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索以空腹高血糖起病的糖尿病患者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胰岛细胞自身抗体是否阳性(A+,A-)及β细胞功能是否存在(β+,β-),将以空腹高血糖起病的78例糖尿病患者分成4组:A+β-,A-β-,A+β+,A-β+组,比较各组起病时临床特点﹑生化指标。结果: 4组患者入选时多项指标上均有显著差别。A+β-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15岁,A-β-组临床特点类似于A+β-组,但一级亲属糖尿病患病率相对较高;A-β+组平均发病年龄50岁,伴有明显代谢紊乱;A+β+组临床特点类似于A-β+组。结论: 就区分高血糖(空腹≥11.1 mmol/L)起病糖尿病患者而言,A+β-,A-β-,A+β+,A-β+4组患者分别对应于免疫介导1型糖尿病﹑特发性1型糖尿病﹑成人隐匿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
【关键词】 糖尿病; C肽; 胰岛自身抗体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atients with fasting hyperglycemiaonset diabetes.Methods: Based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islet autoantibodies(A+ or A-) and β-cell function(β+,β-),four groups were identified from 78 diabetic patients with hyperglycemiaonset: A+β-,A-β-,A+β+,A-β+.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biochemistry indexes were compared at the onset of disease in the 4 groups. Results: Patients in A+β- group presented the youngest age of onset(15 years old);patients in A-β- group were similar to those in A+β- group except that there was a higher incidence of diabetes in the first-degree relatives.Patients in A-β+ group were described as adult-onset diabetes(means age 50 years old) with apparent metabolic dysfunction. Patients in A+β+ group had similar manifestations to those in A-β+ group. Conclusion: The patients with hyperglycemiaonset(fast blood sugar≥11.1 mmol/L)diabetes were probably respectively to be assigned to autoimmune type 1 diabetes(A+β-),idiopathic diabetes(A-β-),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A+β+)and type 2 diabetes(A- β+),respectively.
[Key words] diabetes mellitus; Cpeptied; islet autoantibodies
以空腹高血糖起病的糖尿病临床上遇到很多,有许多患者无糖尿病家族史,体型也不肥胖,这给临床分型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带来困难。本研究通过对这些患者自身抗体及β细胞功能检测,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为临床医师对这部分新发的糖尿病患者作出初步分型和合理治疗。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 象
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就诊于本院门诊和病房的新发的糖尿病患者78例,纳入研究范围的标准规定为:①发病时空腹血浆葡萄糖≥11.1 mmol/L[1]806,尿酮1+以上为阳性,否则为阴性。②发病前高血糖症状不超过3个月。③排除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继发性糖尿病。
1.2 方 法
1.2.1 指标测定 血浆葡萄糖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用酶法测定。HbA1c用高压液相法测定。C肽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试剂盒由北京原子高科提供)。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试剂盒由上海郎卡医药有限公司提供)。
1.2.2 分 组 上述3项抗体中GAD或ICA一项阳性判定为抗体阳性(A+),否则为A-;空腹C肽&>0.65 ng/ml,100 g馒头餐试验,餐后1,2 h C肽比空腹C肽增加1倍以上判定为β细胞功能存在(β+),否则为β细胞功能缺陷(β-),按这两项指标将患者分为 A+β-,A-β-,A+β+,A-β+4组。
1.2.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结果以±s表示,两组间用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结果以构成比表示,两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2 结 果
78例糖尿病患者发病时空腹血糖为(24.8±12.4) mmol/L,HbA1c为(10.5±3.1)%,有糖尿病家族史 32%(25/78)。尿酮阳性46.1%(36/78),自身抗体阳性33.3%(26/78),高三酰甘油血症35.9%(28/78),肥胖34.6%(27/78)。4组发病时基础资料和生比指标的组间比较见表1。β-两组患者的年龄明显小于β+两组,其中A+β-组年龄最小,青少年(≤16岁)有10例。发病时体质量指数(BMI),三酰甘油在4组间也有显著差异,β+两组明显高于β-两组,A-β+组尿酮阳性率明显偏低,糖尿病家族史阳性率偏高。表1 发病时4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和生化指标比较
3 讨 论
本研究对以空腹高血糖起病的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这部分患者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年龄分布离散较大,从5岁至66岁,在自身抗体阳性的2组中,以女性居多。β+的两组中,三酰甘油显著升高。A+β-组患者占17.9%,临床上有以下特点:①发病率年龄最小;②体型偏瘦,体质量指数较低;③有自发性酮症;④血清TC,TG水平正常;⑤存在胰岛细胞自身抗体,以GAD,ICA居多,证明存在自身抗体攻击胰岛β细胞;⑥存在β细胞分泌功能缺陷,空腹C肽≤0.65 ng/ml,100 g馒头餐C肽释放试验,3次C肽没有明显的峰值。从本组患者的临床和生化特点来看,完全符合免疫介导1型糖尿病的诊断。
A-β-组患者临床特点类似于上述A+β-组,但也有区别:①部分患者有自发酮症;②本组患者胰岛细胞自身抗体阴性;③本组患者一级亲属糖尿病患病率30%,高于A+β-组患者7.1%,这符合特发性1型糖尿病的诊断[1]788。
A+β+组患者有以下特点: ①发病年龄较大,平均发病年龄 40岁; ②起病时有部分残存的胰岛功能,餐后1,2 hC肽比空腹C肽增加1倍以上; ③起病时胰岛细胞自身抗体阳性; ④尿酮体均为阴性; ⑤体质量指数偏大,高脂血症比例(41%)偏多,类似于2型糖尿病,2年随访中发现有2例患者已停用胰岛素治疗,单纯饮食控制加运动。有2例患者胰岛素用量小于每日10 U,患者在分类上可能属于“成人隐匿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范畴[2]。
A-β+组在本组所占比例最大(41%),平均发病年龄50岁,BMI、血清TC,TG在4组中最高,糖尿病家族史在本组中也较多,胰岛功能良好,部分尿酮体阳性,表现为明显的代谢紊乱﹑代谢综合征,应归为2型糖尿病的范畴。本组患者空腹血糖(≥11.1 mom/L)这么高,可能与2型糖尿病起病隐匿,早期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只有当血糖增高到一定程度出现明显症状才就诊有关。部分有尿酮体可能是由于高糖、高脂的毒性作用抑制了胰岛β细胞功能,抑制了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体内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而动员脂肪提供能源产生酮体[3]。
对空腹高血糖起病的糖尿病进行分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①1型糖尿病病因与自身免疫有关,而2型糖尿病则与遗传、肥胖、胰岛素抵抗有关。②有利于指导治疗。对胰岛功能不良者(β-)一开始就需要胰岛素替代治疗。对胰岛功能良好(β+)、抗体阳性(A+)的患者,最好一开始也使用胰岛素补充治疗,对保护残存的胰岛功能,防止使用胰岛素促泌剂继发治疗失效有很大的临床意义。对胰岛功能良好(β+)、抗体阴性(A-)的患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保护胰岛功能,对患者长期获得临床缓解有很大益处,希望能为广大临床医师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 周智广,黄 干,颜 湘,等.LADA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3,10(4):263-266.
[3] 方 苏,顾佩莉,赵咏桔.以酮症起病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分型[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7,23(2):139-142.