分期辨治及对患者微循环的影响[J].中 医杂志,1998,39(7):421.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